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編輯部出處:衲衣下的故事期數:344期2019年6月
衲衣下的足跡 痕 /恕
1、欲蓋彌彰
欲蓋彌彰,形容想要掩飾過失或掩飾事實,反而使過失更加明顯。用在「處事不當」的表述上。例句:「他做了錯誤的決策後,還想隻手遮天,看來只會欲蓋彌彰。」這樣一說,忽然記起一件事,算是欲蓋彌彰的實例,唉!真是「此地無銀三百兩!」
某日白板寫著何時要在雜誌社開會,算算不就是後天下午兩點嗎?就在當日午後一點多,再把雜誌社打點一下,誰知竟多事,擦地之後發現地上有奇怪的兩道淡痕,平常不明顯,拖地之後才會在水跡上浮現。想必是日前有工人修補此處牆壁,遺下微忽其微的塗料,也許是油漆之類的,就去知客室借了一瓶去漬油,料想應該能除跡吧!雖知才倒了些許卻讓整個室內彌佈刺鼻的嗆味,怎麼辦?三十分鐘之後就要在這裡開會,「疾疾如律令」!情急之下就亂投醫,抓起酒精噴了一下,想淡化這討厭的味道,但沒用!復以芳香劑噴灑驅除,氣味依然不除,就開窗吹風扇,但也沒多大效果。空氣裡仍然漫著酸刺矇昧的氣味,五味雜陳教人昏眼,哦,真的沒辦法了,隨它去!
這一連串慌亂的救急足以擾亂心靈,像一顆石子打破平靜的湖面,攪亂整片湖水。沒想到「去漬油」的氣味這麼頑強!事後問了專業人士,才知那是一種特殊修補水泥牆縫隙的「還氧樹脂」,若不小心在地面留痕,就要用特殊的刷子刷除,無法用其他的塗料除拭。只因我對舊經驗模糊的執著,一旦「執相」便增劇迷惑和煩亂。這讓我想到:不良的習氣、惡趣也都是製造輪迴的力量,而當你沒有找到正確的方法時,想擺脫這些困窘確實很難,這就是所謂的「諸趣相續,不得解脫」。
談及「認識與存在」,你的認識達到了什麼程度,世界就在你的面前展開相應的廣度和深度。你能開發智慧,才能了解「當下發生何事」,而我們能認識什麼樣的世界,取決於自身的認識能力。往昔的經驗:去漬油可去除塗料污漬,但這次我對「還氧樹脂」這種產品缺乏認識。一般「去污」要依賴清潔劑,然而清潔劑很可能會成為第二次的污染,產生新的問題。生活裡常有變化球,而我們的心念仍然模糊不清,或說「沒有更新」,無法聚焦因應新的色塵緣境。所以如何準確地認知與評估,好好的去處理一件事,就必須對事物有清晰的認知。
2、複雜的“繁文縟節”中如何抓住「真實」?
有一句話:「懂得處理生活就懂得處理生命。」我「除污袪染」挫敗,有一個感想:「要找到問題的源頭」!千萬不要自以為是,或心存徼幸、盲目而行。
思及古代的「製禮作樂」、「典章制度」,是文明的奠基,也是社會秩序不可缺乏的一環。但歷史的演變成為繁文縟節者有之,徒具形式變成繁瑣的儀式,有的可能言不及義,形式的僵化令人疲累。如果一個儀式只剩刻板的印象,一樣又一樣的搬演而原來所含藏的「真實感情」、啟迪作用已流失大半,不禁令人省思:「一切的人為施設難道不是為了良好的溝通、人際間的凝聚,與良好的傳達及交流、不是為了生活更幸福美好?」因此為了維護那份穩定與秩序,只有回歸真善美,展現精神的意涵才是正途。
又如:面臨大考,只想從老師那裡套出試題的方向,或偷看考卷、或利用其他作弊的方法過關,一試不成再試一下,就不去思考「用功才是累積實力的本錢」!就像我去污之事,敗給「還氧樹脂」、敗給去漬油,不去把握問題的核心,一直在外圍打繞,想以一物剋一物或是補強,仍徒勞無功。
又如:有人問法師「有煩惱不知修什麼法門好?」法師建議:佈施供養、或再換一個法門,於是試了「淨土法門」,如果不成的話再去「修密」,不成的話再...再....最後「卡」在我執與法執中,煩惱仍未化解。一般就是如此,遇到問題冒然試用一個又一個方法,最後煩惱還是存在,究竟問題出在哪?因為那位法師從不問來者「煩惱什麼?」也不教他從煩惱上去著手。就像我去污之事,沒把握源頭。修行上有人「迷」於神通,「惑」於作秀,一個接一個好不熱鬧!為何不知虔誠、精進,明瞭「法」在哪裡?
