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研院園地 清涼讀書樂

佛研院園地 清涼讀書樂
讀 老禪師的「休庵詩詞」
  ──防風林的界內
編輯部/鍾玲教授、釋若惟、釋若勍、釋若月

 

防風林的界內

濱海遼闊的曠野,

防風林分成兩個世界;

遠方是深沉的浩海,

隱藏著很難臆測的危機。

近處是綠色的田園,

洋溢出美不勝收的歡欣。

雖然林間少不了飛馳的黃塵,

但那綠色的寬懷總是清新的!

就像是防風林維護的世界;

多少純樸的村落,

多少善良的鄉土氣息,

多少綿延不絕的

一代超越一代的希望;

就像是防風林挺拔的精神!(選自 老禪師的《休庵詩詞》)

 

一、第一種讀法:以戒來維護人間的善良

 

鍾:讀現代詩要分析它的技巧,意境是透過文字和技巧顯現出來的。老和尚寫古詩,有他的章法,寫現代詩也有其章法。我受過學院派詩歌分析的訓練,所以能解析詩歌的章法。

 

第一就是題目,所謂的「點題」,好的作家會下好的題目,我們讀者就要能由詩歌的題目來瞭解它的主題。譬如〈防風林的界內〉這個題目,你會以為「界內」就是指某種範圍之內的意思,防風林範圍以內的意思。我上網查「界內」這名詞,原來它是一個佛教的名相,指欲、色、無色等三界之內,稱為界內;出離三界,則稱界外。三界為苦之世界,而佛陀已離生死,得涅槃,故言佛陀已超出界內之生死。題目〈防風林的界內〉是指防風林所圍繞的「村落」、「鄉土」,就是指三界所有層次的眾生。

 

這首詩是用什麼方式呈現的?主要是透過「意象」來表現的。英文是imagery, imagery是一個西方用的文學批評詞語,是指透過五官,眼、耳、鼻、舌、身,得到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感受。但是以視覺的詞 image 來代表五官感受。中文的文學詞語「意象」對應的佛教名相,就是「色」,《心經》裡面講五蘊。〈防風林的界內〉這首詩從第一行數下來,你看得見的有什麼意象?

 

這首詩可以說是一首意象詩,所以要先把意象抓出來。老和尚很厲害,意象很豐富,具象的意象有──「浩海」、「曠野」、「防風林」、「田園」、「黃塵」、「村落」。防風林由哪些植物構成?木麻黃為主,還有海檬果、林投、草海桐等,這就更具象了。

 

這首詩整體很具象呢,防風林的外面是海,它裡面是田園、村落。

 

月:可否再解釋一下意象?「象」是看得到的東西,那「意」是不是跟鍾教授剛才講的「五蘊」有關?也就是「意念」,是已有的精神的世界的呈現?

 

鍾:「意象」在我們中國古代文學的批評書裡有,南朝劉勰《文心雕龍·神思》:「然後使玄解之宰,尋聲律而定墨;獨照之匠,闚意象而運斤。」所以早期英翻中時就拿出來用。你講得很對,「意」是指意念,「象」是指形象,在意念中形成的形象。

 

好,現在「意象」知道了,接著講「意義」。現在只是講「意象」的含義。先粗淺地來看,老和尚是一位得道高僧,他的「防風林」是指什麼?防風林外面的「海」是指什麼?防風林內的「田園」與「村落」又指什麼?這就是意象的「意義」!

 

勍:先講防風林」指什麼?如果站在學佛者的角度看,佛弟子以道為主,所以是講「三無漏學」的戒,所謂「戒」是不犯,「持戒」可以維護我們的行為不犯錯,當有機會犯錯,如想破口罵人,因為持戒,罵人也不能解決問題,所以會忍著,另外想其他解決的方法。

 

鍾:你說防風林是指「戒」?

