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編輯部出處:衲衣下的故事期數:355期2020年6月
可是時間仍是懸而未決的謎,如果堅住不移只有這一念,沒有第二念,起了第二念就是移動,心一打妄想,就是起心動念,同時創造了時間。
衲衣下的足跡 你的時間 /恕
(一)、世俗的時間觀:
五六零年代有些地區的交通工具是火車,後來進化成高鐵,縮短了距離也相對的縮短了時間,也說明時間的長短與運動、速度攸關,所以有人說:「時間是事物連續變化的說明。」時間即綿延, 它永遠處於變動之中, 是活生生的, 只是有生命、有意識的人才能領會到,因此作為綿延的時間是一種「意識流」,時間與人的行為及其體驗無時無刻不聯繫著,離開人主體的認識、意識、心理體驗等,就無法判斷時間的意涵。
現在世界通行以六十秒為一分鐘,以鐘錶計時,工作時任它嘀嗒;休息時,任它嘀嗒,在這種當前變化中的東西就是時間;切離不開對時間存在的本質、意義的追問。可是時間仍是懸而未決的謎,如果堅住不移只有這一念,沒有第二念,起了第二念就是移動,心一打妄想,就是起心動念,同時創造了時間。當我們想到時間的時候,那個時間已經不在了,所以有人說:「我思故我在,一個念頭一個塵。」
譬如,身口意的造作,說了一句不該說的話,火已點燃了你的時間。時間是一個海洋,你說了什麼,言語就撞擊在礁岩上,成為一朵朵水花。時間是一座橋,橋流水不流,有些東西靜止了,有些依然向前流,時間就是由故事串成的,故事在生命中流淌,有主觀的「心理時間」──喜則時光飛逝,不悅則「度日如年」。亦有所謂「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十年」,所謂心理主觀的時間。甚至有人打坐,如果只停留在同一個念頭上,時間彷彿不存在;打坐的情況較好的人,坐五十分鐘才覺得坐了五分鐘。時間的定義不是絕對的,每個人對時間都有不同的參考座標,都有對狀況不同的時間的感受。
沒有一個人能脫離時間的影響,只有一類人例外,那就是修行者,如果修行證道超出輪迴,就不會再受到時間的影響和控制,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世人所執的時空概念全部打破了,時間於他是「是時間,即非時間,是名時間」。正如「如來」的含義「一無所去,無所從來」,十方就在當下,這才是「活在當下」的真正含義,因為只有「當下」才是最真實的。
(二)、佛教看時間:
1、剎那與劫──在佛教的經典中,時間有「剎那」和「劫」的不同長短。剎那表示極短的時間,劫代表極長的時間;不管是極短、極長的時間,都是遷流不住而且無始無終的,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說「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顯示剎那瞬息萬變,「擊石火,閃電光」,正是佛法中說的:人命只在呼吸之間!
2、有始與無始---時間本是一大長流,實在無法給予分割,但是為了方便人知道先後和始終的觀念,不得不從相續的時間之流中,將它區分為若干個單位。無盡的時間長流裡,佛教也以「有始」與「無始」來看時間,如果有始只是以這個「我」來講,這個"我"從哪裡來?從父母而來!而父母還有父母,追索下去就變成一種無始的現象。世間法是個有始的現象,佛法則是以無始的現象來講,只不過佛法不捨棄這種暫時的「有始」現象。
3、「過去、現在、未來」三世── 佛經上說,一切有情無情,莫不有剎那剎那生住異滅的無常;乃至世界的成住壞空,都是剎那剎那的漸變,累積成一期的突變。過去、現在與未來三世的時間,也是由無數的剎那累積而成的,所謂「白駒過隙」的意涵。愛因斯坦說:「現在、過去和將來之間的差別只是一種錯覺。」這是從意識層面來說的,愛氏的本意應該是要強調時間是沒有方向的!「現在,過去,未來」只是人的創造,是為了描述生活而創造的,其實時間是不存在,這個方向是人為給它的賦予。
