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演講 什麼消除了你才灑脫?

    古代隱士因身處大自然而自在,因為他退出官場的紛爭,得到解脫;官場的紛爭是怎麼一回事?現代有賄賂、權利爭鬥、搶奪金錢和官位,古代也差不多,方式不一樣,心態卻一樣。

  • 文:鍾玲出處:特別講座期數:398期2024年05月

專題演講 什麼消除了你才灑脫?(上)
講者/鍾玲教授
時間/2023年6月4日
地點/千佛山菩提寺

 

 

大家好!今天是星期天,有人從老遠到菩提寺來,有沒有台北來的?(有),也有台南來的、香港來的,還有從加拿大來的!我們菩提講壇變成國際講壇了。

 

今天的題目是「什麼消除了你才灑脫」?灑脫是不是消除了什麼,才能灑脫嗎?等一下會講,先談我們講壇為什麼會選「灑脫人生」這個主題?那是兩年多前,洪建全基金會捐獻了一筆款項贊助文化活動,菩提寺決定要辦演講,最後討論的結果是,變成一天的講壇,一天辦四場演講,而不是四場分別在四天辦,變成這樣好不好?這是第一次,可以做為以後的模式。為什麼會訂灑脫人生為題呢?我記得那天討論的有如靈法師、蓮善法師,我等人,訂了兩個題目,「灑脫人生」題目由年輕法師提出。結果多數人贊同這題目,因為應該可以跟年輕人接軌,我們希望能吸引更多年輕人來菩提寺。演講者要在範圍內自訂題目。「灑脫人生」這題目訂得很好,跟老和尚有關,也跟佛法有關。

 

我今天的演講,是用人的案例來講,第一個案例是講一個大學生,如何透過佛法而能夠過比較灑脫的人生?第二個案例是講宋朝的文學家蘇東坡,他怎樣透過禪法,過比較灑脫的人生?第三個我不敢講老和尚,用自己做例子,我怎樣透過佛法,過比較灑脫的人生?我們講「灑脫」這詞,是指怎樣的態度和舉止?先分開來講,什麼叫「灑」?什麼叫「脫」?

 

「灑」瀟灑,態度自由不羈,心情自在輕鬆,行為從心所欲。

「脫」指不受拘束,得到解脫。從什麼得到解脫?

 

「灑」是一種人生態度,如果能從心所欲是不是很好?這算不算瀟灑?「脫」是什麼?是指得到解脫,我們要瞭解是從什麼東西的束縛得到解脫?這是我要跟你們分享的。你們看這幅圖呈現是中國古代山水畫常出現的題材。

 

這是山中隱士圖,他在樹下、斷崖上,他在望什麼?在看山水風景。他灑不灑脫?非常灑脫!他在山中跟別人下棋,喝酒或者彈古琴,古代彈古琴的多是雅人。他一定是由什麼解脫了,才有這種灑脫的生活。古代隱士因身處大自然而自在,因為他退出官場的紛爭,得到解脫;官場的紛爭是怎麼一回事?現代有賄賂、權利爭鬥、搶奪金錢和官位,古代也差不多,方式不一樣,心態卻一樣。所以這位隱士因為從官場解脫,才有灑脫人生。下面要看人生到底有哪些大的束縛令你不能灑脫?這也適用在你我的身上,看看有哪些束縛令我們不能灑脫?

 

一.思想的束縛:傳統觀念,時代的習俗

二.外在逆境:官場紛爭,遭遇困阻,經濟上的貧困,家庭人際問題

三.個人的習性:個性上內向,小心謹慎,有強烈執著 

 

在我那個年代,我二十到三十歲,1965到1975,那時的社會習俗是男主外女主內,女的結婚可能還能保有自己的工作、事業,可是有了孩子就得辭掉工作,回家相夫教子,這是講傳統觀念,時代習俗,會造成束縛,不能有灑脫人生。在那個時代,如果你兼職或繼續堅持工作,咬著牙做,在家是家庭主婦,同時外出做職業婦女,雖然比較辛苦,但是比起純做家庭主婦的,是比較灑脫,因為她從心所欲,做她愛做的事。但是到了今天這還算是灑脫嗎?不算灑脫,為什麼?因為現在大多數婦女生了孩子不須辭職,可以請產假、育嬰假,又有育嬰院,小孩六個月就可以托嬰,不用等小孩上小學才再去找工作,所以現在職業婦女反而比較多。這樣看來她們已經不算是灑脫,因為大家都擁有這種工作上的自由。所以時代對我們有影響,一種觀念在某個時代會發揮作用,換了一個時代作用就不那麼大。

 

