楞嚴探秘十之一

    簡單來講,就是「惑、業、苦」的一種輪相,不離這個「惑、業、苦」,那惡叉聚,剛好三個果子相連,中文翻出來就是「惡叉聚」,剛好用惡叉聚形容惑業苦

  • 文:若知出處:應佛之印期數:331期2018年4月

楞嚴探秘十之一 /若知

 

「爾時世尊從其面門放種種光,其光晃耀如百千日,普佛世界六種震動。如是十方微塵國土一時開現,佛之威神令諸世界合成一界,其世界中所有一切諸大菩薩,皆住本國,合掌承聽。」

十二經教裡面,這是屬於“阿浮陀達磨”,意思是未曾有,是佛陀在經典裡面顯現不可思議神通的部份,是佛陀具足萬德莊嚴、六度萬行修養的威神力,不需我們介紹,我們要留意的是《楞嚴經》裡面告訴我們的,如何覺悟及了生脫死的法要。

「佛告阿難,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業種自然,如惡叉聚。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屬,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猶如煮沙,欲成嘉饌,縱經塵劫,終不能得。」

我們是閻浮眾生,惡業深重,在果報的現象當中,承受的業報是最差的,只是我們自己不覺得,好比我們人的個子很矮小,最長也不過一丈,其他佛國的人個子很高大,動輒以由旬計;我們這裡是個五濁惡世,色身很濁重,有質礙,我們的身體是地水火風四大元素組合成的物質體,其他的佛國呢?像天人一樣,高大光潔,因為他們是善業的集合體,有的生命甚至不由胞胎孕育,而是蓮花化生,只有娑婆世界閻浮提眾生,是個實質、質礙的果報世界;「惡叉聚」,是梵音的翻譯,是一種植物,這種樹會長果子,果子是三個果子連在一起,好像我們閻浮眾生「惑、業、苦」的現象,因為迷惑而造作業,造作業因得到苦果,果在輪轉當中又成為一個迷惑的現象,我們以前介紹過十二因緣,十二因緣是更細的生命生成法則,簡單來講,就是「惑、業、苦」的一種輪相,不離這個「惑、業、苦」,那惡叉聚,剛好三個果子相連,中文翻出來就是「惡叉聚」,剛好用惡叉聚形容惑業苦。

修行人最後的目標是無上正等正覺,之所以不能夠成無上菩提,是修行走偏了路,或者是狹隘、陷在聲聞緣覺裡面,乃至於外道,或者諸天魔王。天魔是六欲天主,在欲界來講他是最高的,其實他是有修行的,我們說善業多你才能夠到天道去,而他又是六欲天的最高天,你想想看他有沒有修行?有修行啊,而且法力無邊,是欲界的最高天!所以我們去思考,只要有欲,我們的欲不清淨,人有欲就自私嘛,因為自私之心,就離不開天魔的範圍,就這麼簡單這樣子去理解,如果我們脫離不了欲界的話,你就是沒有辦法,你那個自我如果不突破的話,只是到這裡而止,所以你會被控制,成為魔眷屬。從這個理路來省視自己,所以如何「離欲界」?在我們的靜坐止觀裡面,面對自己照見的時候,離欲界才能夠到色界,才能夠到無色界,這個都是禪定的範圍;那再怎麼樣去省視自己呢?比方還有欲的話,有時候「貪瞋癡」,有欲的話離不開貪、離不開癡,如果跟自己的利益相違背,就會起瞋心,「三毒」就是從這裡而來的,欲界的眾生肯定有貪瞋癡的現象。

那麼修行從哪裡修?就是從身口意下手,因為我們學佛了嘛,學佛有戒定慧的知見,從戒定慧的知見慢慢去熏習,轉變自己貪瞋癡的現象。當然我們是欲界眾生,少不了的財色名食睡,這是基本上的,可是你一定要轉化成--不好的變成好的,惡的把它變成不惡、不惡的再提升到善的;它不是一個對立的現象,而是去認識的時候,慢慢去提升,從多欲而少欲,最後淡欲,然後才能夠清淨欲,是一步一步慢慢來的。不是“從有憑空就到沒有”,所以“無不是沒有,無是有的突破”,這個中間就有個「修」的過程,這是我們學佛法基本上要認識的道理。世間法與佛法不是一個對立的現象,不是放下生活中的一切去學佛,「佛法不離世間覺」,是教我們去認識世間種種的現象,生活的本質、生命的來龍去脈,然後,我們生命的架構是什麼樣子?生命的內涵是什麼樣子?我們的自性是什麼樣的內容?“自性”,老和尚說:「自從什麼時候開始,我的本體裡面有了什麼東西?」那麼自從什麼時候開始,我熏習了佛法…?依於此我們可以照見自己啊,我從什麼時候開始起,皈依了三寶之後,慢慢熏習了之後,有什麼進步?那再照到從前,從熏習之後再去照到從前,你自己就可以比較了!所以我們不要談一些虛無的、妄有的,談一些神通有的沒有的,談前世…不必要!你只要談今世去認識自己就可以,面對自己慢慢去改變,把不好的變好、把好的變更好!熏習就是在這裡,就在現實生活當中,於身口意去著手;因為有“這個”在,所以就有煩惱。

所以佛陀說,只成外道或者是諸天魔王及魔眷屬,「皆由不知二種根本」!哪二種根本讓我們錯亂修習?以致想把沙子煮成好吃的菜飯,怎麼可能?「縱經塵劫終不能得」!下手的根本錯了可不行,哪兩個根本?

