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與現實之間 佛光照路──在般若寺的一個愜意的早晨

    後來看到紀念老禪師的特刊《白雲無盡》,看到大事表上的記載,民國五十三年老和尚剛好在碧雲寺,猛然想到五十年前跟那位師父講的話沒有去兌現,就跟家人一起去碧雲寺,完成這個心願。

  • 文:編輯部出處:徵文廣場期數:365期2021年05月

佛法與現實之間 
佛光照路
──在般若寺的一個愜意的早晨
座談與會者/智旭、若知、若勍、若瑜諸法師、鍾玲教授、林來進、張泗鎯居士
整理/編輯部

 

今天是個天晴日麗的好日子,邀來旭和尚、知師父、勍師父與瑜師父等,還有鍾玲教授與林來進、張泗鋃兩位居士,話說「學佛因緣」。

 

多次小聚,林居士與張居士皆和藹可親,舉手投足間總是流露從容有序的節奏,充滿了智慧,給人謙和的印象。難得的是林居士與鍾玲教授相識多年。林居士起先不知道鍾教授與千佛山的因緣,偶而一次在電話中聊著,才知道都是菩提道上的同參道友;鍾教授偶而會邀他們來寺院參觀,跟師父們一番茶敘。談起世間的緣份,林居士與張居士是甥舅的關係,他們一大家族大部份的親友都學佛;甚為殊勝的是,林居士的外甥女--仁超法師住在彰化的古嚴禪寺,也是雲老禪師的徒弟。還有,林居士與智旭法師也有一些遠親的關係,兜兜轉轉,怎麼說大家都有緣,尤其是千佛山的緣。(編註)

 

第一部份,林居士的訪談﹥

 

編:怎麼看待家人至親的關係?

 

林:我覺得家人相處就是要互相尊重,互相成就彼此的「好」。追溯成長過程,從父母親身上,我看到了「慈心」、「善良」;父親當過「好人好事」代表;母親出身富有家庭,嫁過來後生活沒有小姐時那麼優渥,可是她勤苦持家,任勞任怨,默默圓滿自己生命的軌跡,他們所給的愛看似平凡,卻那麼的彌足珍貴。

 

從小到大所見的世情百態,林林總總的生活瑣事,我只有一個感想──要「好好保護家人」。無論如何,我們算是善良的家庭,從小父母給我們愛的關照,是一種幸福,足以正常的成長,也因為這些,讓我們有機會成為更好的人。

 

談到親子間的互動,我與兒子在工作上各有界定,當然年輕人不可能樣樣會,而且有自己的看法,不須硬性聽從我,我只會做個模範給他看,至於工廠的管理,我會跟兒子說:「工廠是靠所有的員工運轉的,我們借重他人的智慧與力量,應該對他們要多尊重、珍惜與愛護,所以員工的安全與福祉,是我們首要的顧念!

 

鍾:不知林居士學佛的心路歷程是怎樣的?

林:人生,因學佛而有不同。我住高雄,家附近有一個道場,一早鐘鼓聲傳來,覺得很清涼歡喜。人生的道路都會經歷老病與死亡,如何面對這段歷程,不見得人人都有答案,這就談到各自的信仰。好像人生到某個階段,看事情會有不一樣的觀點,自然的就想去探求信仰。平常我也會看一些高僧大德的略傳,他們高遠的行誼讓人景仰,產生省思,有助於生命的圓融。

 

勍:高僧的修養以及他們的人生的體悟,都是精進不懈的去依照智慧的方法鍛鍊而完成的,他們不會隨波逐流,不為五欲八風所迷惑,願意幫助我們,引領我們從智慧的修學,到擁有智慧;並從分別、計較與執著中,透過佛法去認識,突破而達到解脫自在,常住安樂,進入圓熟的心靈。

 

林:爺爺做生意,大陸人過來會找住的地方,那時做生意便於經濟上的往來,他們在我家借住好多年,內陸人過海為保平安,都會供奉太子爺像,有一次鄉裡演布袋戲,演了一齣「太子回來」後,就將太子像放在我家,之後都是我在拜。一拜就拜了很多年,後來又有「爐主」之選,就由我家四兄弟輪流擔任。小時候家附近有佛堂,一早傳來梵唄聲,聽了很歡喜。之後母親往生,請了千佛山的僧伽來淨念,慢慢的與三寶結緣,對於佛法慢慢的了解。佛法說「煩惱中有菩提」,我想請問師父們「轉煩惱為菩提」,究竟要怎麼轉?

