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陳家福出處:徵文廣場期數:404期2024年11月
「什麼是忽略了的?一味的計較,從不曾珍惜。假若,認識了計較,瞭解了珍惜;那末,凡所有的問題,隨即迎刃而解了;人與事的內涵,將會是慈悲的生命流程!您說是嗎?!」
《老禪師的話》讀後感:老禪師助我覺醒的一句話(下)
/陳家福
三、我,非我:第三句話〈學佛方程式〉
「當分別心生起時:
不要一味地計較或執著,
應該深入的認識或瞭解;
尤其要於中有所發現,
久而久之,必能自我突破。」
33年來,我運用了老禪師的話,突破了4大關卡。其中,受益最大的應該是〈學佛方程式〉這句話。
(一) 32歲時,我內心的疑惑
33年前,我32歲,研究所剛畢業1年,家庭已建立,育有1女1子,宦途也正在起飛。當年,台灣剛解嚴3年,群眾示威之街頭運動常發生,社會動盪不安,我是1位執法的警官。我內心經常有這樣的疑惑:1.「為什麼政府的決策者、民眾的引領者不能各退一步?若能各退一步,社會不就祥和沒事了嗎?」2.「人,都想過得快樂,不想過得苦悶;而人的快樂或苦悶是決定於自己的想法,但過去我所接受到的學術訓練,並沒有『如何調整想法?』或『如何離苦得樂?』的訓練。」
因此,我暫捨了博士學位的追求,開啟了安身立命之道的追尋,於思想或價值觀上,也因此與夫人產生了很大的落差,兩人幾乎是格格不入。但我仍衷心期盼家人、國人能離苦得樂,且要求自己必須精進於修養的提升、行自利利他、福國利民的心願,並沒有改變。
(二)我來到菩提寺的第一堂課
33年前,我對佛法完全陌生,「若要對佛法及五蘊有所瞭解,可以去台南菩提寺聽白雲老禪師講課」,在友人的介紹下,我首次來到菩提寺聽課。老禪師於黑板上寫著「想、非想、非非想」,及對「非」字加註了「不同於原有」的字後,即開始講課。以前,只聽過「想入非非」,但這屬於非分之想,這位老和尚寫「非非想」到底在賣甚麼膏藥?當時,我內心是這樣想著。
一堂課下來,我聽懂了甚麼是「非想」,也聽到了我想要聽的內容──「如何調整想法?」。自此之後,我幾乎每個週日都來聽課,也愈聽愈有興趣。
(三)我問老禪師的第一個問題
當時,老和尚的週日講課,第二堂為給大眾提問,而老和尚當場解惑。「我現在在桃園某大學工作,但我很想很想調回高雄服務,也可以順勢常來聽老和尚講課,可是現實上有很多的困難,我舉棋不定,可否請老和尚幫我分析一下?」這問題我以為無關佛法,不敢發問,但它卻是困擾我很久了!因此,在某一次的第二堂時,我鼓足了勇氣第一個舉手發問。
老和尚是這樣回答的:
「你這問題應該是問你太太。」大眾轟然一笑。我仍感到不解。
「看你的年齡,小孩子應該還小,平時應該也都由你太太來照顧;你若搬到高雄來,小孩子就學環境也改變了,所以,你可以先聽聽你太太的意見。」我覺得老和尚講得很有道理。
「看你應該是初學佛,學佛應該慢慢來,你若搬到高雄來工作,你假日還能這麼來聽課嗎?這你需要考慮。」若調到高雄來,是在警察局工作,警察幾乎是沒有固定假日的;這一點,我沒有考慮到。
「你若對學佛有興趣,北部也有知名的法師在介紹佛法,您可以不用為了聽法,而將工作大老遠的遷調到南部來。」當時,是我人生價值觀正在重建之時,我是一股腦的想學佛,這句話又將我從計較執著的自我意識中點醒了。
「你若對我介紹的佛法比較相應,我也有《千佛山雜誌》,及其他的專書著作,你都可以看;學佛是慢慢來的,是對現實生活有幫助的,所以你可以不用為了學佛,而考慮將工作大老遠的遷調到南部來。」聽完了這句話,我原先的計較執著處完全捨棄了,我的困擾也完全消除了!自此之後,我已能安心的在北部工作,並開展另一個不一樣的人生,直至現在。
(四)感恩老禪師助我克服了人生中的四大關卡
一開始,我先從《千佛山雜誌》開始,大概只能看懂2~3成;我也逐步買了許多本老禪師寫的書來看,當然也包含《老禪師的話》這一本;期間千佛山菩提寺所辦的各種學佛營我也盡量設法參加;週日講經、電視弘法也是儘量不錯過。但這只是知見的建立,並非真正的學佛。
