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與現實之間 行踏時光 ──在法海裡悠遊

佛法與現實之間 行踏時光 ──在法海裡悠遊

/若勍法師、某法師、康登春、王正信、卓淑女、鄭錦貴

 

那天,我們幾個就這樣鑽進夏天陽光燦爛的高雄旗山,在老街附近的六梅草堂沏一壺茶,各自拋出生活中的趣事以及胸憶的感懷。從我們所在鋪上榻榻米的和式房間看出去,庭園盈滿禪風,深色木質的裝潢被歲月染上一層溫潤質感。這古樸、陳舊的日式老屋,一景一物都有著令人意猶未盡的光陰故事,就像人生的每個小角落也散放著生活的味道,那是在迢迢的歲月中曾經的述說......

 

以下是訪談的幾個人:

若勍法師(稱勍)、某法師(稱A)。

王正信(稱王)、卓淑女(稱淑)、小兒子(三位是一家人)

康登春(稱康)、鄭錦貴(稱錦)(兩位賢伉儷)

 

一、冷氣機、排水管與煙蒂 

編:曾聽淑女居士說「鄰居丟煙蒂」的事,後來是怎樣化解這個問題的?

 

淑:平日隔壁的,習慣蹲在家門口抽煙,抽完煙就將煙蒂往我家門口丟,我看了本能的把煙蒂踢回去,他又丟過來,我很生氣。後來發現,他動一下我就跟著他動一下,分明是個傀儡,又像踢足球一樣,球門在哪裡也不知道,這樣沒完沒了,好無聊哦!不是他無聊,是我覺得自己無聊,解決之道就是他丟我掃,別無他法了。

 

編:平常有講話嗎?後續的發展呢?

 

淑:「他丟我掃」煙蒂還是有,可是變少了。我們兩家本來有互動,自從發生了一些事後氣氛就鬧僵了。還不是為了排水管的問題,當初他家比較慢搭鐵皮屋,並未設置排水管,竟然異想天開的,從我家多拉一條排水管出來,我問他:「我們家怎麼多出一條水管?隨便搭在這裡怪難看的?」他心虛的說:「那是我家的!」後來不動聲色,此事就不了了之。接著是他裝冷氣,排氣孔往我家排,哪有人處處貪便宜的。你會發現有的人,你講的口乾舌燥,再怎樣溝通都是徒勞的,兩家就越走越遠了。後來我發現「你有多少慈悲就對別人有多少慈悲,你有多少柔軟就會對別人就有多少柔軟。」既然我們學佛了,所以見面時我還是會跟他打個招呼,只是不多言而已!

 

編:各種人生滋味,正是欲說還休。人和人之間有時會存在著一種疏離,可是我覺得您處理得不錯!至少情況沒有變得更惡化。

 

二、工作上的衝激 生活上的面面觀 

A:聽說王居士是做車子的防撞器,工廠設在安徽,那是一座古城,有很多古蹟,市容也很漂亮。

王:安徽的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山川秀美,文化燦爛,風光不錯!可是這次因疫情的影響,出貨變得比較少,考慮「是否減少員工」?這樣一來,許多事大兒子就必須撿起來做,將更忙碌。

 

淑:大兒子也是有其經營的理念才創業的,可是目前還處於事業發展初期,經驗尚淺,究竟會成為什麼樣子?一切還不能預測!

 

常想,每一款人生都有困境,有些人生的艱難程度非他人能想像,有時感覺到時代巨大的浪潮滾滾而來,有的人滿心壯志,因客觀的條件,迎來的是泡沫化的侷限,也有被挾進這股浪潮中,可是怎麼說「經歷挫折的成長」是難免的。

 

王:不管遇到哪一方面的困境,應該先去認識自己擁有的條件,想方法一一克服,發揮團隊的力量。

 

淑:那天我發現他們父子三人設了一個群組進行討論,我問「為什麼沒有把我加進去?是不是那些機械的問題怕我不懂?」(我開玩笑說自己是家裡的弱勢)。等我進去看了之後,發現有一個「桿」的產品圖照,後蓋怎麼有膠質?還有一天大兒子跟我說:「是不是就不要做這個了?」我說:「你要跟他們討論,現在不是我在做!」後來我就不知道他們怎麼處理了?

 

王:這事也有壓力,就像我方才講的「要先克服自己的困難」,既然發現產品有瘕庛,客戶反應東西不理想,正常「原裝」的很漂亮,那就要設法達到目標。

 

編:那您有沒有借助別人的經驗,讓自己的產品更理想?