 

勍:其實化解問題的過程就是修行。煩惱的生起,乃迷惑於世間的相對法,如「是非、善惡、美醜」等,引發身心的不安;如果能面對煩惱去認識、瞭解,從煩惱中找出形成問題的原因,發覺其中的關鍵性,便能突破煩惱,化解煩惱於無形。

 

知:其實煩惱與菩提是一體的兩面,問題解不開時是煩惱,用修行的智慧把問題化解了就是菩提,轉的關鍵在於「心」,《般若心經》說:「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要「照見五蘊皆空」,有賴千佛山的「止觀法門」。林居士可否談談親近雲老禪師的因緣,願聞一二?

 

林:記得某一年要出國,因緣巧合在高雄機場貴賓室,經由旭和尚的介紹,得以向雲老禪師禮敬,近距離的與老禪師談話。那時,老禪師拿了三百本剛出版的《開創世紀的法會》特刊,準備送到澳洲雲陽寺與智及法師那裡,就這偶然的機緣,老禪師也送我一本,真是殊勝的法緣!

 

﹤第二部份,張居士的訪談﹥

 

編:請問張居士的學佛因緣?

張:我學佛的因緣很特別,自小奶奶就帶著我走佛寺,所以小時候我就很喜歡佛寺,雖然不喜歡讀書,可是喜歡翻佛經。奶奶不識字,就由我讀佛經給她聽,我也樂得歡喜。我讀經給奶奶聽是用台語,似乎天生就對語言有特殊的敏感,也許曾祖父是舉人,伯伯、叔叔都讀漢語,感覺佛經跟這些有點相關。

當時家裡供奉觀世音菩薩,門口設有天公爐,奶奶喜歡誦《普門品》,那年代收音機有一個頻道固定播放經典,時間一到,我就供香並打開收音機,陪奶奶端坐在客廳靜靜恭聞。最早也讀《金剛經》,後來是《心經》,雖然不懂法義,可是還是反復的讀誦,試著去瞭解經文的內涵。可以這麼說,我家多靠奶奶的庇佑,以前一大早要與父親去巡魚塭,天色朦朧陰暗,靜謐中,彷彿可以感受到天地的脈動。有一次看見奶奶在月光下的身影,佛堂跟我們是不同的方向,她孤獨的走向路的一端,我想:「是不是該給老人家準備一隻手電筒照路?」奶奶卻說:「不用!天公都會幫我照路,沒關係,路很亮!」

 

奶奶走後,母親曾夢過奶奶幾回,我問她:「奶奶的穿著怎樣,您說說看!」「頭上的珠發著光!」所以偶而瞇著眼,總會憶起天公給她照路的奇事。姑丈說這是一種仁德,奶奶最後活到高齡,無疾而終;臨終前她自動斷食,嬸嬸怕她挨餓想方設法餵食,我突然想到「這會不會是四大開始分離?」就請嬸嬸不要再強迫她進食,讓她圓滿地壽終正寢。當時的我,雖然年輕,學佛也不深,但已開始幫人助念,就幫奶奶助念直到天明,感覺她全身柔軟,走得十分安詳。

 

高雄中鋼是我工作的職場,我還清楚記得,某年上級派我另掌一個分工廠,前任的工廠主管說,他的師父每三個月會從台北下來傳法一次,屬藏密寧瑪巴,他想領我入門學密。民國八十年的法會,我因在皈依組當義工,上師列隊現身而過,迎接中,偶然與上師四目交會,突然激動莫名,就像遊子久別重逢遇親人般,不自主的合掌胡跪,冀望能夠親近上師。至今已三十寒暑,上師名為智敏慧華金剛上師,師承藏密寧瑪巴諾那上師法脈,從此我學佛習密,彷彿又進入一個里程碑,生命與生活也因而有了改變。

 

知:張居士在學佛後給自己帶來了什麼轉變?能講講跟家人的相處、互動嗎?

 

勍:是啊!張居士怎樣把佛法落實在家庭、婚姻、事業、教育孩子中找到平衡?可想而知要同時扮演這麼多的角色,忙碌中您是如何調理自己的情感變化的?

