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演講 王維的詩歌與佛教的信仰(三)

    王維當官曾有十多年非常不順,張九齡被貶他還是繼續當官,所以張少府就問他自處的問題,像我一下子就貶到那麼低的位子,人要怎麼處理自己的煩惱?對像王維你這樣學佛的人來講,你怎麼處理自己的煩惱?

  • 文:編輯部出處:佛研院園地期數:335期2018年8月

專題演講 王維的詩歌與佛教的信仰(三) /鍾玲
 
時間:106年10月30日
 
地點:菩提寺視聽教室
 
演講者:鍾玲教授
 
 

在官場上王維的貴人有張九齡、裴耀卿。王維三十五歲的時候,就是開元二十一年,張九齡升任宰相。張九齡也是詩人,廣東人,唐玄宗開元年間的大賢相,開元之治就是他幫忙推行的。張九齡很欣賞王維的為人和才華。開元二十四年提拔王維到朝廷任官。另外一個欣賞王維的是他的上司裴耀卿,他和張九齡也是朋友,就是裴耀卿把王維介紹給張九齡。王維被貶到山東濟州期間,新上任的濟州刺史斐耀卿很欣賞他。可是他做了一年刺史就被調走了。後來張九齡在相位上被貶以後,王維在朝廷沒有受到連累,大概因為還是有人護著他,像是斐耀卿。

 

張九齡非常能幹、有眼光,敢建言,又有風度。安祿山作亂二十年之前,有一次安祿山被抓,張九齡就跟唐玄宗說,這個人有謀反之相,不如把他殺了,他看得出來二十年後的事情,真有識人的眼光。可是唐玄宗說不會啊!安祿山那裏會謀反呢?安祿山之亂以後唐玄宗後悔沒有聽信張九齡的話。王維是三十八歲的時候,張九齡把他推薦做為正八品的官右拾遺,但一年以後張九齡就被排斥掉了,受到李林甫、牛仙客排擠。王維沒有受累,還一直慢慢往上爬,三十九歲做到監察禦史,到五十七歲的時候,他做吏部郎中,正五品上的官,所以在安祿山之亂以前,他做官還蠻順的。四十六歲開始在終南山經營輞川別業,就是藍田別墅。

 

我們先看一次歷史性的聚會,737年,王維三十九歲的時候,他作過一篇序文:〈暮春太師左右丞相諸公于韋氏逍遙穀宴集序〉。要知道參與這次餐宴聚會的人,除了王維,全都是位高權重的,包括太師,即太子的師傅、左丞相、右丞相等。 是誰為這些位高權重諸公的詩文來寫序呢?王維!王維是八品小官,聚會的通通是二品、三品大官,包括宰相張九齡。為什麼王維一個八品小官可以跟宰相等在一起,因為他名氣大,詩文寫的好,大家都推崇他的才華,不然為什麼序是由他寫?肯定這個小輩的詩文鎮得住,才由他寫序,可見當時王維多麼受推崇。

 

此次宴聚之後不久,大概是開元二十四年,737年,三月、四月張九齡就被貶了,他被貶以後,王維的官職卻緩步往上升。王維這首詩〈酬張少府〉可能跟提拔他的張九齡有關係,很多註解上都說張少府就是張九齡,我是有點懷疑。題目〈酬張少府〉,酬就是回贈,張少府寫了一首詩給他,王維就回他一首。我們再考據一下,王維第一句說「晚年惟好靜」,王維回信的時候應該是幾歲呢?張九齡是740年過世的,王維那年四十二歲,但是這首詩不可能是740年寫的,因為張九齡過世那年,朝廷把他的官位都恢復了。應該是739或之前。739年王維四十一歲,他可以說自己處於「晚年」嗎?現在不可以,唐朝應該可以,古代的平均壽命應該低很多。我們就把這首詩當做是給張九齡的,為誰寫的很要緊,因為後面「君問窮通理」。張九齡做到宰相被貶到荊州,當一個閒官,「少府」也是一個閒官,有可能少府指被貶的閒官,因此張九齡處於窮途,才會「問窮通」。

 

我們來唸這首詩〈酬張少府〉:「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 先講「君問窮通理」這一句,如果張少府是張九齡,一位宰相被貶去荊州做一個閒官,他會很鬱卒,「窮」就是窮困,「通」就是顯達,顯達跟窮困,一個人要怎麼自處?王維當官曾有十多年非常不順,張九齡被貶他還是繼續當官,所以張少府就問他自處的問題,像我一下子就貶到那麼低的位子,人要怎麼處理自己的煩惱?對像王維你這樣學佛的人來講,你怎麼處理自己的煩惱?

 

王維怎麼答他?「晚年惟好靜」,我四十歲,老了,我現在的心境是「好靜」,現代的人講好靜只是喜歡安靜,可是唐朝人的「靜」是修為的境界,佛教修為的境界就是能靜得下心來,通常是靠著禪坐、修心、經行、觀想這些方式來做到靜。「萬事不關心」,王維說雖然在朝廷上官才做到八品的右拾遺,或是七品下的殿中侍御史,但是他並不關心升官、不關心朝廷大事。他是比較隨意,那時他當什麼官?小小的諫官,都不是有實權的官,王維的興趣也不在這裡,他並不會關心權位,他寫這首詩是為了安慰他不得志的長官。

 