 

王:本來試著把膠黏補,最後還是重做了。

 

淑:後來弟弟就挿話了:「要嘛,應該先把這天發生的事處理好,再來講後面的,這件事都還沒處理好怎麼就講後面的?最好有一步步的程序。」

 

王:重點是萬事起頭難,大兒子事業才剛起步,在設備、場地各方面都還沒有全部弄好。有的地方需借別人的來用,每次她媽媽都說我怎麼沒有推他一把?我說大兒子才是老板吔,我只是他背後的推手!

 

淑:你要叫你兒子做什麼,而不是叫我做什麼。

 

編:你們的家庭團隊還蠻有趣的!這樣吧,淑女您就作顧問好了!

 

淑:爸爸看我比較少運動,跟兒子說要陪我去散步,這也沒錯,如果沒有他載我,我也無法走這段山路。在工作上其實最後還是爸爸幫忙推,他顧裡顧外,早上去運動,因為我走路比較慢,他都會打電話給客戶,等在前頭,無論他打了幾通電話,還是會走在我前面。我到安徽去,都是兩個兒子陪我去玩,爸爸很辛苦呢!都留在工廠埋頭苦幹。

 

錦:所以有佛法真好!佛法是家庭的潤滑劑。你們家四個成員都不會用自己的自我意識指揮別人,受佛法的熏習,比較會用別人的角度來看問題。

 

淑:老大也沒投入很多時間在學佛上,可是接觸菩提寺的機會多,以前常幫雜誌社打稿子,還有老和尚興辦了兩次的「佛教的義理與傳佈」,許多演講稿也帶回家整理,所以耳濡目染懂了一些佛法。每次我做的不理想,他也會糾正我:「佛法怎麼說、師父說什麼....晚上睡覺您再好好的想一想,看看自己做錯了什麼?」親子間亦師亦友,互相切磋、辯駁。

 

最初是我先學佛,可是我表現得並不好,可是至少明因果、守戒律,到菩提寺聽了一些佛法,就會告知家裡的三個男人:「人生難得,所以要好好的修行!」只不過一說完,他們三個男人都嗤之以鼻,把我的話當耳邊風,可是熏習久了也會潛移默化,偶而也會站在佛法的立場發聲。

 

有趣的是有時寺方或其他同參道友打電話來,大兒子轉接給我,還會跟我來一招有趣的:「師姐!您的電話!」或說:「卓居士!你的電話!」讓我噗嗤一笑,這真的是標準的「業務員」,以幽默、俏皮的方式講話。

 

A:以朋友相處的方式跟父母互動,感覺比較輕鬆愉快。

 

淑:小時候他阿嬤給他算命,說這小孩有出家命,所以他一接觸佛法比較容易上手,也比較有機會接觸,有接觸就對他有幫助。

淑:有什麼事我會與小兒子先討論,大部份我們的意見一致,然後再將討論的結果與兒子他爸討論,希望最後能達成共識。

 

 

三、如何化危機為轉機

編:常說「危機就是轉機」,有一個故事;女孩一職難求,遭遇重重關卡。她走到一家咖啡店,倒咖啡時不小心把咖啡潑濺在桌面,.....她順著水漬畫了一些東西,她很會畫畫,旁邊的人誇讚她,這給她一個靈感──她不去面試了,她要自己開一家有創意咖啡店。我覺得自然而然的「危機會設一個圍籬,它讓你知道困難點在哪?」想問一下,各位在生活上、事業上是如何化危機為轉機的?

 

淑:遇到危機,人們被強迫改變,並且調整適應,也因此開始謹慎行事。

 

勍:「危機」表示困難重重,你只能針對它去做認識、瞭解,轉危機就像轉煩惱為菩提,危機裡面有轉機,但是也不是每次都能化危機成轉機,除非先去發現自己不足的地方,所謂「他山之石可攻錯」,借以彌補、充實自己的條件與能力,然後再出發,增加自己的自信,種種資糧都需要時間與空間的累積。

 

A:不只國家、社會、機構、家庭或個人...危機剛開始出現時,有的人沒有察覺,等危機暴發不好收拾了,才驚怕、焦急、六神無主,須費更多心力、財力去化解。有時就不要去埋怨,可以這樣想:「時節因緣就是這樣,也不用強求,先做好自己的事。

 

勍:可以站穩腳步,這時旁邊的人也會提供意見,幫助你化解危機,就暫時等待因緣吧!機會出現了要去把握!危機出現時,關閉了一扇窗,也會為你另開一扇門,機會抓住了就是你的!可是如果頭腦不清或條件不夠,那也把握不住!

