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休庵絕案
休庵絕案 生命之畫!
話頭;生命之畫!
公案:枯樹、老鴉、黃昏?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禪的語絲
禪的語絲 修行的詮釋
修行的詮釋
修是修養,行是行為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紅塵甘露
409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戒法──如來所訂之法。
戒體──受持戒法莊嚴。
戒行──依教如法行為。
戒相──緇素所受差別。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紅塵甘露
佛說四十二章經 第二十八章 意馬莫縱(上)
千萬不要相信自己的起心動念,也就是自我意識,因為起心動念產生的就是自我意識的現象,要到什麼時候可以相信呢?要成就了阿羅漢,才可以相信它,否則都是不可信。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紅塵甘露
《金剛經研討》 依法出生分第八
因為色聲香味觸只是色塵,「法」才有緣境可說,在名字相就有所謂的入流,或者是不入流。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紅塵甘露
佛遺教經法句 十三、不忘念六頌
所習聖智法
心明記不失
無住無無住
是為不忘念
- 文:智障出處:溈山夜話
溈山夜話 《南嶽單傳記》評唱 五十祖應菴曇華禪師
死心踏地猶未息
究理析求空汲取
見聞覺知松針處
時來宛轡歇通衢
- 文:智障出處:溈山夜話
溈山夜話 生生世世不回頭
靈山會上禮釋迦
雲淡風清照落霞
乍見孤鶩心念起
持缽隨緣走天涯
- 文:智旭出處:雲語書摘
雲語書摘 一切唯心造(上)
當行者的智慧達到圓滿,覺悟做到徹底無餘;也就是佛法中的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相應的地步,它纔能顯現《老僧常譚》
- 文:若知出處:雲語書摘
雲語書摘 讀佛經 佛說摩訶衍寶嚴經(五)
謹慎杜絕「狎習白衣、憎嫉師友」等背覺合塵之劣行,慎防品德有闕漏,才不致遭受墜墮之遺憾,辜負此生出家修行之良緣。
- 文:潛出處:雲語書摘
雲語書摘 鳳凰瀑布前的沉思
「可見禪關非是理解邊事,講求參要真參,悟要真悟,不得草草自欺。」
- 文:林見祥出處:人物採訪
人物採訪 美麗後花園的護法菩薩
「我的學佛甚早,因求法若渴,經常投入義工行列,只為多點機會親近法師、聆聽佛法。那時接觸的道場,講究布施功德無限上綱,殊不知我堅毅的性格使個人及家庭都奉獻了出去,導致身心俱疲,鬱鬱寡歡,不知人生的去向。」
- 文:恕出處:衲衣下的故事
衲衣下的足跡 詞兩闕
竹仰白雲青曳翠 梵密飛揚圓相備
悅蒙灌頂並加持
增福慧 何時最
再盼上師登壇會
- 文:鍾玲出處:文章轉載
文章轉載 前生僧人、此生尼師的素文方丈
素文燃燒尾指時,她以念力專致於轉變母親的心識,反而沒有感覺到手指的劇痛。母親心如刀割,一面痛哭,一面跟著念:「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
- 文:鍾文音出處:佛教論壇
智慧密碼座談 我如何在生活中運用佛法
人家以為是我寫母親現實往生的樣子,其實相反的是我母親是照著我的書寫而辭世的,這很有意思,讓我深刻體會吸引力法則,人的思想是有震動的互為影響力的,所以我們人要保有善念也是如此,意念可以無遠弗屆。
- 文:詹天賜出處:健康講座
認識我們的身體(續二)
健康只能靠自己,藥物換不來良好的心肺功能,只能靠持續不斷的適當運動。經筋亦然,筋要常拉伸,才能保持柔軟有力,使我們的活動靈活有力。
- 文:詹天賜出處:思惟園地
漫談個人目標的設定(續四)
現代人平均壽命長,六、七十歲還算年輕,要照顧八、九十的長輩者,仍大有人在。加上台灣不健康平均餘命為七、八年左右,因此,仍有為數不少的退休者要照顧生活不能自理的長輩。
- 文:編輯部出處:封面裡
千佛山雜誌2025年五月(409期)雜誌翻頁書
千佛山雜誌2025年五月(409期)雜誌翻頁書
https://pse.is/7gyyq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