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編輯部出處:衲衣下的故事期數:338期2018年11月
阿難!此四處是有信仰心之善男子應瞻禮尊敬之處。阿難!具有信仰心之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應往復朝禮:『此是如來出生之處,』『此是如來成等正覺之處,』『此是如來轉無上法輪之處,』『此是如來般涅槃之處。』
衲衣下的足跡
印度朝聖之旅(上) /如安
在《佛說長阿含經》卷第四:〈遊行經〉一大正藏25卷下-26卷上,記載有如是之經句:『....爾時,阿難偏露右肩,右膝著地,而白佛言:現在四方沙門耆舊多智,明解經律清德高行者來覲世尊,我因得禮敬親覲問訊;佛滅度後彼不復來,無所瞻對當如之何?佛告阿難:汝勿憂也,諸族姓子常有四念,何等四:一曰:念佛生處歡喜欲見,憶念不忘,生戀慕心。二曰:念佛初得道處,憶念不忘,生戀慕心。三曰:念佛轉法輪處,憶念不忘,生戀慕心。四曰:念佛般涅洹處,憶念不忘,生戀慕心。阿難:我般涅洹後,族姓男女念佛生時功德如是,佛得道時神力如是,轉法輪時度人如是,臨滅度時,遺法如是,各詣其處遊行,禮敬諸塔寺已,死後皆生天,除得道者。.....』
在漢譯的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二』.『大涅槃經.第五誦品』亦有如是雷同的經句:
阿難!此有四處,乃具有信仰心之善男子,瞻禮尊敬之處。四者何耶?
阿難!具有信仰心之善男子於此云 :『如來是在此處出生。』是應瞻禮尊敬之處。
阿難!具有信仰心之善男子於此云 :『如來是在此處成等正覺。』是應瞻禮尊敬之處。
阿難!具有信仰心之善男子於此云 :『如來是在此處轉無上法輪。』是應瞻禮尊敬之處。
阿難!具有信仰心之善男子於此云 :『如來是在此處般涅槃。』是應瞻禮尊敬之處。
阿難!此四處是有信仰心之善男子應瞻禮尊敬之處。阿難!具有信仰心之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應往復朝禮:『此是如來出生之處,』『此是如來成等正覺之處,』『此是如來轉無上法輪之處,』『此是如來般涅槃之處。』
阿難!具有信仰心之善男子,朝禮恭敬此等聖蹟,凡身滅死後,當生於善處天界。
由以上南北大藏經所記載的內容,可以清楚了解佛弟子之所以朝禮聖地的典故及緣由,即當憶念佛陀功德時,可以去朝禮佛陀出生地、轉法輪處、成道處及涅槃地,這是佛陀所應許的方式之ㄧ。
自古以來,朝禮聖地有許多的說法,其中有朝禮聖地可以消減業障、障礙消除、所求皆願、增福增慧,病痛轉輕或消除,或得遇良醫、或道業增長、甚至因一心虔誠專注故而開悟等等,也不是不無可能的;但是,若以為朝禮聖地,會得到感應或業障一定會消除,那可未必是如此,抱著有所求的心,是肯定要失望的。
身為僧伽之ㄧ,朝禮佛陀聖地,是一份情懷與感念之旅,感念佛陀之智慧如明燈指引覺悟之路,引導我們為何要覺悟,如何覺悟,覺悟的方法為何?同時也是想要實際的去感受體驗佛陀走過的路,倒從未想到升不升天。
此次,僧俗十六人剛好組成一團,由洵師帶領大家朝禮八大聖地。首先抵達的第一個聖地是:佛陀曾在此結夏24年的舍衛國,參觀了給獨居長者故居、祈樹给孤獨園、佛陀居住的楗陀俱提精舍的遺址,一片荒蕪,只剩下一些紅磚砌成的高台或平台;在烈日下,匆忙巡禮,站在祈樹给孤獨園的高台上,遠眺給獨居長者故居,雖然也只是遺留一些紅磚,但也明白兩地之接近,更可知給孤獨長者對佛陀的“孺慕之深”了。到了佛陀昔日的說法台,有一群南傳比丘正在誦經,在洵師的帶領下,我們繞著說法台,一句一拜朝禮三匝「本師釋迦牟尼佛」後,坐在草地上做晚課,結束時已近黃昏。
夜宿舍衛國新開張沒多久的旅館,旅館餐廳的食物很豐盛,吃著印度烤餅與印度拉茶,回房泡個熱水澡,消除昨夜在火車上睡臥鋪的勞累,早早進入夢鄉,明日得趕早往佛陀出生地─藍毗尼園,除了路途遙遠外,還得趕去簽證,因聖地在尼泊爾境內。