 

惟:就是持「戒」可以保護著我們的身口意行為,不去侵犯別人,戒有一種維護的作用。

 

勍:學佛的基礎是「戒」,戒是一種自我管理,自我約束。就像防風林有調節氣候,減少黃塵、砂土的干擾,還有預防風災的作用。

 

鍾:看到「黃塵」一定是指起「煩惱」,可是防風林跟修戒有什麼關係?在家人怎麼想都不會想到防風林跟戒有什麼關係?你們這樣講沒問題,很新奇,我懂了!這也解得通,因為我看到「黃塵」它指的是煩惱,我們要怎樣化解那個「亂」與「惱」。

 

月:戒有清涼的意思,也有保護的作用,讓我們有犯的機會而能不犯,不作惡行。

 

惟:防風林是一個比喻,它像戒一樣能展現出力量。詩裡寫著防風林外是海,內是田野,分隔兩個世界,就像「業」與「道」的分野。

 

勍:防風林像「戒」一樣,能防非止惡,讓我們不去犯錯,而大海就像是翻滾奔騰的娑婆世界。

 

鍾:就像「貪瞋癡慢疑」五毒的世界,大海是指難以預測的危機。

 

月:我們剛才都以學佛者的角度來讀,除此之外,原本鍾教授本來是要怎樣帶領我們來讀的?

 

鍾:沒關係!我們先看出家人用不同的讀法來看這首詩,這也很深沉!只要你

採用一種讀法,譬如以「戒」來讀,由頭到尾每一行都解得通就行了!如果有一行解不通,那就是你附會亂猜。比如「曠野」與「大海」兩個世界,一個是修行的世界,一個是業的世界;深沉的浩海有危機,就是業的世界,綠色的曠野,美不勝收,無限的歡欣,就是道的世界。

 

勍:就像人間淨土,戒能對治貪瞋癡等諸般惡行,也能調理身口意不犯錯,進而解脫業的束縳,而得自在。

 

鍾:是不是防風林在,就像有戒在,防風林的界內就充滿歡欣。綠色的田野都很清新,呈現出遵守戒律之後的清新境界。可是為什麼講「林間少不了飛馳的黃塵」,戒裡面有什麼亂的東西?

 

勍:這是講與生帶來的「業」與「習氣」。

 

鍾:所以「黃塵」是業、是煩惱,我們要去化解、清淨它。可是「純樸的村落」與「鄉土氣息」帶來的希望,這跟防風林有什麼關係?怎樣把「防風林為戒」讀進這一行?

 

勍:因為以戒作為「清潔劑」來熄滅業火,防止欲望,以至達到不犯的目的。所以持戒能使身心清涼,而煩惱是惱熱,煩身惱心,令身心不安。

 

鍾:修行守戒就把熱惱降低了,可是降低熱惱跟「純樸」、「善良」有什麼關係?

 

勍:戒的內容除了不犯錯,還要進一步實踐善行,譬如:身三(不殺、不盜、不邪淫)。口四(不兩舌、不惡口、不妄語、不綺語)。就是所謂的積極實踐善行。

 

鍾:就是不傷害別人也不傷害到自己,那就是行善,是不是這樣?

 

勍:起碼要求自己能做到「有犯的機會而不去侵犯」別人。

 

鍾:這就是善良嗎?

 

勍:這只是基本的而已!如果業報顯現的時候,你能遵從戒的話,它警惕你不去侵犯別人,隨時有這樣的自我提醒的效益。

 

鍾:就我的單方面理解,戒是不可以做,而慈悲是正面的。純樸、善良與慈悲是有關的,都是正面的行為,可我一時還是無法把「戒」安插在最後幾行思考。

 

勍:學佛是自我要求,是自度,以慈悲喜捨來講,是大乘菩薩的精神,小乘講求自度,只要能化解煩惱,從煩惱中解脫,即得自在。                                                                         

 

鍾:這是對的!自己戒行高就了無塵埃了,所以要發「慈悲喜捨」的心。最後幾行不容易讀───「多少塵埃、多少村落,多少鄉土氣息,綿延....,一代超越一代,就像挺拔的精神防風林。」

 

勍:菩薩法談的是「心戒」,心戒所呈現的,是「戒」的更提昇,如能不殺生,更能護生或放生。如能不偷盜,更能實行布施。如能不邪淫,更能恭敬尊重。如能不妄語,更能如實言語等,於意念的修持。

 

鍾:講到三毒,人本是正面的,人本來就有屬於純樸的一面,包含善良、希望,防風林把三毒擋在外面,保護著我們內心已有的良知,這是用最普通的話來講,佛教又會用什麼樣的「方式」來講?

