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編輯部出處:衲衣下的故事期數:334期2018年7月
「在自己的成績單上打分數。」
衲衣下的足跡 憶念師公 /釋蓮善
「咦!怎麼又多了一位法師的書籍?」
花樣的歲月,喜愛在書房駐足的我,某天突然看到一系列新的佛教藏書,心想:「爸爸什麼時候又去添購新書呀?」、「上白下雲老禪師?」這個陌生的名字第一次陳列在家中的書櫃上,「有看過聖嚴法師、星雲法師、證嚴法師,這位白雲禪師怎麼沒有聽過,好特別的名字,他是誰呀?」近視加上閃光的雙眼幾乎貼近了櫃子,腳跟往後退一步,雙手將兩片透明的玻璃門打開,來回掃描新的「白雲叢書」。左選右挑拿起了一本最厚且是精裝、書名甚為吸引人的《解惑篇》好奇的翻閱了起來。
「解惑」顧名思義是學生有疑問,將問題提出來,請老師授業、解答。《解惑篇》即用客問主答的方式,集合普羅大眾對佛教產生的疑問,由老禪師解答與分析,再集結成冊。對於佛學知識甚為貧乏的莘莘學子來說,能依照自己的興趣與喜好來選讀是最實際的。書的目錄將問題分成幾大類,一目了然,可針對自己的需求快速搜尋,隨時解惑。
這一翻閱,居然讓我全心專注於文字所傳達的智慧與覺悟的道理方法。書中的用詞淺顯易懂、分析得條理分明、以及如何思考的導引….等,在閱讀各類的佛教書籍中,可說是一種全新的體驗,全「心」的感受,的確讓人欲罷不能的想解開心中諸多的謎題與困惑。「禪師,難道就真的具有獨特的本領?真能夠直指人心嗎?」意念一湧而上,電影達摩祖師東土傳法給二祖慧可「以心印心」的片段,歷歷分明的在眼前重演著。「拜讀過幾位法師的著作,還真沒遇過禪師呢!今天可算是給碰上了!」何謂「悠遊法海」?就是不知與雲老禪師在書房「對話」了幾個小時,問答之生動,好像老師父在身旁耐心的教導。仰起頭時,只見漆黑的窗外,才知道時間已滴答滴答的在寧靜的氛圍中溜得無聲無息。值此睡蟲來臨的時刻,「翌日再戰」的叮嚀在耳邊輕聲喚著。
夏日的朝陽,迅速地灑進窗內,趕走了前一天的黑暗。慣性於週末補眠的我,竟不為晚睡而心神疲倦、頭昏腦脹,反而精神抖擻、神采奕奕,心中無限歡喜。「白雲老禪師到底是何方神聖呀?」從床上一躍而下,直奔書房,繼續追著白雲叢書「解惑」去。
「當代高僧一生傳奇。上白下雲老禪師是當代亦禪亦密大成就者,生於民國四年四月四日,早為其師上虛下因禪師所識,乃於雲老禪師七歲即予剃度,奠立紮實禪學基礎。因秉賦優異,更獲印度僧人讖托那庫瑪授以梵密,成為古梵密法在中土唯一傳人。
雲老禪師湖南大學畢業,頭陀行腳中國全境、塞外蒙藏及緬甸、印度,以精研三藏、弘傳般若為志,出家八十餘年,著書九十餘冊…」
這是《雲水悠悠》的作者簡介,本書也是老禪師的自傳。看完簡介,深呼一口氣,景仰之心油然升起。「禪師的學經歷好豐富,好想趕快認識他!」從那天起,只要抓到閒暇片刻,就是抱著《雲水悠悠》陷進書房的大木椅裡,忘卻塵間俗事,跟著禪師一起雲遊禪海,一起參訪善德,再一同被善知識棒喝。閱讀時猶如身臨其境的,時而被禪德們的機峰話語弄得捧腹大笑,時而被得理不饒人的「非常手段」震懾得目瞪口呆、腦袋瓜子空白;又更多時刻被一針見血的警語刺進心窩而淚流滿面,不能自己。「閱讀能讓人大哭又大笑的,就是這位奇特的禪師了!」每每讀到讚嘆處,翹首仰望,總對禪師的飽學多聞豎起姆指,佩服、恭敬得五體投地。