「云何二種?阿難!

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

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由諸眾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

一個,生命無始以來,生死輪迴的現象,生死根本,這個無始以來生死的根本,就是我們今天,「用攀緣心為自性者」,這不正如雲老禪師說的“自從甚麼時候,……成了我的自性”;所以我們看看,我們的身口意、我們六根門頭對外的活動,都是一種攀緣心;什麼叫做攀緣心?因為我們五根--「根與塵打交道」,你好像覺得並不是去攀附,然而「緣來的時候,你就不由自主地自然而然地與它相應」,能所相應,於是隨著色塵緣境而轉,就是因為攀緣心而形成的。

另一個呢?無始以來菩提涅槃,本來一如,元清淨體,這個就是清淨心啊,可是我們遺此本明,認識不到,總是用攀緣心為自性,所以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無始以來一個菩提涅槃本有的清淨心,因為我們被污染了,我們沒有辦法認識了;本來就是清清淨淨的一個很透明的光體,就是無始以來菩提涅槃的現象;可是我們用攀緣心為自性,無法看到無始以來菩提涅槃元清淨體,我們把這個原來光爍的本體遺失掉了,「緣所遺者」,你攀緣留下來的狀況是什麼?失掉了這個本明了!失掉了這個「元清淨體」了!所以「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趣,就是六道,三界六道,我們講六道輪迴,是在受果報的現象,如果說修行到天道以上去,還是一個輪迴現象,不出三界六道的輪迴。

再看下面,我們要感謝阿難,凡經典都有一個緣起,事實上現在看來,這些緣起也都是佛菩薩的發心,有這麼個因緣故事,阿難並不是真不明了,而是顯現為一個走修行路的凡夫俗子,然後因為修行不真,偏於多聞沒有找到正真菩提,所以在人生的路上出現迷失狀況,才會留下這樣的故事來度我們啊!等到你慢慢進入情況,你就會知道,原來這個大法界就是這麼一回事,搞不好最後你也是裡面的一個,也是一個過來人,人生如戲,就是在演戲,反正就是這麼演下去、演下去!你如果菩提心念很堅固很牢固的話,就是菩薩再來!只不過你要再辛辛苦苦的這樣去顯現,而不迷失你的菩提道的路上,就是因為你還有很多很多有情眾生的緣在,你必須慢慢依你的成長,依你的路子,去慢慢對他們產生饒益,去度化他們。

「阿難!汝今欲知,奢摩他路,願出生死。

今復問汝,即時如來舉金色臂,屈五輪指。語阿難言:汝今見不?

阿難言:見!

佛言:汝何所見?

阿難言:我見如來舉臂屈指,為光明拳,曜我心目。」

為什麼叫做奢摩他?奢摩他是什麼意思?奢摩他是“止”,毘婆舍那是“觀”。前面阿難請佛陀開示就是奢摩他路(修奢摩他的方法),我們可以看到,當我們面對生死的時候,一定要自己靜下心來,一定要觀照,所以一定是在奢摩他修行的路上,你才能夠開發自性的智慧,否則無從開發起,你只有自己靜下心來面對自己的時候,把生命的所有的資糧,把生命過往以來你自己成長的經歷,成長的心路歷程,只有在心路歷程你自己面對之後,你才能夠照見,才能夠去認識、去突破。所以定,不是空空洞洞在那裡定,不是空定喔!定、要能止、觀等持;禪定,運用思惟、發揮智慧;作思惟修、靜慮。

阿難,那我現在問你了,金色臂,如來的皮膚跟凡夫不一樣,自然而然看起來就是金色膚亮、閃閃發光;屈五輪指就是屈指,問阿難說,你現在有沒有看到?阿難說,我看到了!佛陀問:你看到了什麼?阿難說,我看到如來舉臂屈指,在我眼前,握拳開闔耀眼。

「佛言:汝將誰見?阿難言:我與大眾,同將眼見。」

「汝將誰見」,意思是:你是用什麼看?這個「誰」不是指人,是說你憑什麼看到的?阿難回答說:我跟大眾,我們都是用眼睛看到的。將、持的意思,就是「我用眼睛看到的」。

「佛告阿難:汝今答我,如來屈指為光明拳,耀汝心目,汝目可見;以何為心,當我拳耀?」

你現在回答我,「如來屈指為光明拳,耀汝心目」在你眼前,你眼睛看到了,你的想法是甚麼?以何為心?眼根色塵相應,意根隨入,色法完成,心法產生,你心裡想的是什麼?以何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