另外還有一種束縛是外在的逆境,譬如經濟上的困難,失業了,一天到晚煩惱、辛辛苦苦地找工作,你會灑脫嗎?外在的環境讓你不可能灑脫,還有家庭的人際關係,如果從小在家暴的環境下長大,一輩子會有陰影在,做人會有怪僻、有心理障礙,這種人一輩子都很難灑脫。這些都是外在、環境的關係,令你處於逆境,讓你不能灑脫。還有一種也令你不能灑脫,那是沒有辦法的,有人是個性內向、小心謹慎,有些人比較果敢、魯莽,不顧一切去做自己愛做的事,他不在意別人的想法。譬如在阿妹的演唱會上,全場的人都站起來,跟著阿妹又唱又動,有一個人很內向、謹慎,是灑脫不來的個性,她就不能放開自己又跳又唱,只呆呆地站著。再分析兩位文學藝術家,他們打破傳統觀念,時代習俗的束縛,過灑脫生活。

 

現在講的是世間法,跟佛法無關,有一類人是比較灑脫的,哪一類人呢?應該是文學家、藝術家!1980到2020年代,很多父母不希望子女去考藝術系,父母不贊成子女從事藝術,怕如果孩子成不了畫家,要以何為生?生計上就有問題。父母比較贊成男生學理工、學醫,女生學語文、教育,有些人就被逼著去學這些,你們當年有這種來自父母的壓力嗎?(有些人有,有些人在笑)。社會看藝術系的男生,往往用不同的眼光,會說「那個男生為什麼會學畫畫啊?」我們這個演講廳裡就有兩位從事文學很有成就的男士,可是當初人家會說:「你不學醫,是考不上醫學系吧?」也許他是成功跳脫出來的人,從心所欲成為文學、藝術家,過著比較瀟灑自在的生活。

 

我舉兩個例子,他們也是受過壓力,但擺脫了束縛成為藝術家、文學家。從事藝術和文學可能非常忙碌,但是做自己熱愛的工作,再忙也愉快,所以灑脫。第一位是劉其偉,他是打破傳統觀念而灑脫的人,生於1912,卒於2002,過世已二十年,我並不認識他。他為了生計做電力工程師,留學日本學習這方面專業。他38歲開始畫畫,自學成為名家,發展不同的人生。他的畫表現童心,你們看這幅畫是不是很可愛?這是傳說中的鳥,叫陀優鳥,牠有一則故事,老婆婆的孫子過世了,婆婆一直哭,孫子變成一隻陀優鳥來安慰她。劉其偉是外婆撫養大的,所以他總是畫陀優鳥。他好探險,對原住民、少數民族文化、遠古文明都有興趣。畫作風格不羈,表現赤子之心。他認同原住民的巫信仰,把動物神格化。你們看這隻小鳥,牠是有光環、有神性的,牠的光比畫中的月亮還要亮。劉其偉擺脫了世俗的觀念,認為男人應該做什麼的觀念──做他愛做的事,你說這個人瀟灑不瀟灑?

 

另外一個人是誰?是寫《台北人》的白先勇;白先勇1937年生,他先考上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讀了一年才轉學台灣大學外文系,後來成為著名的小說家和崑曲藝術的推動者。他考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有他的想法:「我要治水災啊!」所以這個人有大志,可是他選這個系,多少也跟世俗、家人希望他讀理工有關係,但是讀了一年實在讀不下去,就轉學去學他愛的文學,結果他的《台北人》一出版便成為經典,他全心做他愛做的事,包括推動崑曲藝術,辦現代文學雜誌,辦出版社,這都是他愛做的工作,樂此不疲。他忙得要命,但活得很灑脫。劉其偉和白先勇過著瀟灑人生,這是由世間法來看。

 

白雲老和尚也注重灑脫嗎?他說:「佛法是究竟之法,唯有把問題化解掉,才能不煩惱。我常說:學佛是一輩子的事,而且要配合個人的興趣、根基、環境、時間;學佛是要愈學愈歡喜、愈學愈灑脫、自在,而這些都是需要時間慢慢去培養出來的。」

 

老和尚說的「灑脫、自在」,指能把所有掛礙和煩惱用佛法化解掉,比藝術家打破世俗價值觀和行為,是更透徹的灑脫。

 

現在講第一個案例,是一位我虛構的人物。有一個林姓大學生,他跟同學喜歡玩樂隊,放假常帶吉他、鼓,在海邊、高山上演奏,放聲唱歌,把大山大海當作聽眾,非常盡興,他們灑不灑脫?這種生活蠻灑脫的。大學生活能這樣過,也不枉走一趟,但是我們要試著由外在條件與內在條件來看,林同學的個性比較開朗,他的灑脫是相對其他同學的個性而顯現,這是內在條件的比較。拘謹的同學受內在個性拘束,灑脫不來,就不會來參加他的樂隊。除了個人習性的條件,在外在條件上,林同學和玩樂隊同學的家境都不錯,不受貧困束縛。父母對他們很大方,他們買得起貴的樂器,校內的音響室不一定訂得到,校外音響室場租花費不小,這些都不是問題。所以林同學的灑脫並非靠自己的力量,靠的是父母的金錢支援。

