衲衣下的足跡 四坪於我

    修行之所以將相不能為:那些已有的,是否願意放得開?到手該撒去的,能否甘願捨得下? 修行一生的努力,沾不上名,得不到利,只是為法忘軀,只是為道忘我,剩下的是寧靜的寂寞。

  • 文:編輯部出處:衲衣下的故事期數:368期2021年08月

衲衣下的足跡 四坪於我

/浮詠

 

如果,一生與四坪大的房間為伍,你會快樂嗎?
如果,這四坪大的房間需要具備客廳、書房、櫥衣間、寢室、儲藏室的功能,該如何安置其中?

對:「果真有人選擇這樣的生活?」
曰:「有的,還真不少!」
對:「天地之大,何必這樣委屈自己?」
曰:「可曾聽過:『天地之大,卻沒有容身之處』?」
對:「四坪的空間,大過山河?」
曰:「有『一眼盡攬山河大地』之說!」
對:「四坪還嫌太大?」
曰:「過而不及的大過黃金屋,勝過豪宅地。」
對:「真有此處?必為風水良地!」
曰:「可不是嗎?仙仔最喜歡眷顧與流漣。」
對:「可否預訂?門檻為何?」
曰:「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對:「當然,有心有錢,沒有辦不到的事。」
曰:「但古德卻說:『此事非將相之所能為!』」
對:「將相不能!?誰可為之?」
曰:「擔得住靜淨寂寞的人。」

四坪,略為偏長寬的簡陋屋室,正是一處安住於道場的出家修行人,一輩子所擁有的。一張木床、一張櫃,一張書桌、一張椅;就這樣化繁為簡的拋開人生包袱,展開全然的新頁,隨遇而安的成為一名求解脫的「乞士」比丘尼。 

「比丘、比丘尼翻成中文的意思是『乞士』,『乞士』有兩種含意,一種是『乞食』,乞求飲食,為了維護色身,再一種就是『乞法』,培養法身。」註一

成為佛門的乞士第一步是棄髮染衣,即卸下煩惱絲,搭上方袍服。在千佛山雲老禪師門下的新出家者,所著之方袍(即衲衣)是撿拾常住大眾捨出或亡僧遺留的衣物,以遮身蔽體,簡樸實用為則,無有新舊、顏色的區別。袈裟在佛陀時代有所謂的糞掃衣:「糞掃衣者,里巷中棄弊故衣,取淨浣補染受持,是名糞掃衣。」註二。其他律部也用:墳間裏死人、裏死人衣,持來施比丘者、無主衣、土衣等,為當時比丘衣料的來源。直至佛法東傳漢化以來,僧人自耕自食,僧服開始自行裁製,不可金錢購置,除非得自施主的供養。註三

出家可謂「破相」,破除表相外在的執著。以人最注重的外表如果都能以舊服代之,修行人其餘的生活用品,撿到合己適用的,都將被視為珍寶善加利用。有實況如下:

問:「師父,陽光好強烈,我的窗戶需要一扇窗簾。」
答:「有布一塊,夾在窗邊即是最佳現成!」
問:「床太矮,要加高怎麼辦?」
答:「磚頭數塊,墊於角落,可以安眠了!」
問:「冬天冷,需要圍巾、手套、帽子。」
答:「佛學院的舊衣箱挖寶去!另有某師剛往生,撿拾出清物品是最佳時機!」

修行人是物品整理師?是專業回收人?

物品的轉換率,在行者日常裡,又有如下的進行與交流:
「撿到一組木頭釘的大好書櫃,可以放置經書、讀物、用品等,省去房間很多空間!」
「有拿到摺疊用的小桌子,擺上茶席,放盆小花,雅緻的客廳就座落在房裡!」
「某師將不要的四層櫃捨出,用來存放常住發的水果、供佛後的點心、零食,小廚房衍然而生!」
「寺裡的回收場也有寶物,鞋櫃、掛衣架、地墊等等,拾後整理,房裡又煥然一新!」

豈不一切唯心所造!?

四坪的空間,初來乍到,盡想如何容身?
時空的轉換,心念調理,盡想如何運轉!

有時,應學會物盡其用;有時,該學習斷捨離。
有時,會添購一二;多時,只是有也好無也罷。

如何的哲學!?

佛法所示:於理能通,於事能成,理事無礙,事事圓融。
生活所需:化繁為簡,化欲為淡,化有為無,不離空相。

修行之所以將相不能為:那些已有的,是否願意放得開?到手該撒去的,能否甘願捨得下?
修行一生的努力,沾不上名,得不到利,只是為法忘軀,只是為道忘我,剩下的是寧靜的寂寞。

天地之大尚有四坪的容身處,何樂而不為之呢?

註一:如何才是出家人(上),千佛山雜誌274期2013年1-2月合刊。
註二:《摩訶僧祇律》卷十六。
註三:《心路歷程—桑蒙》之〈三刀六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