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林見祥出處:人物採訪期數:409期2025年5月
「我的學佛甚早,因求法若渴,經常投入義工行列,只為多點機會親近法師、聆聽佛法。那時接觸的道場,講究布施功德無限上綱,殊不知我堅毅的性格使個人及家庭都奉獻了出去,導致身心俱疲,鬱鬱寡歡,不知人生的去向。」
人物採訪 美麗後花園的護法菩薩
受訪/林見祥
整理/編輯部
前年初一趟新冠疫情後的花蓮壽豐讀書會聚點關懷拜訪,113年底(2024)逢佛弟子協會改選,為彼此的交流聯誼,因緣聚合,從菩提寺啟程,再次出發。花蓮是千佛山弘法的偏遠地帶,交通甚遠,能維持運作的關鍵靈魂人物是一位默默帶著親友研讀老和尚著作、聆聽影音長達數十年的林見祥主任,一位白雲老禪師的超級鐵粉、護法用心的「咖啡菩薩」。
聽聞有師自遠方來,讀書會眾多的教授、老師、公務人員等社會菁英,熱情投入參與。此趟邀請若峰法師教授〈哈氣功〉、介紹〈觀音法門〉,以及若勍法師講述〈靜坐止觀〉及佛法問答;還規劃了老和尚於自傳《雲水悠悠》得「三關大覺」而開悟的鳳林瀑布,及多次講經、方便度眾的鳳林蓮社。能藉聯誼的機會,一起參訪禪師的行腳足跡,尋根之行,善緣齊聚,法緣殊勝。
壽豐辦事處是林主任在花蓮的家,其房舍居中,庭園處處,綠意盎然,前仰大山,後臥農田,群山環抱,雲霧渺渺,擇良地而棲。其偌大的門庭,可停上十部小客車、摩托車數台,三五隻的流浪犬,行經其間,盡責的嗅客,通關得為座上賓。進屋滿溢的咖啡香、舉目間收藏禪師的著作,入雅室的書香氣,盡顯用心。林主任大方分享寶地,只為接引更多讀書會學員,其法身慧命的理想藍圖早已超前佈局。
僧俗共七人乘著高駕的九人座,在高屏台9的蜿蜒青青山路,及花東台11的筆直藍藍海岸,東行台灣最美後花園,一路感官體驗,如詩亦畫!是日抵達,已下午四時許。休憩片刻,享用現烤雲林「水林」57號地瓜及咖啡菩薩拿手的黑金飲品,溫暖接風。家常數句後,大夥引頸聆聽林主任隻身花蓮開墾、為法用心的心路歷程。
事業打拼的起點
「感謝大家的到來,我住在高雄時,本行是做工業用加熱器,於熱傳導(金屬)、熱對流(液體、空氣)、輻射熱(紅外線)都有涉足。因個性內向,不善言辭,所以從商不以行銷為手段,但求務實的製造生產。加熱器應用範圍廣泛,廠商眾多,常有企業四處登門拜訪尋求技術瓶頸的突破,規模不大的小企,有時總會被再三質疑。我一向本著理工精神,盡力想辦法解決,因此經常受邀到廠區做客製化的開發,並得以量產,穩定營運。」一陣言談後,務實幹練是林主任給人的第一印象。
學佛甘苦談
「我的學佛甚早,因求法若渴,經常投入義工行列,只為多點機會親近法師、聆聽佛法。那時接觸的道場,講究布施功德無限上綱,殊不知我堅毅的性格使個人及家庭都奉獻了出去,導致身心俱疲,鬱鬱寡歡,不知人生的去向。佛教頻道「法界衛視」成為尋找明師的最後一根浮木!於民國90年(2001)看到白雲老禪師的電視弘法,精闢簡明的佛法要義與灑脫自在的生活道理,徹底翻轉改變了我的人生。而有感前車之鑒,經過四年的接觸,才確定找到終身依止的師父,在94年(2005)台南區舉辦的園遊會正式加入佛弟子協會成為會員。」善根福德成熟讓林主任喜出望外。
歸零後的重生
「早期工業區,環保法規不完備,污染排放四處,幾年與黑煙惡水為伍,身體每況愈下,終至招病自危,興起為十年後的退休做長遠的打算。為尋求合適的人文土地,我從美濃開始,南下高屏,再至花東緃谷,逐一勘查每處的水質、地理環境。最終在民國100年(2011)四月選擇落腳花蓮壽豐,這裡有豐沛的山泉水,土壤底層更有千年造山運動所堆擠出來的厚實花崗岩,雖然太平洋地震頻繁,但花崗岩總能穩如泰山的保護著我這西部來的新移民,很多時刻新聞報導花蓮地震,但當地人沒有感受到晃動。」來到花蓮後與女兒相依,幾位如同家人般的員工也一路相隨,林主任露出滿足的笑容。
