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編輯部出處:人物採訪期數:387期2023年05月
月霜的慈悲會表露於人際的往來中;她善於察顏觀色,遇孤苦貧困的老人或面臨生活窘迫半工半讀的學生,在救急不救窮的前提下,給予及時的愛語、鼓勵。
人物採訪 一條河的饗宴--給暖暖的他
受訪/月霜與淨祿居士
採訪/編輯部
1、天然素食店
那天,下了淡水竹圍捷運站,被淡水寬闊的山巒與河景給吸引了。河堤有自行車步道、便利的人行道供人運動、散步;向右可飽覽關渡橋的姿影,還有水筆仔叢生的紅樹林,對岸是八里,遠處有渡輪緩緩航於河上,這裡只是緩緩走著就有看不盡的風光。我們快速過了馬路,穿過琳瑯滿目的商圈,拐進民生路後,依然是熱鬧的人潮,月霜居士的「竹圍天然素食店」就鑲嵌在星叢般的商店間。
一進門即見月霜與淨祿這對母子親切的微笑,欸!好久沒來淡水了,感覺竹圍每分每秒都在變化,以前高樓大廈、商店、住家還沒那麼多,現在車水馬龍,一幅喧囂的市街樣貌。尤其二十年前附近設立了一間大醫院,既有「民以食為天」的說法,就多了一些茹素者,所以這間素食店給講求健康飲食者,提供了莫大的方便。上門即有緣,那些來看病或看顧病人的,月霜的慈悲會表露於人際的往來中;她善於察顏觀色,遇孤苦貧困的老人或面臨生活窘迫半工半讀的學生,在救急不救窮的前提下,給予及時的愛語、鼓勵。還有那些長照父母的子女,心裡面波瀾陣陣,在帶著倦容守在病榻旁,偶而會向月霜吐露心情,她會婉言勸慰「孝順是做人的本份」,並讚歎他們的努力。她常說:「人最好不要有遺憾,對父母不要計較,這些是我親身的體會。以前我無微不至的照顧父親,等他走了,其他手足跪著哭,我覺得我已盡一分心,在孝道方面做好了功課,此生不留遺憾。」
所以,月霜在紅塵中的修行,即交織在這些真實、真切的「人生」互動中。還有,當她經過人影交錯的市場,腥羶魚肉的鋪子,感於刀下眾生的劇苦,就為牠們唸往生咒,施予安慰:「我慚愧不能為你們解倒懸之苦,可是慈悲的佛菩薩可以幫助你們,請你們放下瞋恨!」就這樣一年、兩年,有ㄧ天她又經過市場正持往生咒時,突然一道白光罩在她頭頂上,讓她興起ㄧ念:「這世上沒有ㄧ個我瞋恨的人。」頓時內心無限開闊,身心一片清涼。
老和尚在《大般若經要解》.〈二諦圓融〉p82說:
「菩薩,面對苦卻不以為苦;之所以能具備這份修養,那是因為菩薩以願力為後盾,以這份願的力量而支持著理想和希望的完成。」
記得早期她去台北金山道場參加法會,午休時剛躺下,依稀見老和尚對她說:「妳要行菩薩道十八年。」她回答:「不!師父!我要二十年!」月霜一直奉行老和尚說的:「不傷害別人,就是修行。能幫助別人就是菩薩。」(《白雲心語》.P8)
她不會只執著老和尚,每次看到老和尚她都會去大寮做事或遠遠的聽他開示,把請益的時間讓給別人,只是有一次怎麼閃,老和尚還是在眼前,她就對師父說:「師父!我什麼都不會!」師父回說:「其實人也不用什麼都會!」老和尚有說她做人實在。淨祿的想法是:母親那年代的人較踏實、拙樸且真摯,講了就去行,是一個有肩膀的人。所謂「信解行證」,菩薩行願必然是建立在「有願」的基本上,「有」願才能談到「行」願。因此,月霜想學習菩薩的精神,在這間素食店就不知接引多少人來學佛,兒子、兄長、姪子也親近千佛山,女兒也皈投於佛陀剃髪出家。
若說這裡是素食店,不如視為「千佛山文物流通處」,瞧!牆上掛著老和尚的法相、墨寶與法語,書架上擺著老和尚的著作、文宣與千佛山雜誌。往昔籌建道場需要經費,月霜更是不遺餘力的做便當、包粽子義賣,從中凝聚了不少人氣與法緣;十多年前,老和尚還曾親自蒞臨這家素食店普照,述說著這間素食店與千佛山的因緣很深厚。
2、生活即道場
正當其時,近午的月霜開始忙起來了,趁這空檔我們先跟淨祿聊聊。
他透露一件事──多年前他曾在台北道場當義工,見聞中多了一些對自己的警策,也發現原來能力條件不足,在知與行上都難行啊!之前讀老和尚的書,十分欽羨禪行者櫛風沐雨的瀟灑,可是等到自己負責一件事,阻障多多,原來現實與理想有很大的距離,方知文字於俗世只是感觸與憧憬,或說是概念,真正碰到實際的磨練就不是那麼回事了!
