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詹天賜出處:思惟園地期數:407期2025年3月
不管什麼樣的習氣,剛開始可能比較多,慢慢怎麼去減少,少到什麼程度?少到沒有了,這就是調理,也可以說就是修養。
漫談個人目標的設定(續二)
/詹天賜
在天人之學方面,道家著墨更多,莊子逍遙遊提到: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
其自視也,亦若此矣。而宋榮子猶然笑之。
且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斯已矣。
彼其於世,未數數然也。
雖然,猶有未樹也。
莊子舉宋榮子的修養,已到了毁譽不入於心、八風吹不動的境界,這比人間的智、行、德、信等修養更勝一籌。這種近乎出世的修養,不為外物所動的內在修養,已是難能可貴,世間難及。但對於列子能御風而往來天地之間者,其境界又差一截:
夫列子禦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
彼於致福者,未數數然也。
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
列子能在天地之間逍遙遊,輕妙自得,乘風神遊天界,一往返可達十五日之久,能達到這種天人修養的修行人,世間更少。只是御風要依恃風向,要有所等待,才能逍遙遊於天界,這種有所待的修持,仍不如至人、神人等: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禦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
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順應天地之道,駕禦六氣 (陰陽風雨晦明) 的變化,能逍遙遊於無邊天際者,不必待風而行,這是更高的層次。“乘天地之正,而禦六氣之辯”,與《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 所說:“余聞上古有真人者,提契天地,掌握陰陽”有契合之處,只是其真正意理為何,玄妙難解。無己、無功、無名的知見修養,是至人、神人、聖人的境界,這是天人的成就,也是一種出世的成就。莊子在〈養生主〉 篇最後談到了生死問題:
適來,夫子時也;適去,夫子順也。
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古者謂是帝之縣解。
指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人因時而來,順時而去,生時而安,死時亦順其自然,不必因生死而起哀樂之心,這種超然生死的知見修養,到達一種解脫的境界。生命因色身敗壞而盡,但生命之火卻傳於天地之間,無窮無盡。生前死後,總是難知難解的,薪盡可理解,火傳則有待於意會。
老禪師常提到修行之道,要與生死有關,與道相應,如何了生脫死,終究是修行的一個核心問題。對於修行人生要如何設定目標,就十分的困難,究竟世間的知識與經驗,可以具體衡量,但知見與修養,則難以評估。例如在學校要評估一個人的研究能力,只要看他的論文、著作一覽表,就可以大致評估其研究能力。若能在該領域的頂級期刊發表高引用次數的論文,那就是該領域的領軍人物了。但一個人的修養高低,則難以評量,因此,善知識就扮演十分關鍵的角色,而提昇知見修養的道理與方法,也要靠善知識的引領。換言之,對修行人生而言,目標的設定,不論是現況的評估 (根器等)、期望狀態、乃至提昇知見修養的對策與方法,個人難以單獨勝任,善知識的引領就成了十分重要的關鍵。
例如我想提昇一點修養,看了《老禪師的話》(註三):“色身要想轉變為法身,就需要修養,修養知識經驗轉化為智慧,有了知識經驗轉化為智慧,就有了法身的樣子,可是並不是完成了,要怎樣才是完成呢?以這種知識經驗,慢慢慢慢去調理原來的這個假我;假我為什麼要去調理?因為假我是因業而來,有無明、煩惱等種種的問題;要怎麼去調理?這種調理不是一下就可以完成的,需要慢慢去調理。”慢慢調理,可以說是一步一腳印的事。
老禪師接著道:“譬如:習氣,不管什麼樣的習氣,剛開始可能比較多,慢慢怎麼去減少,少到什麼程度?少到沒有了,這就是調理,也可以說就是修養。修行是以身口意作為下手處,誰的身口意?是每個人的那個我的身口意!… 色身,人人都有相同的色身,是假我,人人都是如此;那個真我又是什麼呢?假我會造業,不管善的、惡的;真我是什麼?能夠調整造作行為而顯現出道,就是「真我」。可是這還是有我的狀況,必須要怎樣?突破有我而轉變為無我!真我、假我都在那個我的上面,怎麼樣去突破?要怎麼樣到無我?這就先要瞭解,「無」不是沒有,無是從有的一種突破現象。”由假我、真我、到無我,是一個難以企及的理想,能出家修行,設立一生的目標的終究是少數,而在家想修行,目標模糊或沒目標的是多數。因此,在家修行就更需要善知識的引領,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
在這方面,個人設立的目標是模糊的,對策是當下有煩惱時,就去分析、探討煩惱的形成,以解決該問題,或嘗試進一步化解當下的煩惱。用的是五蘊調理方法,起情識作用就是煩惱,就代表自己的內心世界存在著問題,藉由不斷的分析探究,乃至重新定義問題,追究更根本的問題。例如個人的健康問題,由病探討至保健,進而探討到養生,由養身而養心,最後仍是個修行問題,這是人永遠無法迴避而需面對的。(未完待續)
註三:http://www.chiefsun.org.tw/zh-tw/6_magzine/5_detail.php?Id=3386
千佛山雜誌396期, 2024年0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