讀完《解惑篇》及《雲水悠悠》,在老禪師深入淺出的文學涵養中,才拋開了對佛教經典深奧難懂的刻板印象,「原來佛法的運用可以這樣的廣泛:似在跋山涉水難行間,似在吃飯喫茶平常裡。生活處處,能用就有妙哉!」初得學佛的要義,豁然開朗,喜出望外,遇上了善知識,如獲至寶,加倍珍惜。此後,傳記類的白雲小說潛移默化的成為我精神上的糧食,從著作的字裡行間裡,一窺師父們生活的面貌,諸如苦行、行腳、朝山、作務…等等修行歷練,大大豐富了我對出家修行的視野。也許就是這樣耳濡目染的法水灌溉,「加入僧伽」成為往後人生道路的一大選擇。
的確,生命的轉折在無意間所播下的種子,等待萌芽,就有開花結果的可能。
學佛之路幾度的轉折,人生經歷幾回的體驗,在越過三十而立之年,終於可以安心投入最喜愛的科系,進入伽藍,學習「佛陀教育學分」,成為千佛山門下第三代的弟子。此處菩提蘭若,其道風如同書上所描述的「清靜、莊嚴、淡泊」。感覺多年的薰習,終於「回家」了。
跟上了老禪師的步伐,但他老人家已經捨報圓寂了。記得在佛學院就讀,第一次走進「老和尚生平館」時,那段「總歸是願」的獨白,默默地映入眼簾;在看似平淡的口吻中,他愛徒心切之心,似嚴父、似慈母,毫不掩飾的展露無遺。而讀著讀著……眼淚也不自覺的掉了下來。雖然二十初頭就有幸接觸禪師的著作,前後也耗了十年的時間才走上僧伽的道路。投入當代禪師的門下,可以稱呼一路支撐、陪伴我的精神導師一聲「師公」,是這般漫長的等待。今天看到「總歸是願」,一個累生累劫對娑婆世界受苦眾生的菩薩願行,一位生生世世立願為比丘的大乘行者,能成為師公的子孫真的好幸福。
老禪師曾經說過:「學佛不是依賴」。如今踏上這條道路,「生活是不是就開始平步青雲了?」於自己的修行體驗來說,我想是不夠的。原來透過修行才發現那個膨脹的我,總跟著緣境在聲色中隨波逐流,還天真的沾沾自喜。每當防備的外衣被卸下時,不願意看到的就是那個醜陋、無力的自己。修行是幫助我們看到真實的我相,才有機會調整與改正;但有時真相赤裸的叫人不敢相信,承受的當下苦如黃蓮,從接受到面對,總是要與內心對話好久好久……。
師公已遠去,佇立在生平館旁的,一面禪師等身的看板,是後輩唯一能緬懷的。“一襲黃裟,一邁步伐”,依舊在他一手建立的千佛道場,行雲般的來去。他老人家所留下來的著作千言萬語,句句苦口婆心,望子成就心切。他常言:「修行如履薄冰」,如果沒時常的察覺起心動念並勤行懺悔,哪天湖面的薄冰裂開了,凍傷的不是別人,只是那個不夠努力的自己。今能在道場安身,是因為禪師的言教與身教處處,時刻不曾遠離我們。
追憶師公的第七年,想起您對我的恩重如山岳之高,沒有您法身慧命的給予,小命就猶如吊在鋼絲上,懸掛得笈笈可危。曾經聽聞師公您在課堂上要弟子們:「在自己的成績單上打分數。」聽到這句話,捫心自問:「自己究竟儲備了多少的資糧?」跟隨著您多年,依舊充滿煩惱的我,於修行的路上曾多次無聲的吶喊:「為什麼突破自己這麼困難?為什麼障礙重重地擋在眼前?」小輩如吾,資質差矣;自覺修行的進度可比龜速,用功的力度如惜羽毛,想破蛹而出,才發現修行真的好難好難。
於末:
有感家業浩大,緣境紛雜,但願隨時地都能老實的面對自己。
於能做所做盡一份心,於道及修養漸進提昇,期盼不愧師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