佛菩薩超越三際時空,哪有時間的來去!當知現今所做,即是未來所受。道在當下,累積智慧的德行,長護五蘊的調適,把握住每個當下才是覓心處。過去、現在、未來,原不可得,何況只是一眨眼的現在。
4、生死輪迴──生命的相續,累積成一世又一世的生死輪回,佛教的時空觀認為,時間是豎窮三際,貫通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是無始無終的。一個未化解清淨的業因,也會不斷再現,除非突破它、清淨它。老禪師的《泥沙集》:「八識田中不見道,時流遷化隨業跑;佛子不修耗生命,六道輪迴何時了!」
(三)、對時間的突破與領悟
「飛往未來」可能嗎?黃梁一夢──唐朝開元7年,得道仙人呂洞賓化作長者雲遊天下。遇見了一個騎著青駒進京趕考的窮書生盧生。盧生說著命運不濟、屢考不中遭遇,談著談著睏意來襲,昏昏欲睡。呂洞賓見狀從行囊里取出一個兩端有竅的青瓷瓷枕遞給他,讓他睡上一會兒。當時店家爐火上正在煮黃粱米飯,盧生一枕上瓷枕,很快便進入夢鄉。他夢見自己考中進士,連連升官,幾經浮沉,又娶妻生子,享盡榮華,而後壽終正寢。夢到此時盧生倏然醒來,店家的黃粱米飯尚未煮熟,盧生彷彿是「飛往未來」窺看到未來的生命,他從此重新定義生命的價值與意義。因此「黃粱夢」比喻人生虛幻,也是表述時間的不真實。在時間的不斷推移中走過生命的歷程,所謂一期生死,唯放捨心念的執取才能擺脫時空的束縛。
這也是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證明:“空間與時間僅僅是人的錯覺,。在某種條件下,空間與時間都可以消失、變化。”一如佛經所說,都是從心想而生的。若於諸欲中無染著,「無」的境界沒有時空,也沒有方向作意,時間不相續,一經突破,又何須陷在輪迴裡呢?據科學推測,一個科學家從飛船外的客觀時間來看,時鐘跑了一百年的時間,但從飛船內的世界來看,裡面連咖啡冷掉都來不及,科學家的生理變化只有一個小時的變化,身體依舊處於當時的狀態。由愛因斯坦的理論我們可以知道:時間流逝的速度取決於物體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運動速度。運動速度越快,時間過得越慢。例如:天上一天人間多少年:兜率天——以人間400年為一晝夜,壽命4000歲。可見處在不同的生活環境與位置,時間也有相的奇妙的不同變化。
(四)、修行者的時間:
1、清淨無相,處在真如中不執著,就沒有時間上的矛盾、糾結與囹圄
處在真如中就沒有矛盾,沒有時間,因為全被涵納與包容了。「法爾如是」,修行者不佇事停機,煩惱將何安著?心如虛空,明妙圓覺,各自知時行道,何須問三道四,求取奇巧。
2、《壇經》反對眾生:「顧戀過去,欣求未來,耽著現在」,在念念中繫縛,往來生死。眾生若能體悟自性、自心的本來不住,一切法是遷流不息,難有固定之相可住,若能於行住坐臥、動靜語默中見自本性,於活潑自在無礙的境界中當下頓悟,就是入達「無念」、「無相」、「無住」。
3、眾生因為「薩迦耶見」未破(註一),對他來講,世間有一成不變的時間 空間,有天堂、地獄,有佛、有魔、有阿羅漢、有菩薩,有初果、二果,有五、六、七、八……等等,這些都是因為「自性見」:「迷惑的思想和心態」才有的。若能破除了自性見,所有的戲論就統統息滅。因為上述的一切分別,都是以自性見為前提,自性見就像運動時的座標一樣,有了座標才有運動可言。而當這座堅固的座標「自性見」打破時,世界就是無量光、無量壽,一個不可思議的世界。
4、禪的時間觀
「時間」是面對變動事件時所感覺的先後秩序,有了意韁情鎖世界有其變動的現象。佛學理論超越「時間」之有無、事物的長短等等二元對立的執著,「當下」、「現在」即不是時間性的,也不是非時間性的,「時間」歸根到底不過是因為「業與道」的分別心、虛妄心所捏造出來的。凡夫的生命是以業力而隨波逐流,生死不已,聖者菩薩的生命是以悲願的力量,往返於無盡的生死大海,廣度無量的眾生。