那年他辭了會計師的工作搬回淡水,有一晚讀著老和尚的書,不知不覺的思忖:「接著我要幹什麼?」起了這個念頭,怪哉!隔天台北講堂現任總召賴居士來電說要他來當義工。淨祿說:「我很驚訝,她怎麼知道我的意念所起?」想想,讀書時當班長,領衆為他人服務應該不是很難,就說自己是初生之犢吧,就答應下來,沒想到一年義工,差點想挖個洞躲進去。才發現自己的知識經驗不充足。以前在校園、職場,同夥的不是師長、同學就是同事,程度很整齊,要解決的問題也單純,可是到底還是在『同溫層』,只局限於一個小圈圈。在道場當義工,參與活動義工老中青、三教九流都有,人生歴練豐富,共事時偶而抓不到事情的來龍去脈就會手忙腳亂,最後只是選擇自己喜歡的,不喜歡的就逃避,無法做到面面俱到。
我問:「緣境帶來苦樂交雜,如今你會怎樣看待發生的曾經?」
「所謂『經事長智』、『潛心養性』。我認為團隊的組織與搭配是很高的一門學問,慢慢的知道竅門就能突破,還好我很樂觀,佛法幫我跨過一些門檻。那時雖然盡量完成分內之事,可是太稚嫩了,緣境一來,把『我』抓得牢牢的。感覺上一代人,好比家母,傳承農業社會的傳統美德,善良、敦厚,不像現代人面臨知識暴發、繁雜的人事,有時立於洪流中很難分辨好壞。雖然如此,生命的視野、高度、潛能還是需要慢慢去開發的,絕對不要成為溫室裡的花。
老和尚的書若看得懂,前階段會很法喜充滿,可是要實際去行又有難度。不過可以先建立正知見,慢慢的在生活中淬練,培養智慧,改變心性,一定會更從容自在。可是即便熟悉了一個點,每一次都不一定可以準確地找到自以為熟悉的位置,在求好心切下,反而走上了另一條陌生的岔路,遇到不同的緣境變化;事實上,一山復有一山高,目前自己所處的頂點,也未必是最高點,所以人要謙虛學習,超越感性與理性,走過的痕跡就是成長的契機。在現實生活中佛法能用上,必能去處理每個環節,跨越關卡,才有所謂的法喜充滿。」
3、佛陀曾提出學佛有二十難
淨祿常以老和尚的書為修行的旨要,他說:
「師父的書內涵豐厚,例如《佛說四十二章經》,第十二章是〈舉難勸修〉。佛陀提出這二十難,並不是每一種我們都具有,其實是一種警惕、省思,認識與突破,教我們不斷的改變現在,如法精進,排除修行上的障礙,所以要我們不要在文字上執著,而是如何建立正知正見,要知道『法』在哪裡!
以前也常思考這個問題,總覺得學佛很難卻也很實際。難在知道了自己的盲點,可是真能捨棄嗎?當你突破ㄧ點,又有更高、更微細的挑戰。貪瞋癡也好、習氣也好,唯有抱著勇氣面對與改變,才能顯露嶄新的的思惟。這裡講學佛的二十難,難在沒智慧。人都有貪瞋癡,經過修養突破,慢慢具足能力就會減少難度。如果自我封閉,沒有緣境試鍊,就很難改變與突破,形成周而復始的業的循環。
所以難歸難,還是要試著去行,──把佛法內化為自己的修養,人往往會掩飾自己的懈怠、放逸,遇到問題總是不在乎,還會找很多理由幫自己掩飾,事情的發展反而變得棘手,造成人生何止二十難!所以自己才是最大的敵人。」
4、對於佛法「有、無、非、空」的體會
淨祿說:老和尚一再提及「有、無、非、空」──
談「有」、說「無」,基本的「有」是起點,再歷經探討,深入分析,突破原來局限、不成熟的想法,最後展現出但具饒益,減少傷害的一種現象,因此「無」切莫誤解作「沒有」,它還包括「不一定」。這是佛法的核心觀念,非常重要!必須先瞭解什麼是「有為」才有「無為」的突破,因此從「有」下手。突破自我意識形成的計較與執著,才不會處在虛無漂渺中。
佛法是一連串「有、無、非、空」的功夫修養,說到「非」,我以老和尚舉的算術──蘋果的例子來看,其實這個命題可以多方思考,也就是──理性的「非理性」,這個「非」怎麼說?