 

編:生活中總有面臨危機的時刻,有的人事緣境不斷的拖腳,危機與轉機,有一種說法是「不經過時機的考驗,怎能煉出真金?」請問康居士的生活上有可與我們分享的嗎?您是用什麼樣的心境面對日常遇到的問題?

 

錦:康居士的工作壓力很大,每天都繃著,每天、每週,計算業績是否跟上全省的進度...一直到月底公司生意業績「過關」了,心才鬆開。

 

康:全球經濟下滑,社會各方面也都劇烈變動,你能預測到明天會怎樣嗎?好與壞都很難講,只有腳踏實地的去行,把平常的工作做好才是務實的。講到危機、轉機,我每天要突破的狀況也很多,尤其目前新冠病毒造成大家的恐慌,在經濟方面受很大的影響,此時此刻只有請大家照顧好自己的健康,尤其像我們這種服務業,也需要讓客戶踏進公司覺得安全無憂,所以必須要做好自己的安全防護。

 

談到佛法用在現實生活的例子,當然有時也會遇到無厘頭的客戶,我們還是要多去包容他,讓他覺得我們是可以信任的,視情況而各退一步,達成最後彼此都能接受的一個點。

 

編:「繁華浮沉」人生難免,可是為什麼全球經濟下滑的弧度會這麼大呢?連你們的汽車業也受那麼大的影響。

 

康:因為大都抱持守成的態度,車子進廠維修的比率也降低了。

 

錦:這幾年台灣人的自我感覺不是太好,覺得很多事情不如人意,有一點點消沉和自我懷疑的氣氛。以前我們年輕的時代,「台灣錢淹腳目」,客觀的條件是只要你努力就可以賺到錢;可是有那麼一天,這種盛景突然消失了,沒有結局沒有任何說法地消失了。現在這一代想創業、賺錢必須更辛苦,甚至須到國外去打拼,成績也未必可觀,必須衝破許多環節,一代接續一代所要面臨的困難都不一樣,包括花費的情況,年輕的一代是網路或刷卡花錢,我們則是用現金付費。

 

康:無論是順境或逆境,還是必須有「度過一切苦厄的柔軟和堅強」,做什麼事都好好做,努力突破,再苦再累,一切總會過去的。

 

編:在晴雨交織的不確定中,在匆忙與擠迫的生活煩亂裡,有時問題無法迴避,只有不斷地去歷練,能深入的認識、了解,就會去發現。在這個氣候、經濟、政局多變、企業多元龐雜的時代,成與敗越來越難評估,如今誰能抱著創業的理想?誰能一躍成為時代的寵兒?

 

康:最基本的就是維持日常的步調,安穩自己的身心,才有餘裕去應對未知的變動。

 

四、學佛上的問題

勍:有關學佛修行上有什麼問題?平常在家有禮佛誦經嗎?

 

淑:有的人在自己家裡誦《地藏懺》、《地藏經》,還在自己家裡召請,我覺得還是在寺院誦比較好。可是有人起疑──《地藏經》是釋迦牟尼佛講的,為何不能在家裡誦?

勍:它針對的對象是地獄眾生。你覺得感覺很好,可是周邊的人有沒有受到干擾?         

A:連我們在寺院,也不能在自己寮房誦《地藏經》。曾經有個外單的出家人,掛單菩提寺,她說能感應一種神通,會造成干擾,從今以後就不隨便在寮房裡誦。

 

淑:這次在全球疫情升溫的當下,我說我們去寺院禮佛,大兒子沒有那麼虔誠,結果也跟著去禮佛,跪在佛前虔誠跟菩薩說話,我就跟師父請了一張「觀音靈感真言」,我說:你要放在口袋,請菩薩保佑你,回內陸後要隔離十四天,看怎樣保護自己。同修設廠在內陸,從早上就開始用電話微信搖控業務。病毒防疫期間全家聚在一起的日子變多了,大家乖乖宅在家裡,以前分隔兩地,現在我在家煮三餐的時間變多,常為配菜傷腦筋,每天都要想菜單,可是日子的節奏感再次分明。

 

勍:這次疫情讓原本忙碌的生活稍歇,讓每個人的腳步不得不停下來,把大量時間留在家裡,閱讀與運動...,全家凝聚在一起。

 

