衲衣下的足跡 雲的故事(二)──雲水悠悠讀後

    在敘述自己的一生時,首先提到的是他的「出家」,而不是「出生」,讓人感覺在他的生命記憶裡,人生是從出家開始的

  • 文:編輯部出處:衲衣下的故事期數: 341期2019年3月

衲衣下的足跡 雲的故事(二)──雲水悠悠讀後 /冷月

 

在讚歎桃花江之美浮丘山殊勝後,緊接著是一幕剃度儀式的場景,地點是浮丘山雷音寺的大殿裡,住持因老和尚正在為七歲的小男孩剃髪出家。時間是民國十一年農曆四月四日,文殊菩薩聖誕的日子。當剃度儀式完畢,因老和尚開示道:

 

「各位大德,今天是四月初四文殊菩薩的聖誕紀念,值此吉日良辰,山僧為此子剃染出家,誠然是一大事殊勝因緣,將為我佛座下增添一善根佛子,為我臨濟宗下參入一份力量;尤其,我天岳門下至山僧迄今三代單傳,度此子而承法統,可以說是一份重責大任,如行危巖,如履薄冰,稍一不慎,則必滅香絕火,從此宗下除名,派下斷號;是以,法統名派,全賴此子了!」

 

在敘述自己的一生時,首先提到的是他的「出家」,而不是「出生」,讓人感覺在他的生命記憶裡,人生是從出家開始的,出家前的一切,不是模糊,就是被放在第二順位了,出家後的種種,才是他生命的全部。

 

出家時,因老和尚的一番開示,在在提醒他,打從出家的那一天開始,責任、使命就隱然加身了。無論是為佛教,為臨濟宗、為天岳山、甚而浮丘山,他背負了三代單傳的重責大任,這或許是因老和尚的期盼,更正確的說,應是他己給自己責無旁貸的使命,在七歲仍矇懵的年紀.....,猶如印記烙印在識田裡,是那麼自然,那麼理所當然。

從此,他的生命過程,就以此為主軸,逐漸延伸開展,純度是百分之百(老和尚語)....。 

 

七歲的年紀,且是一個名利俱備的大戶人家,怎會成為一個出家沙彌呢?原來因老和尚與老和尚父親有同窗之誼,在一次探望的機會裡,結下了這份善緣。在客廳品茗時,好奇的女主人這麼說:

「人家說和尚都能未卜先知,你能測知這第二胎是男是女麼?」

「測準了怎麼說?」因老和微笑著問。

「和尚還有什麼希求?」男主人故意說。

「希求?」

是的,因老和尚是有「希求」的,他一直在尋尋覓覓一位「不亞於自己的弟子」,幾十年來不曾中斷。

此時,相應了!!似乎亙古的電流貫串了時空,銜接起曾經的緣份......。

 

「希求?他在心底默念著這兩個字,忽然間誘發了他的靈機,一個不可思議的意念,像陽光下變幻的景物,雖然發生在遙遠的遠方,叫人猜不出那內裡               究竟有些什麼?但是,卻是令人深信擺在眼前的是美好的事實,是很容易誘惑人心動的。

「這樣好了,如果給我不意言中,就送給我做徒弟好了!」他狡猾地設下圈套。

「你的意思認定是個男孩!」男主人說。

「如果是個女孩?」女主人補上一句。

「是女孩與我無緣!」他很平靜的回答。

「我就不信你真有神通!」男主人不服,接著說:

「真要是個小子,準給你做徒弟!」

「好!」他像是先付訂金,趕緊接上去,唯恐賣主反悔,並且加上一句:

「一言為定,大嫂也同意了吧!」

「咱們是夫唱婦隨,只怕到時候你牛皮破產!」女主人也興致勃勃地回答。

 

就這樣,在不經意中結了這個善緣。」

七歲出家了,開始過著寺院清淨淡泊的生活,在周圍幾乎都是大人的環境裡,若不是因老和尚無微的照顧,加上他的根基深厚,要在那樣的環境中過日子,是不容易的。

 

或許有人會認為:出家人慈悲為懷,寺院應是充滿慈善的環境,殊不知寺院生活是面對寺務與自己道業的日子,每天工作之餘,還得找時間吸佛陀的道理方法,更要在個人業力習氣現前時,如何去運用所學調整自己,所以所剩的時間不多的,而且往往在基礎未穩前,每個人的習氣總會帶給自己跟周圍的人一些困擾,面對這些就要耗去自己不少時間與精神。也就是說,寺院僧團也是一個小型社會,入了佛門,不是就成就果位菩薩了。要經過寺院生活的長期熏習,自己的努力內化,才能有所提升,所以,清淨的寺院生活中,每個人的身心,在面對自己與他人的業習衝擊時,還是紛擾不少,這就是佛法中,所謂的煩惱即菩提,菩提必須在煩惱中發現吧!

 

所以,十二歲寄讀沙彌園時,才會發生因上課遲到引起教席不滿的事件,雖然,以十二歲的年紀,在兩個大人爭吵時,他可認錯道歉,坦然受罰,讓風波平息,誠屬不易;相信也讓他在小小年紀就體認到寺院人事是非的事實,更讓他暗自發願,長大後要回來當方丈的決心,顯然挫折對老和尚來說,是激勵上進的力量。他是堅強的,積極的,濃濃的道心,讓他挺過任何的風雨。

 

古人說「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因為這次事件雖然讓他離開了沙彌園,卻也因此進入正規教育,從箴言書院一直到湖南大學,接受了一連串的社會教育,也讓他了解社會教育的種種,增加不少知識經驗。對沙彌園事件,因老和尚曾經跟十二歲的他做過檢討──凡事發生開來,總要去面對、認識、了解真相,才能真正化解問題,從小他一直這樣被教育著,所以,遇到問題,只會增加他的知識經驗,包括對人生、人性中種種的體悟。煩惱只是短暫的過客,長久下來自然奠定了厚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