在老和尚《影子》〈蘋果的故事〉裡說:幼稚園的老師教小朋友一加一等於二,小朋友不懂,老師拿二個蘋果作示例,但小朋友卻說:我只要一個蘋果和一把刀。一般老師聽了當然生氣:教你算術就想到吃。甚至在家長面前責備孩子,使幼小心靈受到創傷,可能會影響日後人格的成長。
如果不同的處理方式,產生另一種突破性的思考。原來有兩個蘋果,現在拿了刀削了吃掉一個,還剩一個,(加法、減法的逆返思惟),不也是達到教小朋友算數的目的?!也就是老師原有的「理性」,再經調整、突破後的「理性」,提昇為「非」轉圜空間,也可如期完成一堂靈活的算術教學。佛法是無定法,從「有」到「非」的道理方法,可幫助我們覺悟,雖然「理性」比「感性」要冷靜、客觀,可是過於理性會「冷酷」、「不慈悲」、「缺乏融通」,如能突破理性的局限,做到「將心比心」,將會減少原先的缺失。
5、暖心善待有緣
林林總總細說,淡水只因有他們,總是散放著樸實、真誠的氣氛,正午來用素食的客人來來去去的,一桌讓人食指大動的豐盛菜肴,叫人一碗飯下肚,朝氣又源源滿覆,所以,每次來竹圍身心都有一種豐足感。食指大動不到一時半刻,月霜又熱情的問:「師父!還要一碗飯嗎?菜夠不夠?可以再多夾一點。」她邊忙邊說,因為以前也住淡水,算是舊識,這樣的款待讓人容易再添一碗飯。
午休後,若有朋友、鄰居、同參道友上門,他們也會泡一壺茶,變成一場佛法的討論,就算爭辯也是很有味的,大家聊得開心。月霜認為:「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彼此要互相尊重,不要只是要求!不妨用溝通來代替爭執。好比以前兒子來店裡遲了,我會擺上一張臭臉,把氣氛都搞壞了,可是炒菜時我會想:怎麼跟老和尚學佛那麼久了,思想還是這麼貧乏?總愛挑三揀四,如果一道菜不是以歡喜心烹煮,炒出來的菜肯定不可口,我一定要改變自己!老和尚不是有教我們不要一直在對錯中打交道!」
淨祿表示:「家人都是過去世結的緣,加上這輩子的相處,能互相理解就理解;不理解就難聚一堂;與人相處我會看對方的優點,將現實面做個調整,相處就更順暢。我從高中就去三峽的「西蓮淨苑」打佛七,也開始看一些佛書,自以為思想建構得還不錯,哪知一讀老和尚的書怎麼都看不懂!決心要好好下工夫,即使當兵的兩年,老和尚的書也不離身。」
兒子侍母極孝,有一段時間月霜因為不堪久站,腳會痠痛,晚上八點收拾好店面,他就載著母親到新店烏來夜宿,希望泡泡溫泉用以療癒。多年前我剛好去他們的店,是興致沖沖也好,是莽莽撞撞也好,竟也趕上他們溫泉的款待,種種畫面歷歷在目,這是突然浮現腦海的一段小插曲,今日他倆又跟我們分享學佛心得,飽足之餘心靈也獲得豐盛的款待。
回程再踏足竹圍捷運站,淡水河岸有風吹拂,吹著穿流不息的乘客,也吹著這個積善之家;河水悠悠流著,看了心曠神怡,幾百年前如此,現在也如此。就像數十年來,竹圍天然素食店以暖心款待鄉親與走進門的有緣,一起創造善心與溫暖的氛圍。此刻的我思緒早已飛進時光隧道,彷彿又睹見還是居士時,常興致一來就騎著摩托車,十分鐘不到就來到這間素食店,能與他們為鄰,真是人生之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