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編輯部出處:人物採訪期數:380期2022年9月
透過故事,我們不僅可以影響別人,成為一位更有效率的溝通者,甚至返觀自己,帶動氣氛,影響周遭的人。所以“說故事”是一種思惟,也是一種技巧,能激勵、說服、影響他人,更能婉轉的藉著它解決問題。
人物採訪 說故事的人
受訪/淨月
採訪/編輯部
1. 成為一個說故事者
1、 成為一個說故事者
賈伯斯說:「世上最強大的人,是說故事的人。」印象中,淨月居士很會說故事,她能成功的說出故事,打動人心,善於營造故事的氛圍,引起聽故事人的共鳴。所以,想請問淨月:「妳是怎樣成為一個說故事的人的?」
淨月:我就是在陪伴女兒成長的過程中,漸漸成為一個會說故事的人,在家裡 說,在學校說,在社區說,慢慢的,在當義工的過程裡,曾經千佛山台北講堂給我一個「○媽媽講故事」時段,那幾年不僅與小孩,也跟著媽媽們一起成長,每次都沉浸在美妙、有意義的動人故事裡。
我一直慶幸自己持久參加了兩個團體,一個是千佛山道場,一個是我踏進去說故事的行業,其實它就是在陪伴孩子;說故事的核心價值是在「如何對待孩子的態度」、引導他們學會「如何尊重、察覺、平等」。當然這方面佛法給了很好的信念與動力,我總是抱持著開放的態度與大家一起學習,絕不是大人就只以權威叫人信服,而是以身作則,讓孩子領受到大人的尊重與善意,他們也比較能開放、主動、持續的學習,由此產生良好的人際互動。我個人也在培訓說故事的技巧與回答問題中,訓練人事上應變的機智。
2、「說故事」是解決問題、發揮“同理心”、增加溝通能力的最佳工具。
道理只能贏得辯論,故事卻能收服人心,妳善於說故事,妳是怎麼探究一個故事中含藏的力量與它帶來的影響?妳怎樣利用這個工具激勵人心?
淨月:透過故事,我們不僅可以影響別人,成為一位更有效率的溝通者,甚至返觀自己,帶動氣氛,影響周遭的人。所以“說故事”是一種思惟,也是一種技巧,能激勵、說服、影響他人,更能婉轉的藉著它解決問題。尤其小孩子的好奇心很強大,聽故事是一條獲取智慧與成長的途徑,從中取經,讓他們有更好的決斷、反省與行動力。
記得以前我說過一個故事:
有一個國小一年級生上廁所,剛好也有另外一位小朋友也想上廁所,就敲敲門,在廁所的小孩子卻習慣性的說:?請進!?我們聽了覺得很奇怪,怎麼會這樣呢?可是,當我們知道媽媽從小就告訴她,若有人敲門要說:?請進!?其實這邀請應該還要視時空而定。我們就陪伴她、適機啟發她的思考。一般小孩富於潛力,也有自我的想法,我們不妨先了解他內心的想法,幫助他「自我了解」、進行對事物的探討,面對世界、人際關係能學習更好的對應。
一般傳統教育對小孩用的是灌輸教育──我講你聽,被動的遵從大人給予的思考。我慶幸自己有學佛,在家裡能跟孩子一起討論問題,就像我女兒去英國念書,有一陣子壓力很大,她害怕沒辦法完成論文,因為與外國同學們學習的方式不一樣,一般的習慣是寫好了論文然後請教授幫忙改,但是教授看完就說「不對、不一樣!」還把論文丟回來,要她自己再想想,女兒覺得很挫折,認為教授不喜歡她,心裡很反彈!
我跟女兒分享,如果換個想法會不會好一點?今天就是不會才來學習,妳在學習,教授也幫妳一起學習,如果真的唸不下去就回來,沒關係!爸爸也這麼跟她說,關鍵是經過一番辛苦才爭取到的學習機會,她自己願不願意就這麼放棄?這時我會先說服自己:「允不允許小孩還沒拿到學位就放棄?」
釐清這點後,就真心的接納孩子,後來女兒說:當我們給予鼓勵與支持,她忽然覺得輕鬆,因為把那些負面的情緒與想法都釋放,「大不了就回去嘛!可是現在還可以拼潛力,絕對不要放棄機會!」這樣她就比較有勇氣去承擔,從稚嫩的想法轉向堅強,一道光明的門窗才會為她開啟。
我覺得耐心與孩子溝通的話,孩子會更努力、無懼的往前邁進,也比較會自我負責。他們可以瞭解父母的善意──我們給你支持,可是路要你自己走,你得好好作思考與選擇!關於溝通這部分,感謝有佛法的啟發,帶來一些開明、澄清的想法,才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他的尊重。事後女兒常跟我分享她的生活,彷彿也說起了故事。
所以凡事在做決定之前都必須先作衡量,考慮事情的利弊,明白自己到底要什麼!如果在一個團體中,善用這樣的態度引導小孩,也是冷靜的聽著故事,就像在說著別人的故事,會更客觀的看清楚事情的發展脈絡,周遭的人也會感受到那種正面的力量,心靈得到啟迪。
2、 說故事是一種思惟,也是一種技巧
老和尚說過:?不要以個性去要求別人,要以修養去影響別人。?也就是我們身口意的行為表現,要讓人如沐春風,不會有不舒服的感受。所以不要凡事用斥責、教訓的口吻,以故事做為媒介,婉轉的傳達自己的看法,有時反而可以引起大家對問題的關注。生活中處處有事例與故事,含藏著睿智與學問,等待我們去發現,問題是如何說?說什麼才是重點!
