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編輯部出處:徵文廣場期數:370期2021年10月
菩薩法是多法,不是大法,因為菩薩得到解脫,還幫助更多的人得到解脫,這是菩薩法與聲聞法最大的不同處。
從佛法看故事 可大可小
/信解
有一個宋國人,善於製造讓手免於皸裂的藥物,他家祖祖輩輩都以漂洗棉布為業。一家人用了這種名叫「不龜手」──也就是使手不龜裂的藥,手從來不皸裂。這種藥膏大概相當於現在的護手霜吧!有個商人聽到這件事,對他說:「我願以一百兩黃金,買你的藥方,你願意嗎?」賣藥的宋人與家人商量後,認為以前每次賣藥只得幾文錢。今天一次能賣到一百兩銀子,就很快的答應了。
那個商人得到這個秘方,立即獻給吳王,讓吳王製造這種藥,後來吳越發生戰爭,在冬天和越國進行水戰。由於吳國的軍人塗了藥,在冬天水上作戰雙手沒坼裂,戰鬥力極強。所以,很快打敗了越軍,得了勝戰,吳王論功行賞,封了一塊土地給這商人。
同樣一種藥,用在小處,不過治皮膚病,用大處,那就關係國家大事,效果完全不同呀!。《莊子》
以佛法來說,佛法是智慧之法,智慧不是世智聰明,更不是自以為是。
智,是知識經驗的累積。慧,是把知識經驗整合,發揮成為一種力量,而結果是饒益的。所以,知識經驗少,表現的慧力就薄弱;而知識經驗愈豐富,表現的慧力就愈多;又知識經驗愈精鍊,表現的慧力就愈圓滿,由此可知,人人都有知識經驗,只是多與少的差別,因此各自所表現的慧,就有高低。以慧來說,最高境界是「圓慧」,也就是圓滿的智慧,例如釋迦牟尼佛的慧;而佛陀的 知識經驗是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當然他所展現的慧,就能圓滿無礙。
除了佛陀的圓慧外,尚有聲聞乘修行所得的結果,就是所謂的三向一果,也都是智與慧所完成的結果。聲聞乘的行者,是依「苦集滅道」四聖諦法而修養,行者希望離苦,也希望空其苦;所以聲聞法談「苦空」,欲空其苦,必須了解苦的形成,是由累積(集)而形成,而開始累積的起點,無法確定,因為所累積的包括了過去的、現在的,及過去的更多的過去,誰也無法找到起點;所以才會以「無始以來」形容「不知何時開始以至現在」的漫長時間、空間。
以四聖諦法來說,欲空其苦,必須要有道理方法,並不是否定或逃避苦,就真能不苦了。苦是自己過去所造作,因緣成熟就得承受果報,唯有藉道理方法去修養,才有機會空其苦,絕不是否認或逃避而能成辦的。然業苦如影隨形,也就是業所引發的苦,只要具足了緣境,就能引發業的種子,產生相應的果報。例如二人因意見不同而辯論,愈辯愈激烈,繼而爭吵,甚至打架;其實,當二人的意見開始相左時,如果以「自我」為前提,或認為辯輸是件丟臉的事,就容易發生激辯,以至爭吵、打架,反之,雙方若能客觀而理智的互相討論,交換意見,自然就不會發生嚴重的衝突。
以「自我」為前提,就是一種業習使然的現象,因為過去所作,所以現在受果報,而承受果報時又繼續造作,也就是隨業再造業,因此呈現業因、業果相續的情形。可知,苦果是累積(集)而成的,要空其苦,必須依道理方法(道)去行,才能令苦消失(滅)。道在聲聞法是指八正道法,以八正道法來調理自我意識,使自我於苦而顯現空相,進入空境。
四聖諦法談苦集滅道,這是學佛的基礎法,是屬於聲聞乘之法,也是屬於羅漢的知識經驗。聲聞行者依四聖諦法去修養,而得到超凡入聖的成果,這樣的成就只是於自我得到「了生脫死」,卻不同於菩薩在得到好處之餘,願意幫助更多人也得到好處。
談菩薩法,是依四聖諦法而增上為二諦圓融之法。二諦,指俗諦與真諦;俗諦包含苦、集,說明世間的環境,離不開苦和集的因果關係;真諦則包含滅和道,二者互為因果關係。俗諦所談的苦、集,其因果關係相同於四聖諦法中苦、集關係,苦是果,集是因。
人的世界是離不開苦的,但是菩薩面對苦與聲聞面對苦,二者於精神層面的認知和修養是絕不相同的。聲聞是厭苦,菩薩是於苦而能不以為苦,有這份修養,必須具足願力,而菩薩的願是希望每個人都能面對苦而不以為苦;這種理想要化為真實,必須以願為力量,藉願力而顯現修養,藉願力而完成理想和希望。
苦要消失,必須具備滅與道的道理方法。聲聞乘的四聖諦法中,集和苦是因果關係,滅和道是互為因果關係;而菩薩乘的二諦圓融之法,同樣不離集和苦的因果關係、滅和道的互為因果關係,但是二諦圓融所談的「道」,除了以八正道法為基礎而作為自我修養、調理外,更以六波羅蜜法為增上學,來化解自我的缺失,完成修養後,將自己所得的利益與更多人分享,自己求得解脫,更幫助他人也求得解脫。
聲聞法與菩薩法在法理上的基本是相同的,但因為修養不同,故表現的境界也不同,即使面對問題,彼此化解的方式也不一樣。聲聞法是對法,以對治或對付的方式處理問題;菩薩法則強調佛法不是武器,現實不是敵人,例如人生病了,要以應病與藥的方法來化解病,猶如六波羅蜜中的精進波羅蜜,因為人會懈怠、放逸,所以需要精進的方法化解人的懈怠、放逸,而不是以精進對付懈怠、放逸,消滅懈怠、放逸,懈怠、放逸是無法以對付的方式解決的。以正知正見來說,怎麼做到不懈怠、不放逸,才是法理中所說的「應病與藥」之真義。
同樣的,不能把「道與業」當作「武器與敵人」的關係,以道為武器,視業為敵人,以道去對付業,那會挫敗連連,因為道是業中顯現的,也就是業中本有道,業與道不是相對的,是透過認識、了解,有所發現而突破的;所以菩薩法不是對法,而是出離法,是超越、突破之法,不同於聲聞法的對治之法。
一般而言,把聲聞法解釋為小乘法,將菩薩法解釋為大乘法;事實上,佛法沒有大、小乘之分,正確的說聲聞法屬於少法,不是小法。所謂少,表示這是個人自我得到解脫的方法,是利樂自我的完成。菩薩法是多法,不是大法,因為菩薩得到解脫,還幫助更多的人得到解脫,這是菩薩法與聲聞法最大的不同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