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釋浮檀出處:佛研院園地期數:386期2023年04月
生忍要我們在受上下功夫,調伏情緒,廣結善緣;法忍在想上下功夫,深入了解因緣條件,增長智慧。沒有修養的我,如何敢不忍!
佛研院園地 羼提波羅蜜
/釋浮檀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忍是菩薩的修養之一;《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以諸法無我的道理直指人心而教我們行忍。《大智度論》則把忍依內涵分成生忍和法忍,並提出了更詳細的解釋和分析和舉例說明。學生在此再次分享如念法師《大智度論》課程中,以羼提波羅蜜(Pali:Khanti;English:Patience)為主題,所開示的重點知識和心得。還有請所有讀者、善知識加以指點、修正;希望藉此對忍波羅蜜有更深的體悟,以做為修行的資糧。
《大智度論》:「過去無量恒河沙等諸佛,本行菩薩道時,皆先行生忍,然後修行法忍。我今求學佛道,當如諸佛法;不應起瞋恚,如魔界法。」
念師父提到:「生忍不是去忍外在的對象,不是以一種壓抑的方式去面對外面的人、物,不是去肯定別人的缺點或不如己意之處而決定不反應或退一步。生忍是在面對緣境時,去調整,降低自己內心的起伏,從五蘊下手,以受為主,去忍自心的苦、樂受,去調整自己的情緒。」
學生由此中去反省自己在緣境中的反應,突然覺得原來自己會動心起念,有我、情緒的生起,其實都是自己業力的展現;生忍其實忍的是那個累積了無數的業、無明和執著的我,是忍自心的”” “有”。《大方廣圓覺陀羅尼》:「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由堅持遠離心故,心如幻者,亦復遠離;遠離為幻,亦復遠離;離遠離幻,亦復遠離;得無所離,即除諸幻。」學生以為生忍就是遠離心法的一種表現。
藉由行生忍,面對緣境時,我們能收攝自己的身、口、意,淡化對我相、人相、眾生相和壽者相的執著,進而反思知道自己的不足而多隨順、與人合而無諍。自然而然,我們可以減少隨業造業的次數,和眾生多結善緣,得無量福德。
《大智度論》:「法忍者,於內六情不著,於外六塵不受,能於此二不作分別。何以故?內相如外,外相如內,二相俱不可得故;一相故,因緣合故,其實空故,一切法相常清淨故,如真際、法性相故,不二入故,雖無二亦不一。如是觀諸法,心信不轉,是名法忍。」
念師父提到:「六情指的是六根;沒有六塵,我們的六根沒有運作的材料;沒有六根和六識的加入,六塵不會和我們打交道。因此,雖然於名相上有內外或自己與自己以外等相對法或比較法而產生的差別,但是在內涵和作用上,內外其實沒有明確的切割。我們的動心起念和內心生起的相,是內在心意識(因)和外面環境(緣)交互作用而形成。」念師父進一步以文化差異,不同民族對同一種顏色(例:紅色)的觀感不同為例,說明物質和法存在的本體是清淨的,而觀感上的分別和執著是人自我意識或潛意識的產物;了解因緣和合的道理,我們可以肯定自我意識的產物和現象的真實面目的差異性。念師父強調生忍包含情緒管理,法忍是法體分析,認識因緣條件。智慧的增長,就是以因緣觀去深入分析,從“有”中體悟空、不二的道理,進而培養如實知的能力。因此,《大智度論》說菩薩行法忍得無量智慧。
《大方廣圓覺陀羅尼》:「此虛妄心,若無六塵、則不能有;四大分解,無塵可得,於中緣塵,各歸散滅,畢竟無有緣心可見。」又曰:「當知身心皆為幻垢,垢相永滅,十方清淨。」
學生以為以上的這一段經文,就是教我們如何以因緣觀去分析自己的心,進而能以法忍做為我們老實修行的基礎和根本之一,調伏自己在修行這條路上的動心起念,與道不相干的,一概不理。忍不是因為自己或其他人犯了什麼錯,忍是因為自己無始以來就有無明、有業,在每一個緣境的當下,有自我意識、有習氣,自己不清淨的心,五蘊在緣境中快速地推動身、口、意,隨業造業。生忍要我們在受上下功夫,調伏情緒,廣結善緣;法忍在想上下功夫,深入了解因緣條件,增長智慧。沒有修養的我,如何敢不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