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班園地 正法念處經偈釋心得

佛學班園地 正法念處經偈釋心得
/性美

 

《正法念處經》其分別解釋為:「正」是正當、沒有缺失,當以佛法為基礎;「法」是事、理所發生的一切現象;「念」包含思念與想念;「處」是處所、範圍;「經」是道路、通往覺悟的道路;全句解釋為,在正當沒有缺失的範圍內,所想、所思維的念頭,循著經典中所說的去做、去行。「偈釋」是雲老禪師,只取此經中偈語為之釋義。

    人身處欲界的娑婆世界,慾望熾盛,財、色、名、食、睡五欲從不厭足。經中偈曰:「一切諸欲,如火熾然」。

雲禪師釋:「欲」,能成業習,氣焰如火與油。

    淺談「業習」,人是帶業而來,因業的牽引而產生行為,因行為而發展成個性,因個性而養成習慣或稱習性、習氣。吾人要從多欲而少欲,以至清淨欲,須從改變習慣為下手處;如不良習慣有脾氣暴躁者,易與他人發生衝突;有飲酒者,如果酒駕可令他人,陷入意外傷害或死亡;有吸毒者,能令自己意識昏沉,或無錢買毒而行偷、騙之犯罪行為。良好習慣如飲食不挑食、不偏食,飲食均衡、營養均衡,身體可得健康;如早睡早起加上運動,精神可得清晰飽滿。

    習慣,即日常生活中行為模式的慣性,重複不斷做出相同的行為,其名稱如慣竊、慣犯、慣用手法、慣用方式、慣性定律,是一種常態的作為;如果能捨棄不良習慣,保持良好習慣日復一日,即能使好的更好,長期堅持不輟,即能更加增上,修行亦如是。

白雲禪師釋義:佛法中強調離欲,旨在眾生因「欲」而有「見、思」之惑,以致牽引而造諸業。

    眾生因業的造作而產生疑惑,因疑惑而陷入苦,總在業、惑、苦中不斷來回循環。

雲老禪師又釋:八正道是出離欲界之生,永絕輪迴之苦的正性「離生」無上法門。

    「八正道」是學佛行者調理身、口、意,必須遵循的規範與法則;勍師父在上課中,必提及老和尚的學佛方程式:在五蘊中的想、行之間,拉開距離、建立間隔;當我們遇到煩惱的人、事、物時,不要一味計較、執著,生起討厭的心,要深入去認識、分析、了解,能察覺到什麼,再返照自己,這樣才能化解問題;這是千佛山獨特的修學方式。

    我在菩提寺學到這些道理方法,因此會深入去思維,從中調理意念,改變身、口的作為,但還是有許多不足之處;修行是一生要持之以恆的,慢慢去體會,從錯誤中學習;學習的目的是要實踐與運用,落實在日常生活中,才能自他兩利。

    經中偈曰:「不為欲使、不住愛境、世人樂器、如來所說。」

雲老禪師釋:「離欲」是治「貪」之本。     「離欲」當斷「愛」之根。

    「欲」人皆有之,旨在不貪,貪即多欲。孔子的弟子顏回,一簞食、一瓢飲、處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安貧樂道;相較於古人的清苦,今人於物質上非常充裕,反而成為修行的障礙。例如:有時到吃到飽的餐廳吃飯,往往會因為吃少了不划算,所以想要撈回本而多吃,吃過後感覺太飽而不舒服,如果又有胃食道逆流的毛病,更引發舊疾復發,使自己反而受到傷害。

    釋迦牟尼佛貴為太子,將可繼承一國之財富,卻捨棄所有去深山修行,曾每日以一粟一麻裹腹,致使身體非常虛弱,後接受牧羊女的乳汁,才恢復體力,佛陀體會到苦行並非究竟,色身的維護也很重要,於是在菩提樹下,用他的智慧降伏一切內心魔,成就正等覺。離即出離、突破,欲旨在清淨;佛陀、顏回即「離欲」的最佳典範;老和尚云:信佛、學佛、可以成佛;學佛行者,必須依止佛陀之教法,信受奉行。

    在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其中皈依法「離欲尊」,每日於誦三皈依時,當思惟與警惕自己,是學佛修行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