簽證好已是午後,先去旅館放行李、吃飯,再坐三輪車抵達藍毗尼園,參觀了佛陀出生的遺址,我實在看不出其遺跡,僅看到一個框在玻璃框的佛陀的腳印及一個樹根。現場是在一個房屋裡,還可看到幾個考古學家在那裡挖掘,在圍著的範圍內,我們可看的是相當有限,快快出來,在洵師的帶領下,我們依然朝禮三匝,再到菩提樹下做晚課;在阿育王柱下,拍了張團體照,以示留念。行程上所謂的摩耶夫人廟、摩耶夫人沐浴水池,似乎也沒看到,但確實看到一個很大的水池,據說是佛陀沐浴的水池,我想,應該就是這個了。
禮拜佛陀出生地,不禁遙想「七步生蓮」,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著:「天上天下唯我獨尊」的故事。據說阿育王學佛後,對自己的殘暴極其後悔,於其任內,極力弘揚佛法,凡是佛陀講經說法的地方,阿育王都立一根石柱,石柱上頭有四頭獅像,表示佛法的慈悲、智慧向四面傳播開來,因對佛陀的景仰極深,曾幾度朝禮及住在藍毗尼園,並建立石柱,上面刻有「釋迦牟尼誕生於此」的文字,世人才知道真的有釋迦牟尼這個人誕生於此地。
朝禮了佛陀出生地,隔天依然趕早出門,這趟要朝禮的是佛陀涅槃的拘尸那羅,先抵達佛陀荼毗的地方─安迦羅塔,稍許逗留,繞一圈,拍拍照,便驅車前往不遠處的涅槃地,那是一間象形的白色房子,裡面早有不少的佛弟子在禮拜佛陀的臥像;鍍金的臥佛很大,佔滿整個屋子的空間,四周空間僅能容二人許並行,有拜佛的、有繞佛的、有拍照的,我的傻瓜相機無法把整個佛像都拍下來,只能分別拍下頭部和臥姿部份,匆忙拍完,隨著洵師,我們虔誠的在寺外繞寺禮拜三匝,依然是做完晚課才離開。
娑羅雙樹─佛陀涅槃於此,在南傳『大涅槃經第五誦品』記載著:世尊對阿難言:「阿難!汝為我鋪床座於娑羅雙樹間,其頭向北。」爾時,世尊足與拼疊,右脇而坐獅子臥,正念正知而住。
我們看到的娑羅樹並非當時的樹,而是後人種的,就在白色屋前,所以感覺沒想像中的高大,但至少提供了後人想像佛陀圓寂時的情景。
吠舍離─為佛陀首次接受比丘尼修行之地,著名的維摩詰居士也住於此地,這裡也是佛滅後第二次結集經典的地方;史上記載自這次結集後,佛教便分為上座部和下眾部了。這裡有一根完整且約十多公尺高的阿育王柱,石柱上蹲踞著一巨獅凝視著遠方,彷彿看著佛法的遠傳;這裡也是空間廣大,四周種著美麗的玫瑰花,可見確是有人在維護照顧。阿育王柱的正前方是阿難的舍利塔,是一個像缽蓋圓塚造型的紅磚丘,感謝阿難的慈悲,所以才有今天的尼眾們,我們感懷的禮敬阿難一拜後才離開。
王舍城─是下一個朝禮的聖地,那裡曾是摩揭陀國的國都,是阿闍王所建造的,阿闍王就是受到提婆達多教唆把父親頻婆娑羅王幽禁自立為王的那一位,所以王舍城是摩揭陀國的新都,那爛陀大學、竹林精舍、靈鷲山、七葉窟都在這裡。
那爛陀大學曾是唐朝時的玄奘大師就讀的地方,這裡空間很大,當然也是只遺留下一些紅磚砌成的高台,及門口兩排長長的紅磚牆;有些看得出是學僧住的房間,有一人住的或兩人住的石床,長度正合乎一般人的高度,也有一座寺院的遺址,就在寺院遺址,拍了張團體照後,導遊帶我們去參觀據說曾是玄奘大師住過的房間及打坐的地方,其實,也難以確認或肯定什麼,一切但憑個人去想像與理解。
我在某個階梯的角落發現一些殘破的石雕的菩薩像,用相機拍下來作為留念,石雕的菩薩像其實滿優美的,對印度人的隨意棄置,覺得可惜,但相較於八、九年前初次來時,所見到處是棄置的佛像的景象是進步很多了;置身在那爛陀大學廣大的空間裡,通身有說不出的放鬆的舒適感,這在吠舍離或藍毗尼園等其他的聖地,都同樣會令人覺得全身舒暢,或許是空間的寬廣與祥和愉悅的氣氛所致吧!
參觀了那爛陀大學之後,回旅館用完午餐,便出發去靈鷲山,那是佛陀說法華經的所在地。打一開始,行程便是如此安排,到達一地,放下行李,用完餐就出門,每天早早出門,每個聖地都會禮拜三匝及作晚課,天暗始回旅館。(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