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研院園地 是日已過

佛研院園地 是日已過 /釋蓮究

 

    每天晚課必唱誦的:「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意思是:「今天一天又過去了,我們的生命也隨著減少,就像是魚在淺水池塘裡,隨時隨地都準備面對死亡,這樣還有什麼好快樂的?」

    當唱誦到:「是日已過……。」想到生命如此有限,而自己到現在總是身不由己,身、口、意依然時時刻刻被無始劫以來的習氣牽引造業不斷,常常感到很挫敗。於是在自己的起心動念去下功夫,當面對外界的色塵緣境時,問:「自己在想什麼?」聽:「自己說什麼?」看:「自己做什麼?」或是感覺自己身體的反應是什麼?

    往這方面去觀察,發現自己動怒、煩躁、不安、抗拒、排斥、無奈、徬徨、猶豫、快樂、滿足、肯定、接受…,種種所有屬於人類的情緒我都有,而且感受到快樂之後,又會回到痛苦的原點。體認到原來只是從苦到樂,從樂到苦,這樣無盡的循環著。而過程中自己卻以為是在追求快樂,誤認這就是離苦得樂,結果卻是讓自己永遠陷在痛苦之中。

    當感受到凡是看到的、聽到的、觸摸到的、嚐到的,甚至連這個"想到"都是無常會消失,於是又被打敗了! 可是為了不落入空亡的狀態,還是必須藉假修真,再回到面對所有事物的存在,讓自己練習清清楚楚的看、清清楚楚的聽、清清楚楚的觸摸、清清楚楚的嚐到,更清清楚楚去思惟,了解這些緣境與自己的因果關係,它形成的因緣法則,進而坦然接受所有人、事、物的自然性。

    同時勤修〈普賢十大願〉中的隨喜功德,因為隨喜,是對自己或他人的善行、善果心生歡喜。透過隨喜漸漸可以體會到原來每個人都有良善的一面,而自己也不是一無是處,這樣讓我輕鬆的累積、增長自己的修行資糧,因為人性就是容易忌妒他人的成就,輕忽自己可以做到的小善,所以需要長時間的練習相應他人的佛性,當看到自己和他人心中的良善,在學佛的路上就能更加珍惜眼前所有的人事物。瞭解隨喜不僅僅要看到別人的善行、成就,能夠生歡喜心,還要有儒家所講的「成人之美,成人之善」,雖然自己能力不夠,但可以盡心盡力幫忙別人,護持他人的成就;如能歡喜讚歎別人的成就,那隨喜的功德也就殊勝。

    既然好不容易生而為人,能有如此福報出家學佛,就該善加把握!雖然每一天時時刻刻都與妄想雜念共存,身、口、意也不斷的上演著貪、瞋、癡、慢、疑的戲碼,在如此的狀態之下,必須保持恆常心反覆練習著,運用佛法的戒、定、慧,來調理自己無始劫以來所造作而成的習氣。

    傳入耳內的是悠揚、發自內心、至誠懇切的獨唱:「懺~~悔~~!」心中不禁千迴百轉,在面對自己人性的習氣,唯有誠實承認自己所有一切造作,勇敢的承擔所有現前的果報,在心中對著以往至今相遇的人,一一感恩每個人對我的包容與護持,一一懺悔自己總在無意間造成對人的傷害。

    跟著維那師的領唱,繼續唱誦:「當勤精進,如救頭然,但念無常,慎勿放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