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編輯部出處:衲衣下的故事期數:361期2020年12月
老和尚說:『不是吃苦,祇是體驗!』 沒有話可資抗議,走出暖室,來到這裡,原就是心甘情願的,誰也不曾勉強;
衲衣下的足跡 曾經的抱怨 /釋浮詠
曾經,我抱怨我的家庭。
「這個週末一起出去玩。」同學阿真問。
「不行啦,要在家裡幫忙包便當。」我無奈的回答。
「阿芩,考完試了,來我家烤肉玩通宵。」小旻熱情的邀約。
「不好意思,我爸媽不允許我們在同學家裡過夜。」好想烤肉的我只能說不。
小學六年級,應該是一起參與同學玩樂的時光,或與好友談天說地的嘻鬧,而我這時候的童年卻有了很不一樣的開始。一間名叫「台灣快餐」----座落在南投與名間的交界處、遠離市區卻又在省道三號大馬路旁的快餐店----於新街村這個小鎮經營了起來;它不靠近市中心但因服務範圍廣、菜色多,而漸漸有了知名度。這間快餐店是爸爸的心血,是經過不少次的創業,才成為穩定又jya 久的養家事業。而這應該看似與我無關的「大人的事」,就在這時滲透了童年。
憶起,那時候的課後日常是這樣的:
放學,每天走一樣的路線回家,卸下書包後,即開始一連串包便當、送便當、夾菜送餐桌、顧炸鍋、洗碗盤、接電話、招呼客人等等的餐飲工作。顯而易見的,學校的功課似乎都沒有這些來得重要,關店前還要來個掃地兼拖地,大約近晚上九點才結束一天的生活,相當充實!週末來臨時,有時清晨五點即被叫醒,卸下爸爸從菜市場買回來整車滿滿的進貨蔬菜,合力搬運至冰箱分類堆壘,即開始挑葉、揀菜、清洗、切菜…等等一連串廚房的雜務。接近中餐時間又開始包便當、送便當…等等SOP的日常。爸媽經營的快餐店類似全年無休的服務業,一年365天只休息除夕夜的晚上;幸好在這「不一樣的童年」, 我還有另外三個年紀與我相當的弟妹一起承受著「有難同當」的年少時光。
因此,要幫忙家務,所以沒辦法參與同學的邀約;
因為,家中經營的餐飲業,需要的即是人力,「少一個都不行」!
是的,我們曾抱怨過這樣的生活,一直到弟弟當完兵役了,才結束難忘的快餐人生。
那時,單純的童年,單純的我們,乖乖的沒有反抗。
這樣的家庭背景,讓兩個弟弟唸高職時都選擇了餐飲科系,畢業後即一直在餐廳的廚房工作,兩人相互扶持,默契絕佳,服務的餐廳越換越大間,人脈經營是1+1大於2;餐廳多年的經驗後,經業界朋友的介紹,雙雙都進了同儕羨慕的飯店工作,各有一片天地,平穩的一直到現在。
這曾經的抱怨,相較弟弟的順利,於我卻覺得對人生沒有太大的幫助,勉強說只是多了一點耐受力。然而,因緣的變遷,在若干年後出家的我,居然開始看到了餐飲背景的「回本」價值,漸漸獲得「利潤」的回饋。
出家,當決定在上白下雲老禪師的門下出家,下定決心成為僧團的一員,由衷歡喜這是人生中最棒的決定。年輕時的佛法熏習,「老禪師書如其人」是我踏進菩提寺學習後,第一個震撼的感受!也因為這樣「沒錯,就是這裡了!」帶著我堅毅地走向修行的道路。讀佛學院兩年,學生負責的執事是齋堂的工作,其內涵有著餐廳的概念,包含用餐前菜色的擺放、動線的流暢、不同樓層菜量的補充、貴賓來訪或遊客突增的應變等;乃至到餐後餘菜的推銷、收拾與清潔的速度、義工支援的分配等等,處處考驗著臨場反應。想起快餐店服務的是百人,在寺院服務的是千人,因為餐飲的背景,在面對人群、面對不同聲音時,相較當時其他的同學,發現自己比較不會畏懼,一種熟悉感促使自己盡可能滿足不同的需求,服務大眾。
當輪值大寮(廚房)時,切菜、備料是我最熟悉的工作。握著刀柄,聽那砧板此起彼落的聲音,看著切片、切絲的蔬菜一盒盒堆疊在眼前,記憶鮮明湧上。誠然,料理是門大學問,涵蓋的範圍相當廣,在寺院偌大的廚房需要學習得更多且投入,如:料理的變化、食材的搭配、菜量的拿捏、剩菜的再處理,以至到庫存的清倉、環境的整潔,及最重要的人事分工、溝通、包容…等等。做出一道讓人歡喜的佳餚,從第一步就非常重要,每個環節緊緊相扣,合作分工,團隊的重要莫大於個人的表現;唯有相互學習增益,彼此截長補短進取,珍惜食材,發揮價值,才能共同維護大眾色身的健康,善盡施主發心的布施功德,這些是大寮人員無可旁貸的職責。
有這麼的一段話,師公於《休庵拾粹》之〈勿忘當初的熱忱〉說道:
「搬磚運砂,打柴種菜,這裡都得做。
煮飯營膳,三刀六臂,這裡都要學。
老和尚說:『不是吃苦,祇是體驗!』
沒有話可資抗議,走出暖室,來到這裡,原就是心甘情願的,誰也不曾勉強;
一種理所當然的心意,既來之,則安之,磨鍊罷!」註一
曾經的抱怨,若干年後,身份立場不一樣了,才驚覺快餐人生所帶來受用的程度,是不可言喻與衡量的!
註一:千佛山雜誌340期2019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