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詹天賜出處:思惟園地期數:405期2024年12月
但對台灣民眾而言,卻特別看重社會服務、國家經濟狀況等社會選項,顯示出大家關心社會的情懷,這也可以顯示出台灣民眾的胸懷及其文化底蘊。
漫談個人目標的設定
/詹天賜
對企業而言,目標的設定有一定的程序,在管理上有計劃職能專司目標的設定,有控制職能以確保目標的達成,並透過遴選、協調、組織等職能,以投入各種資源,完成設定的目標。對個人而言,目標的設定,並沒有嚴謹的程序,而且容易受到家人、老師、同學、友人等影響。至於目標的達成與否,通常也沒有追踪考核的程序,善始不善終的現象經常存在。當目標難以完成時,多數人也沒有因應機制或備案,放棄或降低標準也就成了家常便飯。例如一生目標的設定,常只有期望狀態,並沒有現況的分析,也沒有相應的對策與方法,因此,到頭來只好調整期望狀態。問題的分析,包含現狀分析、目標設定、與完成目標的具體對策與方法,若只有期望狀態,其實算不上是有意義的目標設定。
哈佛大學有一份關於目標設定對於人生影響的調查追蹤報告 (註一),調查對象為商學院企管碩士畢業生,結果顯示“3%的畢業生,有清晰長遠的規劃;10%的畢業生,有比較清晰的短期目標;60%的畢業生,目標模糊;27%的畢業生,沒有明確的目標”。可見即使是名校剛畢業的多數企管碩士,對一生目標的設定,仍不明確。二十五年後,該研究再對這一批畢業生作追蹤調查,結果顯示,“3%的人,25年間朝著一個方向不懈努力,幾乎都成為社會各界的成功人士 … 10%的人,他們的短期目標不斷地實現,大都成為各個領域中的專業人士 … 60%的人,他們安穩地生活與工作 … 剩下的27%的人,他們的生活沒有目標,過得很不如意”。目標模糊者,雖有目標但不明確,依境遇而定,能順應環境,故能在不同際遇下安穩工作。例如我大學畢業、服完兵役後,對未來充滿不確定性,能確定的只是應該可以找到工作。數學系畢業出路較廣,我當時考慮到的,可到中學教書,可到保險業精算部門,可考高考 (統計人員等),可充實第二專長 (如資訊技術) 轉業,也可考研究所 (如管理科學研究所) 深造等,有多個目標,但不確定,可說是目標模糊者。後來隨順因緣,到交大後,目標才明確下來。由此可見,人生目標的設定,對人的一生是有影響的。
一般人小時候對人生目標的設定,較充滿理想色彩,小學生的作文很能反應這種狀況,例如有想當科學家以探究宇宙奧秘者,當醫師以救人者。隨著年齡的增長,就業壓力加大,現實色彩較濃,於是有五子登科之說,也有錢命家情之說,面對成家立業階段,人生目標也就變得較為現實。深層的想,其實人生目標的設定與三觀 (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有密切的關係,三十而立說明了人到了三十歲,已累積了足夠的知識經驗,形成了穩定的三觀,足以設定個人一生的目標。一個人對人生的期望狀態,深層次決定於三觀,而表現在於對人生意義的看法上。有一份針對17個經濟發達國家 (含歐美及台韓等) 人民對人生意義看法的調查報告 (註二) 顯示,多數國家的人民選擇家庭及工作作為主要人生意義來源,而唯有台灣民眾選擇社會、物質福祉、家庭作為前三個來源,其中來源選項包含物質福祉、工作、家庭、健康、朋友、社會、嗜好、自由、信仰等,包含了錢命家情等項目。
調查中的多數人選擇家庭及工作作為主要人生意義來源是可理解的,成家立業畢竟是人生最主要的階段,使家人過上安穩的生活,與家人幸福的相處,能使人生更有意義。但對台灣民眾而言,卻特別看重社會服務、國家經濟狀況等社會選項,顯示出大家關心社會的情懷,這也可以顯示出台灣民眾的胸懷及其文化底蘊。(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