約12年前,也是老禪師圓寂的那一年;之前,我就將自己收了回來,專注於自己的本業上,將多年來從事車禍司法鑑定的心得,撰寫成「交通事故蒐證與肇事重建」這本學術專著。老禪師雖走了,但當我的疑惑產生時,老禪師的話幾乎都會出現於我的腦海中,很慶幸!因有老禪師的話,我人生中遇到的四大關卡才能順利過關。於今年,我也才能以安和的心、感恩的心來退休,並繼續為大眾服務。
已突破的四大關卡是:1.絕症;僵直性脊椎炎,運用老和尚所教的「止觀法門」,將之落實於現實生活中,行修10年後,已於20年前康復。2.錢關;30年前遺失未被兌現的國庫支票,被告知需賠償約3個月的薪水,心生不滿,但不到1日即以「千佛山家風」撫平了自己。3.人生價值觀崩解,也因「老和尚的話」,如「學佛是學智慧」、「轉煩惱成菩提」、「轉業成道」、「平常心即是道」、「學佛方程式」、「業不清淨,不得成正覺」、「心淨即土淨」等等的開示,而重新建立了人生觀,「此生是來修行的,願當一位淨業行人,行自利利他之行」。4.夫妻關,對妻子的不滿,終於2年前,緣於她發生車禍,及我體悟到老禪師的話「強調自己就是否定別人」,原來都是因於「我自己在計較,隨緣在強調自己」而不滿的!從此之後,我就勇於改過了。現在夫妻關係是和諧的,誠所謂「心存和樂氣,念起無怨尤」,兩人也能於學佛路上互相砥礪。
(五)我以此經驗,也能隨機助人過關
例如,學生甲因對學生乙說「你娘娘腔」,學生乙因而到派出所對學生甲提告公然侮辱,同學間、學校管理單位有一點頭大,我主動先找了學生甲來了解緣由。學生甲說「我用卡片對他說對不起,他不接受」。我說「你不是用心說對不起!你應該要真心說對不起!若是真心的對不起,無論對方如何回應,仍然是自己的錯,不會要求對方一定要接受我的對不起。」學生甲又說「老師您有修養,真心說對不起比較簡單,這對我來說很困難。」我回應「以走路為例,我們小時不會走路,學走路很困難;現在走路很簡單,還能跑。吃飯也是。請問:為什麼能從困難轉變為簡單?」學生甲回「練習!」我又說「你若從來不練習,當然是困難。」後來,學生甲痛哭。我又說「我也有這種因發現自我意識而痛哭的經驗,這是個轉捩點,你要把握!」後來學生甲對學生乙真心的說對不起,也公開的道歉,學生乙也撤告了。(過程中,我也對學生乙做了輔導,學生乙談了比較久,他才認識了自己的計較處。)
例如,助媽媽逐漸消除了她對爸爸的怨。例如,助爸爸逐漸平和了他心中的不滿。例如,一位學生的太太因為憂鬱症而想跳樓,我幫她解開了心結,她已約10年沒有再復發了。例如……,我必須收筆了。
四、非結語:第四句話〈千佛山家風〉
不管人家對不對,自己一定要對;
做對了是應該的,做錯了趕緊懺悔。
「不管」人家對不對,「不是不理會」人家對不對,而是「不計較」人家對不對,這是我認知到的。日常生活中,當我遇到問題時,我總以〈千佛山家風〉為大前提,對自己下手,也經常以〈學佛方程式〉為方法,設法突破自我。這33年來,自我意識確實也有所淡化,我也因此化解了諸多問題,身心也逐漸安頓。
但自我意識的完全清淨,我發現很難。在日常中,只要稍微不察,五欲八風就會跑出來作祟;作祟時,稍稍的或明顯的無明火就來了,慈悲力就不見了;作祟時,也通常是我放任於計較之時!作祟時,也是我忽略了的習性在表現之時!現在,終於知道老禪師於「慈悲的培養」篇中,提出以下文字作為該篇短文結尾的道理了,也知道自己該如何培養或提昇慈悲力的方法了。
「什麼是忽略了的?一味的計較,從不曾珍惜。假若,認識了計較,瞭解了珍惜;那末,凡所有的問題,隨即迎刃而解了;人與事的內涵,將會是慈悲的生命流程!您說是嗎?!」
30年前,我在老和尚的課堂中,暗自許下了這個願,「願當一位淨業行人,願行自利利他之行。」約10年前,我在我line個人檔案上寫著:「我的心願:人際之間,不製造問題、要能化解問題、不帶走問題。」
這是一條看不到終點的路,直到缺失都沒有了,直到圓滿了。在尚未圓滿之前,我仍會持續以〈千佛山家風〉來對自己下手,也會以〈學佛方程式〉來清淨自我,亦自當依於「四依,四不依」來行修,願與我有緣者皆能有所饒益。(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