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編輯部出處:佛研院園地期數:350期2019年12月
人生無常,生命存在的每一剎那,因緣隨時變化。在這樣的情形下,我們活著究竟要做什麼?
佛研院園地 活著究竟要做什麼? /釋圓慧
人生無常,生命存在的每一剎那,因緣隨時變化。在這樣的情形下,我們活著究竟要做什麼?
有人說活著:就是有一個理想的目標,然後一份穩定的工作、結婚生子或獨自一人,過完一生。有人說:活著是為了學會面對死亡,有人說:活著是為了修行,使自我生命得到昇華。
我覺得我活著,學生時代,想趕快長大,努力朝自己的目標前進。然而當摯愛的親人過世的那一刻,我活著是為了想解決對死亡的困惑,如今,出家了,知道了之所以來到這世界上,是因為我過去所做的業,現在來承受果報,所以我活著。然而我究竟要做什麼?值得去深思。
現在,我想的是拓寬生命的廣度,增加生命的深度。但要如何才能實現,先從自我的修行開始。人人都有一個我,這個我因為無量劫以來,不斷輪迴造作,積累成習,所以在日常生活中,面對緣境現前,當自己的我與他人的我相碰撞,陷在人事問題中,難免情緒交亂,煩身惱心,身心不安,就像被繩子綁住一般,不自在。學佛最大的利益就是可以運用佛法來突破化解煩惱,要化解問題,但首先得面對問題,然而這真的很難,不但因為陋習難改,更因為沒有勇氣下定決心,所以一味逃避。沒錯,人的眼睛是向外看的,所以看到的是他人的缺點,一味指責他人,而忘了檢討自我,最後希望他人成佛菩薩,自己卻甘願當凡夫。那修行的意義又何在?我們總是寬以待己,嚴以律人。古人說:「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如若能在他人的錯處返照見道,照見自己的三業行為,那麼,即使惡知識亦是善知識,端看自己的心念為何?
其次,當面對亂的情況下,如若能做到不亂,讓想行之間有空間,就能減低傷害,至少不好的能變好,好的能更好,古人言:「君子有九思」,亦是相同的道理。一般而言,當我們的五根接觸到五塵,意根加入,認識肯定,轉變為法塵,我們的第八識阿賴耶識,就像一個儲藏庫,含藏著我們無量劫以來所種下的種子,當色塵形成為法塵,經由阿賴耶識,形成色法,色心相應所完成的即是色蘊;接著就有所感受,思想,行為,最後有一個結果,都說五蘊即我,平常人,接觸色塵緣境,很快便做反應,有修行的人,能夠於想蘊、行蘊中給予一個緩衝的空間,對於原先的想做一個更深入的認識,對面對的緣境作深入探討,佛法基本原則不離因緣、因果以及自然性。如是,觀照自己當下的每一個起心動念,可以發現,古人說的成語--心猿意馬,以前並沒有發現,開始進入佛法修行之後才知道,心念任你如何也抓不住,甚至於你所忽略的,貪、瞋、癡、慢、疑,甚至於喜怒哀樂愛惡欲,種種的情感作用,一一浮現,此時才真正了解原來這就是我。但這才是修行的目的,修正自己偏差的行為。我們若能時時刻刻把握自己的起心動念,使自我不斷提升,就像老和尚所說,一個平面的圓還是有所缺失,而真正圓滿的圓,是一圓球體,如此增加我們生命的深度,然而修行最終是成就佛,這不是一輩子或是兩輩子的事,必須是生生世世都要透過修行來增上我們的生命深度。
此外,當我們有能力時,也不要忘了,那些成就我們的人,一日之所需,百工斯為備,更何況,身為出家行者,當報四恩,我們的一切皆是十方信眾供養,能做的是,不斷精勤修正自己,使修行累積為修養,讓我們的修養化為力量,將既得的利益分享給更多需要的眾生,在這過程中自利利人,《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中提及:「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何以故?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屬於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眾生是我們的修行資糧,能發揮生命的意義,燃燒自己照亮別人,饒益眾生,使生命更加寬廣。
活著究竟是要做什麼?拓寬生命的寬度和增加生命的深度。寬度來自深度,只有你的深度夠,面對生活上的人事、色塵緣境,才有化解的本錢,而深度也來自寬度,正因為每分每秒的因緣隨時不斷變化,才能有每一段不同的因緣,從中累積知識經驗,所以日常生活中,對於所遇到的每個人,每件事物,抱持感恩的心念,好好體會,發揮生命的價值,至少現在活著就有機會,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