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問題的方法

    對身心健康的人而言,他沒有問題,但對於身心感到不舒服的人,就有健康問題,因為不舒服就是健康與不健康的差距,這個差距會帶來煩惱,但目前並沒有顯而易見的方法來消除它,就形成了問題

  • 文:詹天賜出處:思惟園地期數:379期2022年8月

分析問題的方法

/詹天賜

 

當我們面對人與事,產生各種問題時,會有著不安的心理與種種的情識作用。例如工作壓力大,壓力是一種綜合的心理狀態,有些擔心害怕,又有些煩憂,持續的心理壓力容易造成身心的病痛,是一個棘手的問題。記得在校時,陪同系上一位老師參訪一家知名的高科技企業,到場的一位高階主管最關心的事情,便是員工工作壓力大,如何紓解壓力是他最關心的問題。高待遇,相對也要承擔較高的壓力,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若沒能疏解長期積累的壓力,對身心的健康則會造成威脅。平日登小山時,偶而會聽到一些不認識的山友提到“先賣肝幾年”的說法,覺得這一代年輕人雖有更多的高薪機會,但付出的代價也是不少。這些企業的基層員工及主管,從事的是所謂的高科技工作,需要的是專業技能,但是單憑專業技能常常是不夠應付的。例如球技過人的投手,臨場多會有心理壓力,不能突破心理障礙,整體表現就可能不盡理想。

 

日常生活中,我們常會面臨種種的問題與困境,也知道應該坦然面對問題、克服困難才是因應之道,但怨天尤人、為問題所困的情形仍然十分普遍,五蘊調理等仍然是個瓶頸。因此,我們需要深入分析、探究、認識問題,才能有妥善解決問題的可能,要化解問題,就要更進一步的探源,甚至要能重新定義問題、轉換思維、提升知見等,才有化解的可能。以工作壓力為例,上班時工作繁忙,有時連好好吃頓飯都不可得,若不能好好靜下來思考,忙累度日的情形就難以改善;若能靜下心來,坦然面對問題,分析探究問題,就有改善的機會。若屬技術能力問題,則思考如何能提高技術能力;若是心理問題,則思考如何調理五蘊;若是知見問題,則思考如何提升知見。多看、多想、多問,不斷去探究問題,才有解決問題,乃至化解問題的機會。

 

何謂問題?

 

當我們嘗試分析、探究問題時,首先要面對的是何謂問題?根據維基百科,問題並無一個明確的定義,但它有“共同的元素”,即期望、現況、及期望和現狀之間的差異三者,其中這個差異正是問題的核心。換言之,對問題的認識,有一個主體,它可以是一個人,或超越個人層次的生命系統,如一群人或社會等,它具有對人事物的期望,但現狀與這個期望有了差距,就產生了問題。例如,對身心健康的人而言,他沒有問題,但對於身心感到不舒服的人,就有健康問題,因為不舒服就是健康與不健康的差距,這個差距會帶來煩惱,但目前並沒有顯而易見的方法來消除它,就形成了問題。又例如工作壓力的問題,對任何人或事,沒有壓力或適當的壓力是人的期望,而長期、過度的壓力,會形成心理威脅,造成身心的不安,而形成問題。因此,對人而言,問題有主觀的成份,不完全是客觀造成,正如知識的形成,有能知的主體,也有所知的客體,能知與所知的互動才形成知識。

 

由此可見,問題是需要界定的,它由當事者所界定,也就是說問題是由當事人認定的。以電腦化系統為例,對業務人員而言,他們的技術能力是不足的,但對業務十分了解,主管對過去業務的諸多決策所需的資訊是清楚的。但對資訊人員而言,他們雖具有技術能力,但對業務卻不熟悉,因此在分析設計電腦化訊系統上,當事人就包含了業務方面的主管、相關人員及資訊技術人員,形成一個團隊才能進行系統的發展,故而團隊成員的組成,也是系發開發問題形成的因素。

 

要如何解決問題?根據教育百科(教育大辭書):“在哲學方面,「解決問題」係指在問題情境下,經由思考、推理而達到目的的歷程。所謂問題情境,是指個人覺察到一種「有問題但不知如何解決」的困境。因之「問題」係主觀的看法;如果個人不進入情況,沒有感到困惑,則任何問題均不構成問題,因此也沒有解決問題的必要。”要如何突破困境,是解決問題的關鍵。例如要想疏解長期的工作壓力,可以透過假日休閒運動、紓壓按摩等方式來舒緩,但這些方法多半只能治標,雖能紓壓於一時,但壓力仍如影隨形,一工作或想到工作,仍然揮之不去。因此,要突破困境,需要多看、多聽、多問、多想,多充實知識經驗,才更有突破困境的機會。

 

總之,要分析一個問題,首先要界定問題。問題有一個主體,它是一個生命系統,小至個人,大至家庭、群體、組織、社會、國際組織等。生命系統在界定問題時,包含了期望、現況、及這兩者的差距,而如何消除差距是一種困境,這就形成了問題;解決問題,則在於探究如何突破困境的道理與方法。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