 

勍:會以世間法作為基礎,佛法沒有離開世間法,所有的宗教都說要「棄惡向善」,佛教則更提昇、增上,它超越善,就是「善還要更善」。

 

鍾:什麼是「善還要更善」?

 

勍:最後完成的是零缺點,因為善也會執著,修行連「善」都要清淨,如果執著善去修福德,下輩子又成了「富貴難修道」,所以要更提昇,最後善也要放捨。

 

鍾:就像梁武帝建寺、布施,執著自己有許多善業功德。這首詩若照一般人的讀法,最後就講得通了。

 

二、第二種讀法:老禪師像挺拔的防風林,守護人天與娑界

 

鍾:「防風林外是大海」、「願有挺拔的精神」,早期 雲老禪師在碧雲寺面對惡勢力的鬥爭,在他的一首「和寒山詩」──「我欲為大海」,就是這種挺拔的樣子(註一)。這首古詩可能是在古嚴寺寫的,他在和寒山的詩中,寫了很多海浪的詩。我是在那裡看到這種挺拔的形象,做為一個出家人,以防風林作為比喻,他要保護眾生,守護佛教界,我是這樣來讀這首詩的。

 

勍:老和尚有願,可是他還是要突破到「無願」,就像一般人從「善」還要突破到「無善」,有能力去幫助別人,可是最後要能清淨、放下。

 

鍾:〈防風林的界內〉這首詩是講他要做防風林,如何維護人間;「我欲為大海」那首詩他是要做大海,包容一切。每天看新聞播報,覺得很可怕,每天都有人打架、甚至隨機殺人,這就是外面可怕的世界。外面的浩海就是紅塵人間,所以防風林界外有難以預測的「危機」。他做為一個出家人,就是要做防風林,雖然防風林林中仍有黃塵,就像在寺院內。老和尚建了寺院,那寺院就是一個防風林,可是在寺院裡頭難免也有一些人間的煩惱,那就是「黃塵」,但總是一個比較清新的團體,這個出家人團體的責任,就是維護三界。所以防風林用來維護「純樸的村落」、「善良的人群」、「鄉土氣息與希望」...做一個出家人要維護的,就是這些人間的東西,展現他挺拔的精神。

 

從這首詩我看到老和尚的「願」,他也希望跟他出家的弟子能同樣的實行!這是以我的觀點,在家人的觀點,來讀全詩,就像你們以「戒」來貫穿這首詩。

 

惟:老和尚講防風林,他就是站在崗位上維護著珍貴的東西。讀詩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看,一開始我們用「戒」的觀點來讀,那是因為學佛者需要「以戒為師」、「以法為師」。

 

三、第三種讀法:堅毅的戰士,保護善良 

 

鍾:現在發講義給你們,「界內」是佛教名相,老和尚寫這首詩佛教意味很濃。

 

勍:就像佛教所謂的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

 

鍾:防風林的作用是防沙塵與飄鹽,如果土地含太多鹽,就不能種植農作物,所以海邊的農村種植物,要靠防風林的遮擋作用。解釋之後就更容易領會,我們知道至少有兩種讀法,要不然兩種讀法會在腦中打架。現在誰再把這首詩唸一遍?讀的時候,其他人可用兩個讀法的其中之一來讀,如果全首詩都解得通,可以貫穿讀到底,這種讀法就可以成立。

 

月:不知哲學家或心理學家怎樣看「防風林」?如果沒有學佛的人,他是以文學欣賞的角度來看,看這首詩又會有怎樣的視野?又或者是以正義、奉獻的精神來讀,最後會產生哪些觀點呢?

