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佛法看故事 楊布打狗

    「不要打狗,你平心靜氣地想一想。假使你的狗出去時,是一隻白狗,回來時卻變成了一隻黑狗,你是不是就能一眼認出呢?」

  • 文:編輯部出處:徵文廣場期數:363期2020年03月

從佛法看故事 楊布打狗 /信解

 

楊朱的弟弟楊布,有一天穿了一套白衣服出門。回來時,因為天下雨,那套白衣服濕透了,就向朋友借了一套衣服,這套衣服卻是黑色的,於是,穿著一身白衣服出門的楊布,現在則穿著一身黑衣服回家了。

 

他家的看門狗,看到楊布跨進門來,以為是陌生人,就汪汪地追著他狂吠。這時,楊布發怒喝斥:「畜生,為什麼不認得我了?」一面說,一面拿了一根棒子,要打狗。

 

楊朱見了,就跑來向楊布說:「不要打狗,你平心靜氣地想一想。假使你的狗出去時,是一隻白狗,回來時卻變成了一隻黑狗,你是不是就能一眼認出呢?」(列子)

 

在人的世界裡,眼見耳聞皆離不開「色相」,如高貴華麗,一身闊氣,好美好漂亮,令人迷醉;富麗堂皇,遭人妒嫉。在在處處似乎但以表相為重,以致令人迷惑、貪戀於色相裡。另有一些自命為學者專家的人士,把紅、黃、藍、白、黑這五種基本顏色,分別作了令人觸目驚心的詮釋。所謂的:

紅代表鴻運亨通,令人羨慕。

黃代表色情代號,令人迷惑。

藍代表自然美好,令人嚮往。

白代表白色恐怖,令人害怕。

黑代表混跡江湖,令人惶恐。(《泥沙集》.﹤顏色的偏見﹥)

 

在佛法中謂色是質礙,相是浮表。

色乃從物質,有大有小、方圓、長寬的形狀,有紅、黃、藍、白、黑等顏色;緣起於根塵(能所)相應,發動而成作用,故有色塵、法塵、色法、色蘊,與心相應行,則生起執著的情感現象。

 

相乃因色而顯現,灌入精神作用,情識變化而生境界;概括了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時空)等諸相;由此而分別並發起計較的情感現象。

 

為色與相所迷惑,是以貪欲為因。能清淨色與相,乃透過修行而完成修養,以至證果。於佛法中告訴學佛行者,五根與五塵之眼根接觸色塵,會執著相乃因意根而起,唯有清淨「意」才是釜底抽薪的辦法,乃防止「身口」行為去造作成業的根本之道。

 

色是緣,相不離於境,若能「我無我」,則色絕境滅,也就無所謂迷惑、貪戀的情識作用了。可見,染著於色是「我」,執著於相是「我」,因為有「我」,才會起情識,產生作用而展現出我貪、我瞋、我癡、我慢等諸般欲望,充斥於人的世界之每一個角落。

 

佛陀慈悲為懷,洞徹了眾生為「色相」而誘發成「欲」的樞機,乃道出了「我」的訊息:「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基於「我」是眾生所具之我,隨業的話,就主宰善與惡,長久沉淪於業的迷惑中;如果依循道,則是去惡修善,逐漸步入道的覺悟之境。於佛陀的教法中,教誡佛弟子應該遠惡向善,已善的更為增上;應該清淨業,修養覺道,已修的要更加精進。如此去行,就可以入達「無所住」,以至「色、相」清淨的自在殊勝,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道果,

 

《大經白話解》中說到常見的魚籃觀音是個極美的少女,手拿竹籃,籃裡有一條魚,所以稱為魚籃觀音。

 

在唐朝時代有一個漁村,某天來了一個漂亮的女子,和他們一起打魚,有許多男士向她求婚。她說:「這麼多人,我嫁你們誰呀?這本《心經》你們拿去念,明天誰能背,就嫁給誰。」

 

第二天,有很多人都會背,於是把《普門品》發給能背的人,三天之後,誰能背《普門品》,就嫁給那人。三天之後,有七個人能背誦,於是再給《法華經》去背。幾天之後,只有一個人能背,這人姓馬。於是,就結婚了。洞房花燭,正在喜筵之中,新娘子不舒服,一下子就死了!大家很懊喪。

 

一年後,來了個和尚,大家還在議論這事,和尚說:「你們怎麼這麼癡迷呀!那是觀世音菩薩來救助你們,你們這地方有苦難,菩薩教你們讀經消災呀!」大家不信,就打開棺材檢驗,一看,棺材是空的。這就是流傳的魚籃觀音或馬郎婦的典故。

 

總之,色之所以迷惑人的關鍵性,乃由於人的貪欲所起;而貪欲起動的力量,來自人的無始所作業力。由此可知,每一個自我都是主宰者,無論是任何的分別、變化、作用等情感現象,無非是自我意識相應於色塵緣境而顯現;如果只取相應而行,卻不知修養身口意的行為,必定造成色的迷惑,促使貪欲的心念更加強烈。

 

因此,佛陀的教法中,提出修行的三大原則,作為自我意識的調整:

如果,有犯而希望做到不犯,最好學戒。

如果,將亂而希望做到不亂,最好學定。

如果,愚癡而希望不至愚癡,最好學慧。

(《白雲深處》.﹤色惑的貪欲世界﹥)

 

戒定慧是佛法中的三大法則,由於人的業相應於緣,最容易發生貪瞋癡的行為,以至因業受報,隨報再造作,因果循環,無有盡期,遷流於業海中,常住於色的迷惑中,而生死輪迴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