淨月:我覺得好的故事是一種分享,記得我講過一個故事,講的就是有關分享。如果能在一個故事中發現別人沒發現的,你與人的分享就更廣闊。有一個人很喜歡吃柿子,每次都說柿子好吃,可是他不分享給別人,講到這裡,一個小孩就說:「他會得報應的!」
「你的意思是有東西一定要分給人家吃嗎?」
「不是!他那是炫耀!你的柿子可以不給人家吃,但是你不能炫耀已有的東西!」這裡就涉及「什麼東西可以給人家吃?什麼東西不可以給人家吃?」
在熱烈討論中,孩子知道「分享是一種主動,不是你來跟我要東西,而是我認為有意義的事,我想要做,我才會實際去做。」藉著故事,跟孩子傳達一些理念,孩子慢慢的就懂得什麼叫「主動性」,不是因為大人告訴他:「你的柿子要請人吃!」
老和尚不也常說:佛法有沒有在現實中用上?如果用不上,是我們沒有把它內化成為生命的一部份,許多事情往往不是你告訴我之後,我就聽進去了,而是自己要去體會、發現,知道價值饒益的所在,將它運用在生活中,那才是你從自己的胸襟中自然流露的。
老和尚常說的「蘋果的故事」──有關算術問題的佛法,這是一個好故事,可以幫孩子打開思想,大人不能動不動就指責孩子:「你就是好吃!不好好的學習!」有一次我講了一個「阿比」的故事,在講的時候有一個小朋友問:「阿比是男生還是女生?」我說:「對喔!他到底是男生還是女生?」有的說是男生,「你怎麼知道是男生?」「因為他的名字叫阿比。」
另一個小朋友也提出他的想法,這時另一個男生就用吼的回應:「阿比不是男生!因為他媽媽怎樣...怎樣...」一個又說:「我媽媽也吼得很大聲,可是我不覺得他的名字就叫『阿比』!」
這樣一來,底下的聽眾一個個被邀入故事中,去分析探討,從故事的發展,進一步找線索,大人與小孩就趁這個機會認識阿比的媽媽,也認識了他生長的環境。這是一種開放性的討論,談話中大家互相尊重,傾聽別人的意見,也必須獨立自主的思考。所以,參與對談可以讓大人對孩子有更多的耐心、包容與尊重,就像老和尚說的:用?讀?的方式,讀大人、讀小孩。從中去了解孩子的想法。
所以「故事媽媽的培訓」,很多媽媽都跟我們反應:「透過這樣的課程,他們覺得改變最多的是自己,因為看孩子的心情不一樣了!」因此,故事會創造力量,身為一位說故事者,你借用故事的力量,把你與聽故事的人聯繫起來,讓他們藉由故事的熏陶,蒐集、整理外來的資訊,釐清人際關係的脈絡,會更瞭解自己、更愛自己,也更熱愛生活,那將是一個奇妙有趣的發生。所以對故事有更深入的挖掘與體會,越能增廣視野,創造出一個生機盎然,有趣和諧,藉由說故事的方式,對自己與他人的生活產生一種影響力,漸漸的成為一種善的循環。
結語
莊子是一個想象豐富瑰麗的哲學家和文學家,他運用大量奇幻、精彩的故事,將微妙難懂的哲學道理說得引人入勝。孟子也借由故事啟發梁惠王或其他的國君,不再因迷惑而隨波逐流,盲目的弄權。更甚者,佛教的三藏十二部有許多故事含藏著佛理,譬如佛說賢愚經勸說不要再造「循環殺業」;還有眾所皆知的《妙法蓮華經》中有名的七個故事,讓人對法華的玄義有所體悟。此外,雲老禪師介紹佛法也常例舉故事,深入淺出,引喻取譬,讓佛法緊扣著現實生活,所以「故事有乾坤」,它的力量與影響不容小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