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研院園地 探賾索微

    原始佛教時代,僧眾的日常修行以學習教理及修習禪定為主。現正適逢安居,伽藍住眾除五堂功課共修,則各自安心辦道。

  • 文:編輯部出處:佛研院園地期數:369期2021年09月

佛研院園地 探賾索微
/了心

 

以「心、佛、眾生」三為一體而言,應該是「成就」的體系,緣為「眾生皆有佛性」的關係;因此,「人」不是「佛」,卻具「佛」之性;換句話說,「佛」乃是「人」成,「眾生」皆有「佛性」的原故。

(選自 雲老禪師《禪行者》)

 

 在佛學院修學多時,每天面對的人與事,似乎千篇一律,身處其中,怎麼與共事者溝通?可否不把自己當作世界的中心,而是透過別人,來認識自身的局限與盲點?不一樣的生命階段,互動關係(僧團倫理、執事倫理)中的每一方,是否得以完整呈述己意,進而達成互解且適應,觀照護念彼此的道念與道業?怎麼在做事中找到興趣,找到值得學習的地方?個別貢獻所能,進而為常住盡一份心力。

 

近來學尼趁課後開卷 老禪師著作,茲節錄部分:

山僧年近古稀,必須精進道業,為生死大事……,潛心辦道註一

其傳授修學行人五蘊關鍵性的修門,首先得修習想行之間的「間隔」,循二階五層次的止觀之法,即是

止 ─ 止於一念。研究、分析、認識。

觀 ─ 觀照菩提。察覺、返照。

這是一門由外而內,由粗而細的工夫;即在想行之間的「間隔」空間裡,運作、開發、突破的修養註二

 

文字雖化繁為簡,學尼仍在探賾索微。

千佛山所屬古嚴與菩提二寺,建立寺院學校化,除了常住生活,仍舊以叢林規範為準則,每天固定授課,研討,共修時間……註三

 原始佛教時代,僧眾的日常修行以學習教理及修習禪定為主。現正適逢安居註四 ,伽藍住眾除五堂功課共修,則各自安心辦道。又此佛陀誕辰紀念日,兩位出家註五 行者加入了千佛山系註六 ,所謂「出家之利益者,以其破煩惱,斷無明,得無生忍,出生死苦,是則天上人間之最勝;而父母宗族,被其澤也。」註七 文末,學尼祝福兩位出家行者佛道長遠,勤耕般若田,厚植菩提種。

 

參照資料:

註一:《佛印月刊》102〈禁足啓事〉,頁19。

註二:《禪和遺痕》〈二十一、五蘊與止觀法門〉,頁204-212。《白雲無盡──雲老禪師百年紀念專輯》〈十二、禪的智慧〉,頁78。《法界次第初門》卷1:「禪,是西土之音,……或翻功德叢林,或翻思惟修。」(CBETA, T46, no. 1925, p. 671, b3-5)

註三:《佛印月刊》93〈伽藍學院化〉,頁2-3。

註四:《翻譯名義集》卷4:「以四月十六日入安居,七月十五日解安居也。」(CBETA, T54, no. 2131, p. 1123, a18-19)《濟緣記》卷4:「形心攝靜曰安,要期在住曰居也」(CBETA, X41, no. 728, p. 308, c10)

註五:《怡山禮佛發願文略釋》卷1:「出生死家,入如來家,故曰出家。」(CBETA, J30, no. B259, p. 909, c12-13)

註六:《佛印月刊》114〈法系內的一些知見〉,頁42-45。

註七:《比丘受戒錄》,CBETA, X60, no. 1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