以禪的公案來看:「風動?幡動?」還是「仁者心動?」只要意識一動,時空就動,可是說到底「心念的內涵亦不可得」,修行者無妨參他一個「眾色歸空,空歸何處」,將起心動念活躍於「法」裡面,提昇到更高的一個層次,在不可思惟處親見真實的自性。現象是概念、是時間,沒有概念就沒有現象、沒有時間,這是原理,但是該怎麼做到?離相無相,從有念到無念,訓練心的過程,要下功夫、要花時間。當你沒有念頭,回到本覺,就沒有現象,沒有物化,把物質跟空性的生活統合一起,用空間攝時間、銷融現象,讓內外和諧,心無所著。時時刻刻在禪思裡過日子。時間根本沒在那裡駐立,因為明妙圓覺是不涉古今、有無的。
5、達摩「二入四行觀」雖是短短的幾百字,包括了過去、現在、未來的時間把握。何等四耶?「一報冤行,二隨緣行,三無所求行,四稱法行」。從理入事發生踐行凡有四種:
一、報冤行:對於種種苦樂,當自念言:我往昔無數劫中,多起冤憎,違害無限,惡業果熟,是我宿殃,受之不疑。
二、隨緣行:對於種種苦樂,皆從緣生,並不計較它。以「無我」看法處理它,心無增減。
三、無所求行者:世人長迷,處處貪著,名之為求。有求皆苦,無求即樂,對於未來,視三界如同火宅,意在出離,不加貪著。
四、稱法行者:性淨之理,目之為法。只為明空理,除妄想,自利利他。
而來行一切行,以至行無所行,是為稱法行。
6、臨濟禪師示眾云:「有時奪人不奪境,有時奪境不奪人,有時人境俱奪,有時人境俱不奪。」
先看何謂「奪人不奪境」:時有僧問:「如何是奪人不奪境?」師云:「煦日發生鋪地錦,嬰孩垂髮白如絲。」「嬰孩垂髮白如絲」,以時間的喻說來看顯然矛盾,但生命的容顏變遷,四大無我,這裡是要破主觀的「我執」:我相能突破,其他的「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也可一一破除,從時間的束縛中釋放。
(五)、如何把握時間
每天,每一個時刻,人人都有調整自我的機會;當你面對人與事之時,透視了些什麼?發現了些什麼?無論是正面的或負面的。空間的體,時間的用,現實的相,自我溶入的境;像位彫塑者,無論是模仿、或者是創作,所完成的究竟表現了些什麼?! (《禪的語絲》117則)
及時行樂於眼前,不如正勤精進於今天;眼前稍縱即逝,今天可以改變一生!《禪的語絲》310則)
「菩提道,遵循佛陀的教誡,堅持信、願、行、證,發起慈、悲、喜、捨之心;不計著多少歲月,不在意世俗虛華,要緊的是時時刻刻,是否真的做個工夫! 」(摘自雲老禪師的《弦外之音》)
(六)、日日是好日
禪的時間到空間,從離相到淨念相續。有一次,雲門文偃禪師問他的門下說:
「我不問你們在十五日以前是如何?且問你們在十五日以後如何?」
門下不能作答,待了一會,文偃禪師自作回答說:「日日是好日!」
十五是月圓日,以一個禪行者來看,月圓象徵著覺悟和圓滿;達到了這種境地的人,他的智慧圓成無礙,言行超塵脫俗,生活自在逍遙,他的思維靈明清淨。淨念相續,入達「明自本心,見自本性」,才有“日日是好日”這個「活境界」,必得泯除千差萬別的現象。除了上面所說的「淨念相續」;相反的,還有「妄想的相續」,「若知彼真實 相續網則斷」。
「相續識,相續緣妄想見,乃無明分別所現;如相計者,緣計者、性非性計者....無異如蠶吐絲,自製網而自纏縛;亦如世尊所說『一切法寂靜』,因妄想生,自共相而計量者。」(見雲老禪師《楞伽經決疑》p316)
若論佛法,一切現成,扮演好自己的「身份、立場、角色」,依教如法,盡自本分,那就是佛教的時間觀念,不但不為時間所役,反而能做時間的主宰者,那就是你的時間!
註一:薩迦耶見總譯作有身見,或譯作虛偽身見、移轉身見。為五見之一,亦為十隨眠之一。即於五蘊和合之體,執著我及我所等妄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