康:因疫情關係,很多學生推動線上教學,人心也有巧妙的變化,就像以前手機是4G,變化很快,相信不久以後是5G。以後的世界、社會、經濟、教育各方面會變化更快,以前人的內心總是外求,趁此時機做個內化、熏習、返照。一個疫情下來,上班的形態也變了,在家辦公的方式也多了,企業辦公用視訊,而網購成為生活上的另一種思維。

 

A:無論在任何時空,老和尚說過「學佛要越學越健康、自在、快樂!」

 

淑:少欲就會快樂!這次的疫情,世界好像按下了一個休息鍵,人們才得以回望人性中最純粹的溫情、簡約,更珍惜生活裡的單純與秩序。

 

錦:如果學佛了不能自在,那會大打折扣。很重要的一點,學佛了怎樣讓自己越學越快樂自在!但也不是隨便任性或藉故逃避責任。

 

勍:就是做多少算多少!條件與能力夠的話就多做一點,如果能力只一點點,那就邊做邊學吧!可是有人偏不肯承擔。

 

淑:通常人是不會承認自己能力夠,都等別人發心,卻給自己很大的空間與理由──「我還可以怎樣、我還可以怎樣.....」。如此一來,遇到失敗就會把過錯與責任推到別人身上──「都是你不對!都是你!我才會這樣,那樣...」

 

勍:如果能隨時檢討自己的問題在哪裡,那麼進步的空間會很大。

勍:老禪師的《禪的轉句》第51則:

「是佛子!知生活意義,在創造有價值的生命;更知生命的意義,在開啟最健康的生活。住世數十年,一幌即逝;切忌浪費可貴的生命,糜爛康樂的生活。請牢記:莫使色塵緣境成誘因!」

 

第98則說:

「...色身健康,安心向佛。法身健康,修心向佛。

       色即是法,法即是色。色不異法,法不異色。

      即所謂:沒有健康的色身,法身無安住處。沒有快樂的色身,法身如何證得....」

 

淑:我想提一個問題,一個母親想誦經將功德迴向給兒子。我聽說誦經、做功德要先普迴向,不做迴向的話會受干擾。

 

錦:最近我也很想誦經迴向給母親,可是我們也不覺得自己做功課有多少功德,即便如此渺小,還是希望母親能得到這個功德,請菩提寺誦水懺功德迴向,這樣有信心,相信母親必能得到好處。

 

A:可以先普迴向給廣大眾生,一面觀想你要給的親人,也就是不用刻意迴向給自己的某個親友。其實你在念經文時,經本上講道理,就已經在化解這些問題了,而且在誦經拜懺之前可以先跪在佛前祈求,誦完之後,先普迴向,再觀想你為他做功德的「親人」的臉。

 

勍:在寺院誦經,祈求消災解厄,每次誦完經、拜完懺後,作主的「維那師」都會宣疏,在文疏裡面有祈求內容,而且寫得清清楚楚,

 

五、兩代之間

錦:現在的年輕人跟我們做事的方法不同,他們會用他們自己的觀念,可是他們的新觀念有時我們也不能接受。

 

編:我很好奇現代年輕人在想什麼?跟上一輩的人怎樣相處、共事?

 

錦:關於溝通,會不會因失敗而造成兩代更難以跨過的代溝?

 

難得今天王居士的小兒子也出席,他說:也還好!意見不同時就用溝通的方式,以我的個性是「退一步海闊天高」。 

 

錦:溝通、告知很重要,但是一旦站在那個分歧點,自己覺得應該這樣做,怎麼辦?

 

小兒子:我會衡量輕重,先打聲招呼,然後就依自己的意思去做。我覺得別人的建議只是提示、參考;只有你才是自己人生的真正導演,有時自己比較瞭解自己的狀況與事情的輕重。

 

錦:這算很有修養了!先溝通、告知,表示對父母尊重,一方面蒐集資料後再踏出腳步,就能控制談判的氣氛,大家不會產生情緒上的綑綁。

 

淑:大兒子就不一樣,他會建議我:「媽媽!您不要跟爸爸鬧意見或頂嘴,每次您都會跟爸爸吐糟,這樣不好!爸爸在大陸工作很辛苦,平常我跟他相處,他如果說什麼,我就回說『好、好、好』,至於要不要去做?或怎樣做,那再說!」也就是當面頂嘴易起衝突,沒有緩和的空間,還是客氣一點比較好。有趣的是他常在旁邊觀察,說:『媽媽!我還是發現爸爸說話時,您都沒有說「好、好、好」,還一直吐糟。」(大家紛紛笑,淑女也笑,太有趣了)

