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淨土宗初祖-廬山慧遠大師

慧遠(西元334 ~416年),東晉雁門樓煩(山西崞縣)人,俗姓賈。從小好學,十三歲隨舅舅遊學洛陽,習儒家典籍,博覽六經,尤其擅長老莊學說,頗受各方宿儒的讚譽。二十一歲時,本計劃渡過江東,依從范宣子學習,窮究儒家的經籍,適值時局混亂,往南方的道路阻塞,不能成行。

當時,道安在太行恒山(河北曲陽)建立寺院,弘揚佛法,聲名遠播;於是就偕同胞弟慧持前往親近。當聽聞道安講“般若經”時,豁然而悟,驚歎道:「儒家九流,與佛教相比,都是粃糠而已。」便與弟慧持一起剃髪出家,從道安受學。從此,勤奮精進,以弘揚佛法為己任,專心研讀,夜以繼日,雖然物質貧乏,衣食常缺,但始終努力不懈。道安經常讚歎道:「能使佛法在東土流傳、弘揚,將來必定靠慧遠了。」

二十四歲時登座講經,有聽眾以實相義詰問,雙方往復論辯,越辯越覺得艱深晦澀,不易理解。慧遠就引用“莊子”的思想來解釋,那些被弄得糊里糊塗的人,也一下子都明白了。從此,道安特別允許慧遠講解佛法時,可以引用俗典。

自依止道安以來,經歷的亂世流離顛沛,實在不少,雖不斷地遷徙,然絲毫未曾曠廢道業。後遷至襄揚,住檀溪寺共十五年,此地沒有北方的戰亂,又有東晉孝武帝的護持與信眾的供養,生活不虞缺乏,是慧遠精進勇猛的黃金時刻。

苻秦建元九年(373),苻堅久仰道安大名,遂派十萬大軍,攻打襄揚,道安被晉將拘禁,不得出城,乃分散學徒,讓他們各奔東西,並教誨日後的弘法事宜,惟獨不曾教示慧遠隻字片語。慧遠乃跪而說道:「唯我獨無教示,是否認為我不堪造就?」道安說:「像你這樣的人才,還用得著我擔憂嗎?」慧遠帶著弟子數十人南行,到了潯陽(江西九江),見廬山峰林清靜,就定居下來。

之後,有一些守律嚴謹,決意息心之修行者,相繼而來;欲遠離塵俗之士,接踵而至,如劉遺民、雷次宗、周續之、畢穎之、宗炳等共一百二十三人,從慧遠受學,並於東林寺般若台無量壽佛前,建齋立誓,專修念佛三昧,共期往生西方。東林寺的池塘,多種植蓮花,行者志求托生蓮邦,故稱白蓮社。白蓮社中,卓越表現者有十八人,號稱十八賢。慧遠揭開了淨土教的緒端,其後追隨教化者漸多,歷代修淨土的大德如風起雲湧,於是淨土的思想深植人心,成為中國佛教歷久不衰的宗派。念佛的風氣,不僅在中國盛行,更流傳到日本、韓國。 

慧遠致力於經典的研究,然江東之地,經典尚未完備,禪法猶未聽聞,律藏殘缺不全;因此,就派弟子到遠地求各種經典,穿越沙漠和歷經風雪,千辛萬苦才攜回梵文經本,而得以翻譯流傳。以前道安在關中時,曾請曇摩難提譯出“阿毘曇心”,但因不諳漢文,故譯文頗多疑問凝滯之處。後來博通強記眾多經典的僧伽提婆,來到潯陽,慧遠就請他重譯“阿毘曇心”和“三法度論”,並作序標宗,這二學能夠發揚,嘉惠後學,慧遠實在是功不可沒 。

每當西域來一僧人,便殷勤諮詢請益。聽到鳩摩羅什到了長安,即致書通好。後來,又向羅什尋問經典和大乘深義。羅什亦贊許慧遠的好意,往返酬答,互相切磋。原在廬山親近他的道生、慧觀等,都受了影響,相繼北行入長安向羅什問道。當羅什在長安譯出“大智度論”一百卷時,姚興特別贈送這部論書,請慧遠作序。他以此論文繁義隱,初學者不易研習,乃撮其精要,編為二十卷,並為之撰寫了深入淺出的序言,以便初學。

又弗若多羅在長安翻譯“十誦律”,只譯出三分之二就去世。慧遠慨歎“十誦律”的不完備,聽說曇摩流支來到中國,亦精於律藏,就致書勸請補譯,由是“十誦律”得有完備的譯本。他又一再遣使到長安,請覺賢禪師到廬山,譯出“達摩多羅禪經”。由是中觀、戒律、禪、教等因慧遠的熱心護持而流傳南方。

東晉重臣桓玄,威振一時,欽佩慧遠的智慧修養,致書請他還俗從政,他答辭堅決,不為所動。之後,桓玄下令沙汰僧眾,獨尊「廬山為道德所居,不在搜簡之例」,意謂不能騷擾慧遠的道場,因為那是高僧大德居住的地方。桓玄又贊同沙門應禮拜君王之論,乃寫信給慧遠,徵求意見。他懇切作答,提出異議,同時撰“沙門不敬王者論”五篇,桓玄終於感悟,沒有堅持執行。這次爭議,在中國僧史上留下了極深遠的影響。

慧遠安居廬山東林寺,三十餘年,影不出山,迹不入市,平時經行、送客都以虎溪為界,從不踰越一步。義熙十二年(416)七月,慧遠在東林寺般若台的東龕,方從定中而起,忽見阿彌陀佛身遍虛空,圓光之中,有許多化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左右侍立。阿彌陀佛說:「我以本願力故,來安慰汝;汝後七日,當生我國。」慧遠告訴弟子:「我曾經三次親見聖相,現在又再度看見,我往生西方淨土是必然的事了。」

義熙十二年八月初,慧遠身體違和,八月六日時病得很嚴重。諸弟子都跪請慧遠飲用藥酒治病,但他拒絕;又請飲用米汁,也不肯;更請飲用蜜水,託詞必須尋找律典是否能飲用?但是查閱律藏,書翻不到一半,就圓寂了,世壽八十三。慧遠曾囑付門人,往生之後,只要把屍骸放在松樹下即可。但弟子們不忍,於是潯陽太守阮侃於山西嶺開鑿墓塜,詩人謝靈運寫下了碑文,宗炳亦立碑在東林寺門紀念。原來,慧遠擅長撰文,談吐清雅,言簡意賅。加之容儀端莊,風采俊逸,故把其像圖繪於寺裡後,遠近之人都去瞻仰。其所撰論、序、銘、贊、詩、書等,集為十卷,為後世所尊崇、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