 

鍾:問的很好。沒有學佛的人讀這首詩就會想到「我們要做防風林」,他要很堅毅的來做個戰士,來保護善良,所以這首詩又可以有第三種讀法了。

 

哲學家追求思維架構,可能會想建構一個思維的世界,所謂的「理想國」,而理想國是虛幻的,哲學家自有他的抽象的理論架構,譬如探討「這世界是物質構成的?還是精神的力量?」這首詩本身充滿意象,比較難以思維架構來套它。

 

惟:哲學家有講「唯心」與「唯物」,這首詩「防風林的界內」詞句比較淺白,不像「禪的告白」,禪言禪語的,意境很高較難進入。

 

四、讀這詩的心得感想:每人講一小段

 

惟:以我個人來講,平時我會用台語來朗誦「防風林的界內」。我覺得朗讀可以訓練專注與定力,讀的時候要不急不徐,放下自我,專心投入詩的境界,讓身心有一種舒坦自在的感覺,讀這首詩我的心得感想是──「防風林」分隔了平野與浩海,展現兩個不同的世界;浩海讓我們觀照自心,學習無所不包,呼應「觀音法門」修行的精神與內涵──那種百川匯聚大海,一溪一河灌注著慈悲、廣大、豐富的氣勢,就算世界充滿著危機,慈悲喜捨的願心也能將之化險為安,呈現一片和樂與吉祥。

 

防風林界內,近處是綠色的平原,花草樹木美不勝收,欣欣向榮,不知孕育多少生命與生機?田原風光帶來希望,多少人依靠著它!所以大海有其風景與饒益,平原有平原的生機盎然,就像修行者以佛陀的道理方法來滋養法身,自利利人。

 

這首詩可以從外在的「風景」美感,提昇生命與生活的層次,一切端看你領悟到什麼?我的心得是「要怎樣去維護大自然珍貴的資源,不要糟塌它、污染它、破壞它,讓它一代一代的綿延下去」,也就是去饒益眾生,發揮生命最高的價值。尤其現代工商文明社會,科技帶來便利,也造成人類過度干擾與破壞自然環境,令多種物種邁向滅絕之路,對地球人來講,如何還諸山林原本生機盎然的面貌,是每一個人迫切、急要的功課。

 

勍:以防風林來比喻「戒」的精神的話,那麼戒的精神在於諸惡莫作(消極是防惡),眾善奉行(積極是行善),進一步要自淨其意,這就是佛教。

 

月:這首詩讓我看到老師父那殷切的菩薩心願,如何讓大家了解,有著如「防風林」戒的維護,戒有止惡行善的意涵。不論是止於自度或積極的投入菩薩行願,都需建立起法的知見,於生活中去落實,不斷提升修行境界,自能有純樸、良善的人間淨土,綿延不絕,一代超越一代的希望。

 

鍾:一首精妙的詩、有深度的詩,通常會有不只一種讀法。白雲老禪師這首〈防風林的界內〉我們方才至少試過三種讀法,大致上是都能讀通每一行、每一個字。讀詩也是一種擴充內在世界的修養方法。我作為一個在家的文學研究者,自然能讀出兩種讀法:防風林象徵一個維護善良人的勇者,保護人免于人間風暴、大浪的襲擊,或防風林象徵一個在界內的出家人,勇於維護人間的善良、純樸、希望,阻隔五毒惡業世界于林外。這次跟你們討論,我領悟到防風林也可以象徵佛教的戒律,你們增加我對此詩的理解。希望你們也可以從在家人的角度來理解這首詩。這首是意象詩,它的意義由「很難臆測的危機」、「維護」、「挺拔的精神」這些字眼透露出來,因此防風林變成一種多義性的象徵。(全文完)

 

註一:這首詩講「行腳」,選自老禪師的著作(《寒山真面目》,58)

欲得梅花香,徹骨寒不待。訪尋禪林中,每歎無師在

跋涉覓道蹄,有錯無人改。仰首迎眾惡,我欲為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