 

張:說來話長,人生都會遇到一些待跨的坎,104年小兒子與我面臨一個大煩惱,為祈求消災解厄,我在四川峨嵋山大佛禪院做了超度功德,面臨這陡然降臨大煩惱事故,我告訴兒子一定要勇敢面對,不論是什麼樣的惡緣,都要把它化解開通,才能離苦得樂。幾年的水陸法會做下來,與會人士都覺得非常殊勝,決定續做,一共做了五次,去年疫情影響,法會才暫停。也是想教育兒子面對問題。實際上我想以身作則,給孩子做個典範,凡事盡自己所能,不逃避,後來兒子也開始學佛了。

 

鍾:白雲老禪師教的是業報來的時候要歡喜承受,所謂的「重業輕受」;從另一處說,就是要積極化解問題,消了惡業。我覺得你都能讓自己與他人安心,不需採用法律纏鬥,對於學佛的修養來講,你是可圈可點。

 

張:一般身臨業報實在很難歡喜承受,如果關係到他人,學佛的人也會思考這本是兩人的宿世因緣,如果沒處理好會變成很多人心中的苦;因此會想到佛法的「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希望在工作與人際上都能運用得上。

 

林:把事情處理好,盡力了就可以放下,所謂的「清淨」,業與道都不留跡;使得大家回到生活的常軌,喜捨、放下,不要讓這件事成為心中的負擔,影響了自己彼此的生活!

 

旭:依照佛法去行,你懂多少就得到多少饒益。顯教有顯教的功德,所謂承三寶力;密教有密教的四皈依(皈依金剛上師、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修行人的初發心要夠,慢慢的也可以像地藏菩薩一樣,發大心、行大願,或觀世音菩薩倒駕慈航到十方世界度眾生,另外還有顯密圓通的雲老禪師,也是著作等身,悲願具足,佛法你要懂得「體用相境」,用得上就能得到好處。

 

張:上師還教我們業報來了,處理時不要有怨氣,要觀「空」,跳脫自己來看眼前的人與事,把一切化淡。

 

鍾:老和尚說的「業要承受」,一起面對業報,好好去化解問題。

 

勍:就像安士高自動找冤親債主去償還命債受業報的故事一梃。編按故事如下:

 

一日安士高走在路上,遇到一位少年拔刀指著安士高說:「真逮到你了!」安世高(前生)微笑著說:「我過去生虧欠你一命,所以千里跋涉,特地前來償還宿債。你現在非常地忿怒不平,這本來就是過去生所積存的怨氣。」於是,安世高(前生)伸長脖子挨刀,沒有絲毫畏懼的樣子。那位少年揮動快刀,也沒有絲毫畏懼,迅速地殺了安世高(前生)。街道上,擠滿了看熱鬧的人,沒有不心驚肉跳的。

安世高(前生)的神識,回到安息國,投生為安息國的太子,就是翻譯經典的安世高。這一世他又再到廣州,殺他的少年已經是垂垂老矣,見到安士高感覺似曾相識,安世高對老人述說數十年前償命的事,並追敘多生以前的業緣。此時,二人怨恨已消,握手言歡。老人察覺安世高必定非泛泛之輩,又聆聽因果循環,所造業不亡的道理,不覺跪下來向安世高懺悔罪業。

 

編:人生的乍現偶逢,基於多少因緣的湊合!歲月的痕跡又含藏著多少相續的「生滅」!萬般考驗須有智慧去化解。佛法教我們去面對、認識,然後「放捨」才能得自在。因此一關關的功課教會我們放大眼光,視野遼闊,就會看得深,看得遠,學佛得力,生命的格局自然改觀。

 

張:我是一個嚴格要求自己的人,教導孩子是亦師亦友,知道他們的世界單純而美好,也充滿試驗與探險;大兒子不論是課業與工作都不用我操心,小兒子是我的善知識,常挑戰我的智慧,從小跟我鬥智。有一次在電話中聊了很久,本來他心裡是憤懣的,後來會說:「爸爸!我錯了!」

 

我告訴他們,我們家有家教的,我所做的是給你們看的典範,包括我這年紀還在工作,不是為了事業心或經濟上有多大的收入。只希望他們不要做危害社會的事,不要做傷害自己的事,其他的我都會支持,我也是當了父親,才開始學做父親的。從小不愛讀書,父親將我轉學到「國光中學」;這所學校升學率很高,每天大考小考,我被逼得不得不用功讀書,又因為沒人教我,在家寫作業時常躲著偷偷哭,可是也打下了課業的基礎,往後幸運的抓住了機遇,在學業與事業上都節節直上。

 

○大家聊著,這時張居士提出一個話題:

家人不一定都有相同的信仰,譬如我有一個朋友他與同修本來是同一師學修藏密,後來因身體不好,學佛漸退,改信基督。朋友起先難過,好像心中有一個缺口,覺得藏密那麼好,為何要改信其他教?後來他看了《法華特論》想通了,漸能接受狀況,因為凡事不能強求!譬如當天必須去教堂做禮拜,他看同修有懈怠之意不想出門,還會軟勸:「妳今天不是要去做禮拜嗎?」佛法有很多對生命困窘的解套方式,解決問題的核心就在於自己!我的朋友決心有意識地改變自己的執著,我就安慰朋友:生活中不乏重重的考驗,不同的因緣呈現,面對林林總總的色塵緣境,只要盡了本份,做了自己該做的,剩下就是對方的事了。

 

知:一般人都很在意家庭與至親,面對這樣的狀況,在宗教分歧中家人該如何相處與包容?

