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篇

解惑篇
/釋若知

 

(一)問:請問如何以體、用、相、境,來認識自我?

答:如果能以體、用、相、境認識自我,就可以說悟到什麼了,因為這是每個人的自我認知,無法由別人代你分析。但是原則上,體、用、相、境可以做個總體概念的介紹。若以〝人〞為例,來談其體、用、相、境:

 

先問人是怎麼來到這娑婆世界的?有其因緣法則和因果關係;娑婆世界是個五濁惡世,是三千大千世界中環境最差的一個佛土,也是釋迦牟尼佛的願力世界。《地藏經》說:「閻浮提眾生,舉心動念,無非是罪,無非是業。」向來大德們也都說「業不重不生娑婆」。依此來看人的體、用、相、境。

體:色身本體是個業報身,從正報的形象(高矮、胖瘦、體型、相貌,思想三觀等)到依報(生存的環境國度、家庭、學校和條件),是此生本體性的條件,這一切都是根據自己過去造作的業及所修持的福德大緣而來。

用:用是談人的生命價值,視其一生的作用和效果,是利益的還是傷害的?是平凡的還是有貢獻的?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又有小用和大用之別,小用者利一家、一鄉、一省,大用者利全國,乃至利及全人類、全世界。比如歷史上常對一個人身後蓋棺論定,說這人「留芳百世」或是「遺臭萬年」,就是依人的功用價值而論議。

相:有總相、別相,同相、異相等之分;如各色人種及男女青少壯老幼等,以及愚智、美醜、高矮、氣質、談吐,教養行為及生活中形形色色的現象均屬〝相〞。

境:精神修養所顯現之層次(法身);有的人是村夫俗婦,有的是忠臣孝子、志士仁人,學佛的人則知有十法界(四聖六凡)之分。

以人為例,簡單的說:體是本質、本體(離不開業,菩薩則是願);用是作用、價值;相是色身、形象,境是素質、內涵。以此四條件去觀照自心,就可以認識自我。

 

(二)問:人死後最快6小時後,最長不超過49天,會變成中陰身……這是很短暫的。最終他/她就會隨著自己的業,繼續輪回。那我們平時拜祖先或超度,或掃墓……,意義何在呢?他/她們不是都輪回了嗎?

 

答:凡有情眾生,生命逝後即為「中陰身」,中陰身是這一期生死結束到下一期生命——投胎轉世前的一段過度生態,或謂「中有」,最短6小時,最長49天,這段生命過程稱為中陰身,不是「會變成中陰身」。

祭祖、掃墓是華人的習俗,幾千年的文化傳統使然,現因時代環境改變,華人離鄉背井者多,分散於五大洲,掃墓已非必然之舉了。超度是佛教融入中國文化之後才演變出來的祭祖行為,凡佛弟子都非常重視超度;為什麼要超度?因為希望祖先都能蒙佛力加被,得到超度;不致淪落於下三道——畜生、鬼類、地獄三道,受苦受難,希望祖先蒙佛力獲得超薦,或者於以後的生命歷程中漸漸因緣成熟,能開發菩提種子,則可真正離苦得樂。

 

(三)問:我每天睡前,和醒後都會靜坐,或習止觀。但在睡醒後,有時候會越坐越精神,但有時候卻越坐越昏沉。請問我該如何克服昏沉呢?謝謝!

 

答:打坐的身體狀況與當天的飲食習慣有相當的關係,若多食肉食、甜食、澱粉等類惰性食物或飽食均易昏沉;要讓身體沒負擔,必須養成健康的素食生活習慣,且七分飽;若要打坐好,更要講究生活品質,也要養成運動的習慣,氣血循環好,打坐也才不致昏沉;昏沉是一種失念的現象,所以要在正知見上下手,喚起自己意識的覺醒,讓思惟動起來,「意念之所在,照顧它,與道相應,與生死有關」;意念若無內涵時則可參經文;比方什麼是「觀自在菩薩」?為什麼說「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或《金剛經》的經文等,正念提起,止觀雙運,有所覺照,自然就不會昏沈了。再則疲累之時不宜打坐,必須好好休息,待精神好時才能打坐,必須抖擻精進,探討「為什麼」、尋求「為什麼」的答案,才不致失念昏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