辦事處的成立
「98及99年(2010)的跨年夜,老和尚在本願寺舉辦歲末傳燈,我把握機會參加並在最後一次與老和尚談話。100年(2011)五月老和尚圓寂,心裡悲痛萬分。擇良地重生的我,立意在花蓮這塊千佛山的沙漠地帶,結交志同道合的朋友,研讀禪師留下來的法寶,調理身心,並老實做農夫,自給自足,廣結善緣。耕耘數年,105年(2016)三月得知佛弟子協會要到花蓮進豐生活園區,響應紀錄片「老鷹想飛」的放映,跟千佛山的師父、義工幹部們有了連繫。七月得副秘書長的安排成立了「花蓮壽豐辦事處」,幾位法師陸續從高雄不定期的到花蓮為學員上課、解惑,我也在幾位理事們的邀約下參加佛弟子會員代表大會,成為代表。」疫情前的點滴銘記於心。
「疫情後各地隔離,我們恢復自行研讀的模式,目前每星期六早上的佛法聚會是大家的共識,只有時常熏習才會進步。從九點起聽禪師講經半小時,再研討,重複兩輪;十一點起《解惑篇》讀書會,輪流念出,提問探究;正午十二時,訂外賣享便當;下午起另類的專業知識、興趣專長交流互惠,加上點心品嘗,禮物交換,大夥常有驚喜、笑聲不斷。」林主任待人用心,如同家人的美蓉、阿嬌及姪女啟華也熱情參與一同成長。
用咖啡利他
是處讀書會,為何總能聚集二十幾位同好如此精進?「因為我喜歡品嘗咖啡,開始進豆、買機器學習研究烘培,拜加熱器本行所賜,我對溫度的控制相當敏銳,凡經手必做記錄,了解其特性,高峰時期的豆單有四十幾種之多,每項精品都可烘出獨特、層次鮮明!之所以豆香四溢濃郁,只因為當初一份單純的喜歡仍要做到最好的信念!」我們三天兩夜的參與,感受到主任一家可以簡單吃但不能馬虎的養生秘訣。
值得一提,唯一的寶貝女兒愛做甜點。從小與爸爸相互扶持,早熟懂事、獨立聰慧又溫婉嫻淑。她善用自家庭園的植栽,只用天然食材,發揮多變的創意,手作甜點遺傳爸爸的職人精神,獨特到位,極富視覺!108年(2019)六月父女聯袂創立了花蓮品牌「木瓜山咖啡」,店面結合咖啡甜點飲品於一身,女兒對目前三十幾種的豆單如數家珍,能手沖每樣單品,是道地懂得咖啡的闆娘,網路評價優異,傳為佳話!
以道場為依皈
讀書會的持續凝聚,成員們逐漸分擔了不一樣的責任,113年(2024)七月一趟南台灣千佛山道場之旅,讓更多義工認識這群用心學法的有志之士;同年九月,佛弟子協會一行人到花蓮拜訪,並展開鳳林瀑布與鳳林蓮社的尋根之旅,訂於114年(2025)完成紀錄片的拍攝任務。
受益於老和尚的佛法,親友或讀書會成員也會帶家人跟林主任聊聊,解解心裡的疑惑,「接引有緣來學佛,是我此生最大的收穫!以前常送《雲水悠悠》跟他人結緣,讀書會帶過《老禪師的話》,發現短篇實用,覺得更適合接引初學。112年(2023)12月美蓉的母親因病逝世,在磐師父提點下我們開始親近台東曼殊佛寺,過年、七月法會都會去參加誦經禮懺,希望做一位稱職的佛弟子。」
後記:
三天兩夜行,師父們予大眾授課、解惑、話家常,幾位同行的理監事分享道場服務的經驗,同為千佛山人,聯誼交流更凝聚彼此的道心。行程的第二天上午如願完成尋根之行,走過鳳林水源保護區的鳳凰瀑布,其地勢陡峭,清泉透涼,如飲醍醐;近午時拜訪鳳林蓮社,適逢住持外出,一位常住仍熱情款待,說著她來此出家時已經改名為〈佛陀寺〉,建築也不復以往的紅磚;走出寺外,偌大的榮民醫院仍佇立在對面,與《雲水悠悠》所述相同,眾人欣慰,感謝花蓮壽豐辦事處有林主任及施理事的在地導覽,此行細心關照,讓尋根順利圓滿。幾日餐敘學員們的盛情接待讓我們驚喜連連,感佩不已,僧俗七人乘載滿滿的能量歸賦,點滴希冀猶存。感謝佛菩薩一路保佑相隨,得以平安出門,法喜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