 

鍾:如果因為身體的關係,健康的障礙,改信其他宗教,覺得有天神可依,那就會「自心相應」另個宗教,而佛法的道理是講因緣和合自然性,偏重自力的解脫,著重層層的突破與提昇。

 

張:佛教有提到「空觀」的諦義,也可以靠「聞思修」化解問題與煩惱,所謂的「觀空」,我是先往地球外面飛,再回探地球像一粒砂子,像兩隻螞蟻明明旁邊還有很寬的路,它們偏要執於一處,無法走向康莊大道,而我希望自己的生命能得到覺醒。

 

旭:觀「空」必須要先了解空的涵意,佛法講「空」是提昇,能覺悟更高的境界,一般人會誤解空,所謂「空」的修養就像虛空一樣,能包容,不計較、不執著。古德說:「諸法因緣生,究竟無實體,謂之萬法皆空。」

 

知:空觀不是什麼都沒有,大乘佛法講空,是不計較、不執著,真空能生妙用。比方懺摩,由事懺到理懺,再到實相懺、無生懺,有無相懺摩偈云:「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心滅罪亡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老和尚有心地發明──獨到的〈止觀法門〉,如果用於觀心(五蘊),可以得到真正的解脫。

 

張:談到與家人的相處──小兒子雖自以為聰明,常常挑戰我,可是我從他身上也學到了很多東西。(此處已具伏筆,以後有緣再續探討之)

 

林:時代一直在變,我覺得現在的年輕人跟上一代的思考不同,你對他們說要勤勞工作,他們反說:「傻瓜,如果能不辛苦工作就能得到利益,為何要那麼辛苦?」

 

於我而言,人生就像一塊拼圖,須從蛛絲馬跡中慢慢發現以拼湊圓滿,拼到怎樣的境地就看你的功力,而掉落的斷片就靠想像力填補,從線索中推敲,就像剛成家立業時會思索安身落腳之地,到底要住哪裡?後來隨著孩子讀書,自然就搬到某地區,很多事情很難預想「怎麼樣」,一切隨緣倒是真的!佛家講求一切「隨緣」、「隨境」。

 

還有一事也是透顯時節因緣的巧妙。民國五十年我們家開藥廠,也有一間藥房的店面;有一天一個比丘進門來要化緣,他講的是台語,員工們都沒有人過去招呼他,我就跑過去問:「請問師父有什麼事情?」哦!原來是化緣,「請問師父是從哪裡來的?」他說「碧雲寺」,當時我也不知道會這麼講:「碧雲寺喔!我也去過那裡添過油香。」師父回說:「啊!你真聰明!懂得添油香。」其實那時我還小,也沒什麼錢。

 

後來看到紀念老禪師的特刊《白雲無盡》,看到大事表上的記載,民國五十三年老和尚剛好在碧雲寺,猛然想到五十年前跟那位師父講的話沒有去兌現,就跟家人一起去碧雲寺,完成這個心願。可見「因緣」、「隨緣」之妙!如果沒看特刊,也不知老和尚曾在碧雲寺,也不會想到五十年前的這段因緣。

 

可見人生有「難逢」的機緣,有「難得」的規劃,有時不用過於分別、計較、執著,就像拼圖,手上拿到的那一塊,正好是自己所缺的,符應「無心插柳,柳成蔭」的驚奇,就像當時我被聘到九華山工作,外甥(張居士)也正好在那裡,他說:「舅舅!機會到了,你可以來皈依!」我就在九華山皈依帕確仁波切,所以除了甥舅關係,我們還是同參道友。

 

結語

以上敘談,大略可勾勒出林居士做人處事的特色,他擁有許多善緣至交及豐富的人生經驗,學佛後的他,更富慈悲心,更顯得自信、自在、豁達與堅毅。林居士在座談尾聲所說的,從拼圖中發掘事物的新意,如同「學佛可以不斷作提昇與觀照」。所以,生活中的每一刻都滿載禪修的機緣,透過人與事的互動,可以表現修養,可以找回對世界的靈妙感知,而張居士因為學佛而有更開闊的眼界,時時把握當下,以一份真性情,為自他創造饒益價值。

 

十分感謝今日列席的法師們,還有鍾教授百忙中能與會!有一句禪語「輕塵時有春風掃」,佛法教我們拂拭自心,突破並邁進,深信佛弟子如法行,一定可以走到慧命最勝處,感謝大家的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