 

後來發生了什麼事呢?林同學大三時家道中衰,爸爸做生意失敗,而且欠債,林同學需要打工做外送員養活自己,他心中自然充滿怨氣,連學費、買便當的錢也要自己去賺,你覺得他在這種窮困狀況之下,能夠灑脫嗎?喔,我看有人搖頭了,有人認為他不能灑脫。但是他還是能做到灑脫,不過是不容易的,他的心態要改變才行。他不習慣過窮日子,會怨天尤人,怪父親生意失敗,怪外送員工作辛苦。然而他跟媽媽來千佛山學佛,已經學佛三年,他如何竟然在佛法中獲得心的解脫?家裡陷入困境後他怎樣轉念?灑脫不一定容易做到,但是「自在」是千佛山人一直在學的東西。你看他白天要讀書、生活,下了課去打工做外送,連學費都要自己出,加上他讀的是私立大學,學費又貴,日日夜夜都在忙,以前伸手就拿到錢,還可以刷卡,好日子過慣了。

 

白雲老和尚說:「禪那,翻成中文,叫做靜慮,就是靜淨地思考;靜淨地,這必須定得下來,才做得到‧ ‧ ‧要面對問題,去認識問題、瞭解問題,然後從裡面發現問題所在。如果能夠找出問題的癥結,就可以化解問題。」

 

看起來簡單,但是如何在生活裡實踐?老和尚給我們的東西是要在生活裡實踐的,「靜淨」這兩個字是老和尚新創的詞:

第一個「靜」就是講「靜靜」,定的工夫,要靜下來。第二個「淨」是要清掉「濁」的東西,你心裡頭有雜念,貪瞋癡的東西,把這些除掉以後你才開始面對問題,由那些問題出離,要找到問題的癥結,當癥結找到以後,就沒問題了,就知道該怎麼做了。我們回過頭看林同學,他要先了解家庭困境的原因,這是了解因果。不能只怪父親生意沒做好,累了全家,要慢慢去瞭解整個局勢,甚至政治、世界經濟的局勢,等他找到癥結了,就不會怪父親了。另外他應不應該抱怨外送員工作的辛苦?是我的話,我也會抱怨,我會開車但不會騎摩托車,還要學騎機車。慢慢的林同學想通癥結在哪,以前他有錢花,但那不是他的錢,他沒有任何功勞,只管享受而已。想通了這些,他就不會抱怨,反而認真的工作,能賺錢養活自己,很值得驕傲,他朝正面想,就自在了。

 

大家能不能做到?老和尚講的佛法道理,「想、想、再想」,一個月、兩個月也許就想通了。師父們都點頭,有的沒點頭,我講的還ok吧?就是如何在貧困中獲得心的解脫?林同學甚至還可以想:如果這是報應,那我就好好承受,也許有人會想年輕人做了什麼,會要受這樣的報應?林同學突然想到兩年前,他高中畢業,考上大學的那個暑假,爸爸跟他說:「現在家裡經濟有些困難,暑假你也來打工,幫爸爸的忙。」可是這孩子已富裕慣了,他說:「不!我要像前幾個暑假一樣聽音樂會,去環島。」當時爸爸還哀求他呢!生意上的確是出了問題,那時他沒有幫家裡,該幫的時候不幫,所以現在要承受這樣的果報,這些他都要想清楚才行!如果是報應,面對困境就要安然承受,腳踏實地生活,想想:有機會打工、讀書,我現在應感謝誰?他應該想這個。第一,感謝父母,讓他過了二十年的富裕生活,無憂無慮,過著灑脫人生。現在他在餐廳打工,比之前外送賺得多,因為是父親介紹的工作,父親朋友的餐廳薪水多些。這除了要感謝父親,也要感謝餐廳的老闆,他要學會感恩。心情做了轉變以後,就會過得自在。雖然他還達不到灑脫,可是學佛法可以讓他調適。

 

為什麼林同學在逆境中能過得自在?是因為他有了修養,但是這不是禪,因為跟「了生脫死」無關,佛教的修行人都要講求了生脫死。了生是怎麼「了」?不是把生命結束了,而是要「明明了了」,對你的「生」明明白白。那「脫死」呢?是從生死輪迴、因果中跳脫出來,學佛修行就是每一步都要跟了生脫死有關,所以林同學雖然得到自在,但是他還沒有想到了生脫死,他不是學佛的,可是有學佛的一些細微末節,已夠他安度人生。(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