「自顧無長策」,長策是指對未來政治路途的展望,他沒有計劃在仕途高昇。「空知返舊林」的「舊林」是指什麼?就是以前的隱居生活,他以前在嵩山隱居過。他說最嚮往的生活就是隱居山林。「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解帶」是什麼意思?解帶是解開腰帶,尤其是在朝當官的人腰帶的裝飾很多,像是玉片、玉扣、銅扣,所以會很重。回到家裡,解帶是一件令人放鬆的事。山中的隱士腰帶沒有飾物,應該是很輕的布帶,人在松樹下,風一吹衣帶就鬆了,所以說是風替他解帶,像是大自然替他放鬆放鬆,很逍遙的感覺。「山月照彈琴」,彈琴很自在,月亮知我心。張九齡老長官問他窮困跟通達的道理,問人在煩惱中如何自處?他答的是「漁歌入浦深」,就是在河流港灣之處漁人在唱歌,這是什麼答案!牛頭不對馬嘴。有些研究詩的人就說,這是禪宗的問答。禪宗常常弟子問說如何做佛?老和尚就用棒子打他一下,就是你問我東,我答你西,當然此中是有深意的。「漁歌入浦深」,暗指在大自然裡你能夠化解所有的煩惱。王維告訴張少府唯有從官場跳脫出來,回歸大自然,才能化解官場的煩惱。

 

王維另外一首跟北宗出家人有關係的詩是〈過福禪師蘭若〉。「過」是經過,經過不是指在寺外走過,而是說沒有住在裡頭,也沒有跟裡面的人見面,而是進寺裡一遊就走了。褔禪師是指誰呢?就是義福禪師,神秀的大弟子之一,義福禪師也是國師。「蘭若」是佛教寺院的意思,我們來唸一次:「岩壑轉微徑,雲林隱法堂。羽人奏飛樂,天女跪焚香。竹外峰偏曙,藤陰水更涼。欲知禪坐久,行路長春芳。」

 

我們現在講頭兩句:「岩壑轉微徑,雲林隱法堂」,「岩壑」就是指懸崖和深谷,像太魯閣那樣,「微徑」指山徑小路,遠遠看到山徑在懸崖上和深谷裡轉來轉去,那個山徑通往那裡啊!去蘭若,去義福禪師的寺院。「雲林隱法堂」,看到有雲有樹林把法堂遮掩蓋住。「法堂」就是禪林演布大法的地方、說法的地方,位於佛殿後方,方丈寮的前方。嚴廷之為義福禪師寫過碑文〈大智禪師碑銘〉,嚴廷之也是朝廷大官,做過宰相。碑銘中說:「于終南感化寺,棲置法堂。。。內得安神,宴居二十年。」義福禪師在終南山的感化寺任住持,另一說是化感寺。「棲置法堂」,義福禪師在那邊蓋一座法堂。「內得安神」指他在在感化寺裡安寧地打坐。「安居二十年」也就是他二十年不出寺門 ,皇帝請都不去,他就是打坐,也是位響名天下的高僧。

 

「羽人奏飛樂,天女跪焚香」,這兩句有帶翅膀的「羽人」,有飛天之類的「天女」,寺院裡有仙女出現嗎?為什麼有這種奇跡?不是的,是牆壁畫上畫的羽人和飛天,寺院常請畫師在大殿的牆壁上作畫,遊人和信徒可以看壁畫,這詩裡的壁畫應該是繪出天界、西方極樂世界,或佛陀說法時的景象。這首詩作於唐朝第八世紀前半葉,敦煌有不少壁畫作於這個時期。我就上網去找敦煌壁畫中的羽人和飛天,我真找到飛著奏樂的羽人。你看這個藍色東西由他背上長出來的,是翅膀,不是彩帶,很多條翅膀,這是真正的羽人,正在奏琵琶。飛天是沒有翅膀也能飛的仙女、天女,常披著飄飄的彩帶。這個飛天正在彈豎琴,西方叫豎琴,中國這種體積比較小的叫箜篌。聽過〈箜篌吟〉這個曲名嗎?讀中文系的都知道樂府有這個曲子。菩提寺也有飛天的畫像,是不是?在彌陀殿殿裡。

 

「竹外峰偏曙,藤陰水更涼」,就是詩人在寺裡的竹林旁,遠望山峰,晨曦快要出來了,可見王維起得很早,一早由別的地方到這個寺院來。「藤陰水更涼」就是寺裡有小池子,小池子旁種的是藤樹,所以有樹陰。我上網查原來藤樹這麼美,垂下開滿紫色花的長樹枝,花落了剩下的長條就是藤,可以做藤鞭、可以做籐椅,原來開花的藤樹這麼美。「欲知禪坐久,行路長春芳」,想要知道義福禪師禪坐了多久呢?你看方丈寮前面的路,都長了芳草了,他很久都足不出戶啊。「峰偏曙」和「水更涼」的對仗有什麼意義呢?大概因為竹林是一大片,所以視覺上山峰較小,所以曉日偏在一邊。因為夜來天氣冷,池水本來就涼,有樹陰就更涼了。

 

王維四十七歲的時候碰到神會禪師,這是神會的畫像,他看起來精明能幹的樣子,眼睛有神,嘴巴看起來很會說話。他們兩人一定深談了幾天,七十八歲的神會一定談了很多六祖惠能禪師的的事蹟,談了很多六祖傳的法要和修行法門,說服王維替他的師父寫碑文,所以才有〈能禪師碑〉。你看神會在師父圓寂後,找了三十二年才找到天下最傑出的文人替師父寫碑,以流傳千古,這個徒弟真不錯。那王維到底有沒有瞭解南宗的禪法呢?他的碑文到底怎麼講南宗的禪法呢?以下引一段《壇經》,也引一段〈能禪師碑〉作為比較。等一下我們請若知師父來講〈能禪師碑〉這一段的意思。

 

《壇經》:「世人妙性本空,無有一法可得。。。前念迷為凡夫,後念悟即佛。」

〈能禪師碑〉「本覺超於三世,根塵不滅。非色滅空,行願無成,即凡成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