 

這話並不「生鮮辛辣」,感覺是另一種新奇的表述,有他的邏輯思考,頗耐人咀嚼,這也對!他有權利表達自己的看法,我們家一向民主。最近的一次,他準備出國又對我說:「我要出國去了,您跟爸爸對話,不要一言不合又「答嘴鼓」吵來吵去,把氣氛弄壞了。記住!爸爸交待什麼事,您就先說「是!」或「好!」先靜下來聽,不要老回嘴「按咧咁對?」媽媽!請先聽,之後要不要做又是另一回事。」

 

編:成長需要時間,在生活裡面總有緣境不停來撞擊,產生彼此的往來互動,也活化了某種倫理關係,大家更能自然地相處。

 

錦:現代人是活得愈來愈複雜了,結果表面上得到許多享受,卻並不幸福;擁有許多方便,卻並不自由。

 

勍:比如說自己的起心動念去分別這個很好、那個不好,應先從現實顯現出來的心念去認識。這種心念,往往是一種自我意識,你要深入觀的話,就必須去察覺,要察覺這種「自我意識」的可信度,以及最後的可靠度有多少?這才是「觀」的方法。

 

六、緬懷老和尚

康:往昔兒子剛從國外讀書回來,關於工作職事,我請示老和尚,怎樣做才對兒子有幫助。衷心期望兒子不管是扮演什麼角色都恰當如份,老和尚給的意見:「先不用管那麼多,用心做就是了!」一句平凡與簡單的話,卻給我們很大的啟發,哦!我懂了!我們一般遇到人事問題都會去鑽牛角尖,你只要誠心去看待一些事情,發揮所長就可以,但是人就是這樣:看別人發達就會計較分別「你的運氣比較好啦!」

 

親近老和尚以來,很感念其慈心悲願,記得民國99年11月的台南區園遊會,那年我剛好是菩提寺的總召,大家都蹺首而盼千佛山的大家長老和尚蒞臨,活動的開啟儀式是點燈,老和尚覺得他不須凡事躬親。可是等到近中午的巡攤頒感謝狀,數百個攤位,繞會場一圈也要一個鐘頭,老和尚卻想滿眾生的願,他說:「不要緊!不要緊!」結果他所到之處,大家夾道熱烈歡迎!大家無非渴盼能親近這位再來菩薩!這讓我想起有一年的「迎佛陀舍利」,也是盛況空前,深刻難忘!個人覺得緬懷老和尚也可以將歷年的重大活動再用DVD播放回顧一番。

 

老和尚教我們怎樣修行,恩惠眾生良多!就以我們在工作職場,逢遇大小問題,常會活在聲色中,那時覺得千佛山家風最好用了!「不管人家對不對,自己一定要對,做對了是應該的,做錯了趕緊懺悔。」以前的我內心充滿矛盾,擔憂我一個人怎麼能夠照顧到那麼多人?如何面面俱到?後來依循千佛山的家風去行,就覺得心安理得,因為清楚自己在做什麼。千佛山的家風短短幾個字卻含蘊人生的一大套的道理,有止有觀。

 

錦:在這快速發展的今天,我們的生活相對的會比以前顯得浮躁與壓抑,我們能不能靜下心來?佛法是最好的一帖良藥,讓我們依教如法去行!感謝老和尚留下的佛法般若,教示我們於日常生活中,咀嚼智慧的況味。

 

勍:無常的生命,不僅短暫,而且非常的脆弱,任誰也不能把握得住短短的幾十年,怎麼來,又怎麼去;所謂希望、奮門、安穩,甚至入土,這些本是人生旅程中一道道的里程碑,也是必然的:所以說人身難得,要好好珍惜它。

 

 結語

老屋門前,風華正盛的一棵阿勃勒,飄落了滿地黃金雨,停佇在樹上的花葉在清澄的空氣裡,彷彿映照著生命無論在何時何處,都可以因單純、靜定、清涼而令身心安頓。老禪師的教誨永遠閃爍生輝,教示著我們:生活的態度、修行的次第,盡可能的為生命做更深的理解,為「自他」拉出一個適當的關係,那些無非是關於品質、修行的一路追索,讓我們活出更精彩的自己。

 

每一個人的人生不都是一個「創意」?指向一個更超越、向上的精神,行踏時光,我們遂能在法海裡悠遊,做一個真實的我,那正是對“智慧”不急不徐的凝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