3、譬如“愛與恨”、“淨與染”,一個遞換一個,真的「下一個會更好?」
雲老禪師曾說「愛與恨」的法義,讓人發現「怎麼許多情感的牽絆都在同一地方打轉?」一個未釋的「心結」又接一個,不外是自己與他人過不去的點,又能力上無法掌控。一個人要否定價值很容易,但要找到事物有什麼價值就很難。如果否定了一個東西,一時又找不到更有價值的,就像有了問題只想找一個答案,答案中又有問題。
「因為誤會而結合,因為了解而分開」,那是不是下次還要再去誤會一次?一旦誤會以後是不是同樣又會了解,了解以後又要離開?這樣一輩子在「誤會、了解」中打轉,這就是常依自己的分別而生惑,沒有面對問題去作認識、了解,好好的去調理那份計較與執著的迷思。
關於「淨與垢」、「執著與出離」,雲老禪師的《楞伽經決疑》(p87)有說:「淨句非淨句,成句非成句」。雲老禪師在其決疑中釋義曰:
淨句非淨句──淨因垢而顯,有垢如人的業作,既已造作成業,當如何清淨?因此,佛陀教化眾生,說了許多道理和方法,即在開示淨業之道;一旦學會依教如法修持,則久而久之,當可諸業隨緣了,不再造新殃。
成句非成句──成緣於壞,依住相而說變化現象;於理,其精神作用有「生住異滅」;於事,其物質作用有「成住壞空」。成句非成句,可以備萬法,如大海中的海水,歸究「法」也就是水原從何來?所謂「眾流」匯「歸」於海,成海為一統,但海水無水,源自「一」處流;成海,是成句,海本無水,是非成句。
於「淨句非淨句」、「成句非成句」的思考,我的不成熟的思考是這樣的:
先說「淨句非淨句」──淨是不執著於淨與垢,譬如有煩惱,能從另一個圓融的觀點去突破,達到「非淨」的修養。凡事都須去認識、了解,也就是要「運用思想,發揮智慧」,才能從「執著」法相、進而「出離」法相,讓問題不成為問題,譬如我去污除垢的例子,能恢復自然的空氣與環境才是平常心!即便最後執著「菩提」那也不清淨!
「成句非成句」──我因多事發現地面有可疑的痕跡,有了分別計較,法相已形成,而又不去認識、了解,只一勁噴灑酒精、消毒水、芳香劑......紛紛擾擾的串串外緣誘因,一時成了「治絲益棼」的窘狀。所謂天下本無事,有些煩惱是源自「自我分別」,因緣和合而生法,人事問題如果不相應、不執著,便成為「空相」;若因緣和合,條件契應就成其「法相」,是業是道?是饒益還是傷害?就看當下的那個「我」,真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然而「淨與非淨」、「成與非成」最後「畢竟空」。
4、與「去污除垢」相關的故事──問題又回到原點,根本沒有化解
最後要說一個有趣的故事「國王的甜點.不貪婪就沒有災難」,那是正巧翻閱「遠見雜誌」,看到這篇文章跟今天的主題頗貼近,節寫後跟大家分享(資料來自:普仁羅華 Prem Rawat的《沙漠花開時》):
有一天國王召來他的廚師:「今天,你要給我製作最美味的甜點。」廚師領旨返回廚房,可是每次廚師如何挖空心思烹調菜餚,國王總是不滿意。「好吧,今天就來做點什麼讓國王驚艷吧!」這次國王果然大為驚嘆,香氣充溢整個皇宮。當國王開始盡情享受那道甜點時,皇宮周圍的老鼠被這奇妙的香味吸引而來;老鼠萬頭攢動,無處不在,必須召開緊急會議來處理這場災難。大家議論紛紛後宣告:「把貓請來殲滅老鼠」,不久貓兒們的確把老鼠驅趕走了,但皇宮卻充斥著大量的貓,牠們逢物就抓或磨爪或製造髒亂。有人建議把全國的狗帶進來,因為貓不喜歡狗。不久貓便被狗所代替,但是狗的習慣不檢點,又用老虎驅走狗,因為狗害怕老虎,但是皇宮擠滿了老虎又構成一個嚴重的問題──害怕老虎會襲擊人類。大家決定要立刻召請大象入宮,因為老虎怕大象。可是大象把器物砸毀,而且堆滿象糞,惡臭薰天。遂又讓老鼠入宮,因為大象怕老鼠。最後宮中的人發現自己繞了圈子又回原地,國王開始省悟「整場災難其實應歸咎於自己」,如果不是他的貪婪,這一切絕對不會發生。
「所以當一個問題出現,人們傾向尋求即時的對策,往往不去思考如何治本,倘若未能明白問題真正的所在,但求治標於一時,往往會製造更多的問題,到頭來落得浪費時間和寶貴的資源。」朋友!你人生目前面對的各種問題,其根因是什麼呢?從佛法看「染淨分別 」,那依然是人的執著!如何做到不淨不垢,不為垢淨所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