衲衣下的足跡 義賣的善循環

    談到是否觸犯戒律,經典有強調「專款專用」的重要性,「檀越所施物不異迴作餘用」,信眾的布施不能用於違背他本意之處,如果因此而觸犯戒律,這才是出家人要小心的

  • 文:編輯部出處:衲衣下的故事期數:378期2022年7月

衲衣下的足跡 義賣的善循環
/浮詠

 

寺院多數設有佛教文物部門,推廣佛教書籍及紀念文物的流通;或有以福利性質為宗旨,提供義工善信樂捐所施之處。義賣的性質,除了可以分享自己所有,進而與他人廣結善緣,也是寺院或道場運用善款的一種方式。

 

「師父,家裡有很多去購物時所贈送的禮品,沒有拆開使用,我可以拿來給寺院義賣嗎?」

 

「我有收藏很多的玉飾、手環、念珠等,也認識一些同好的經營者,我們想一起樂捐與寺院廣結善緣。」


「請問寺院有可以提供展示的區域嗎?有收藏的一些海洋石頭,顏色絢麗,形狀奇特,想讓自己的收藏讓更多人看見。」

 

「我可以提供佛教音樂、靜心樂曲的DVD及CD,讓來寺買書或閱讀的人感受到舒心的氛圍。」

 

這類的流通處形成一處小小市集,性質多樣兼具挖寶的樂趣,透過時間空間的稍加轉變,它讓物質能更充份的利用,人與人的互動多了溫暖,行為更具意義。想想,這是大家喜歡義賣可以達成多方善循環的旨趣吧!

 

負責流通處的人,不外乎寺裡的師父,或是幫忙義務值班的信眾,有時也會不定時的人員調動,接觸此處的人可以說是廣泛的。在這處服務人群的地方,除了對佛教書籍要具備基礎的認知與了解,對他人樂捐的物品就是另一種知識的學習。

 

「師父,我對佛教般若系列的經典有興趣,如果想請購,可以勞煩介紹嗎?或是有適合我閱讀的書籍嗎?」

 

「在家裡要做一些佛門功課,想要禮懺或抄經,有意購買佛像、香爐、薰香以及海青,請問款式或尺寸該怎麼選擇?」

 

「請問這裡義賣的茶盤、器皿是什麼材質?另外想要買的念珠,有49顆或108顆不等,有水晶及木頭或玉飾,如何挑選合適的?」

 

任何緣境都是學習的機會。義賣的物品種類繁多並且不定時更換,每一位來寺布施的人都發心珍貴,為了讓他人的樂捐達到效益,物品的陳設、標示、用途等應盡可能的清楚明了,也要篩選適合大眾的,如有遇到破損或缺失即想辦法修補或請教於他,「物盡其用」,往往一時看不上的,總會在不經意的時刻發揮它的價值。

 

偶時,碰到有人這樣的問:「佛典裡有寫出家人要守不持金錢戒,請問這樣的義賣會讓師父觸犯戒律嗎?」

 

其實,以義賣性質的福利部門來說,發起義賣皆有其原由:有以僧伽為對象的醫療照護基金、以寺院建設為主的建設修繕基金、以道場為使用的擴建工程等。護持道場的方式很多,義賣不偏於以民生必需品為訴求的一種便民方式。談到是否觸犯戒律,經典有強調「專款專用」的重要性,「檀越所施物不異迴作餘用」,信眾的布施不能用於違背他本意之處,如果因此而觸犯戒律,這才是出家人要小心的。

 

關於「不捉持金錢戒」,白雲老和尚於《解惑篇》特別為信眾有如下的釋疑:「將戒條文字濃縮成這種說法,本就不恰當,加上解釋上的錯誤,才會造成這樣的顧慮。『捉持』乃抓住不放,不是說不能接觸、經手金錢。有人誤解戒律,強調自己戒行嚴謹,『我從不捉持金錢』,但叫旁人代他收受。其實,自作、教他作、見作隨喜,仍是造作。註一」另外四分戒法異於五分戒律的嚴謹,大乘佛法重心戒,於金錢的態度是否長養貪心、影響道業,才是佛弟子們應該注意觀照的。

 

流通處另一旨趣是凝聚、連繫大家情感的好所在,每個人透過不同的分享認識彼此,透過交流增進互動,透過這善的場域,維持護佑道場的向心力。當寺裡有法會或活動需要大家一起協作時,無形間所培養出的默契就能事半功倍的齊心完成。

 

這是人的本質之所以可愛的地方吧!

 

註一:白雲老禪師著《解惑篇》再版二刷〈禮佛、供養、懺悔〉頁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