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智旭出處:雲語書摘期數:409期2025年5月
當行者的智慧達到圓滿,覺悟做到徹底無餘;也就是佛法中的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相應的地步,它纔能顯現《老僧常譚》
雲語書摘 一切唯心造(上)
/智旭
一、前 言
《八大人覺經》云:「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蘊無我,如是觀察,漸離生死。」現在國際社會有:戰爭,自然災害,瘟疫、饑饉、毒品氾濫,通貨膨脹、失業、人口老化等問題。
佛經有「三災八難」之說
大三災:「風災、水災、火災」
小三災:「刀兵、饑饉、疫癘」
八難:「地獄、餓鬼、畜生、北俱盧洲、長壽天、聾盲瘖啞、世智辯聰、佛前佛後。」眾生沒有機會見佛聞法,因而修行困難。
世間人迷惑於:財、色、名、食、睡;種種障道因緣,因而流浪生死。
古德云:「生死事大,無常迅速」
雲老禪師說:「信佛、學佛、可以成佛。」
《華嚴經》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六祖法寶壇經》云:「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則名丈夫、天人師、佛。」如何「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呢?實為學佛者的重要課題。
二、何謂「心」?
〈唯識學〉說:「心法—沒有物質障礙,有緣慮作用者;或是緣起諸法之根本,是謂心法。其了別作用分別
如后:
(1)眼識—眼根了別色塵。(2)耳識—耳根了別聲塵。
(3)鼻識—鼻根了別香塵。(4)舌識—舌根了別味塵。
(5)身識—身根了別觸塵。(6)意識—意根了別法塵。
(7)末那識—我之意識。(8)阿賴耶識—能藏一切種子。
了者,知解。別者,分辨。塵者,緣境。
知解、分辨一切緣境而生一切諸法。我意執著,依所藏種子而起現行;緣境的形成,來自根塵作用。
例如:八識心王,聚於人的一身。前五識,依根塵接觸緣境。六識,相應而引入。七識,分辨執著,憑藉八識所藏而起現行。如是完成造就萬法的能力。」(見:雲老禪師《唯識學概論》)
另外,佛法說「心」的差別有六種相狀:
(1)肉團心—就是心臟。
(2)集起心—就是第八識,阿賴耶識。
(3)思量心—就是第七識,末那識。
(4)慮知心—又叫緣慮心,就是第六識,意識。
(5)堅實心—又稱為自性清淨心。
(6)積聚精要心—積聚就是蒐集,精要就是精華。
又《華嚴經》云:「…
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
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應知佛與心,體性皆無盡。
若人知心行,普造諸世間,是人則見佛,了佛真實性。
心不住於身,亦不住於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前經又云:「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
於此可知吾人本具—「覺悟的本能」或叫做「佛性」。此性在何處呢?
三、佛性在那裏
雲老禪師云:「甚麼是佛性?」
佛性就是清淨湛然的如來藏,或者說是本來的我,…這個「我」原本沒有甚麼無明煩惱…。
無始以來,這個「我」輪轉世間,被自己造作的善善惡惡逐漸玷汙了,以至淹沒了,失去了本來面目。於生生世世,造作成一個無以明瞭的假我(業我)。
甚麼又是假我?
〈一〉以四大(地、水、火、風) 組成色身。
〈二〉以六根八識完成功能。
〈三〉以五蘊變化完成運作。(五蘊:色、受、想、行、識。)
依此業力因子的力量,驅使吾人輪廻在天的享樂,人的疾苦、鬼的驚怖、地獄的折磨,以及醜惡仇恨的絕望境地,永無休止承受感報;因此,釋迦牟尼佛告誡眾生:「四大苦空,五蘊無我!」
佛陀又揭示我們,這個業力與眾緣假合的我,內裡還有一個真正的我;叫做如來藏,或者叫做佛性,或叫做本有之性。它不能以語言、文字而說出,更不能以思考、計量、擬議等方法表達;就像是潔淨的虛空,赤裸裸、坦蕩蕩、明朗朗。如果,勉強地說:乃是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淨的覺悟之性。
當行者的智慧達到圓滿,覺悟做到徹底無餘;也就是佛法中的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相應的地步,它纔能顯現。(資料來自:雲老禪師著《老僧常譚》)
又《華嚴經》<夜摩天宮品>云:「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理則頓悟,事須漸修」,吾人須知「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只有人道有機會聞經聽法。佛陀只有示現於人道中成就佛道。
四、云何明心?云何見性?
〈一〉前方便
雲老禪師著〈禪和十要〉一文,今摘錄少分:
〈1〉弘願第一:證菩提道果,必具有弘願之行者,始能獲得。
所謂菩提心願為入道之門,發菩提心,不求名聞利養,不貪欲樂果報,念念為成無上佛道而生,為學無量法門而死。…念念為救度眾生,不生厭倦;效普賢、觀音、地藏諸大菩薩之弘願,則真菩提願也。
〈2〉淨戒第二:
《遺教經》云:「於我滅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別解脫戒),如闇遇明、貧人得寶,當知此則是汝等師,若我住世,無異此也。」
《菩薩戒》頌偈:「戒如大明燈,能消長夜闇。戒如真寶鏡,照法盡無遺。
戒如摩尼珠,雨物濟貧窮。離世速成佛,惟此法為最。
是故諸菩薩,應當勤護持。」
〈3〉直心第三:
直心是道場。直心者,即是老實修行之心,不學口頭三昧,談禪論道,呵佛罵祖,尤其是道不修,佛不禮,道友不近,誠為不折不扣的業障鬼。…
佛陀告阿難云:魔有五十,皆五陰所出。貢高我慢,皆為情識所使。根塵纏縛,老耄相催,生死無常。記起守一法,制一處。唯制心始能辦道,唯參究始能成功。
〈4〉精進第四
精進是選擇正確的道理方法努力修持,以期成就道業。
《寶積經》云:「彼二菩薩行精進時,於千歲中,未曾一彈指頃被睡眠之所逼惱,…於千歲中,未曾論說世間無益之語。」唯有常行精進,才能了生脫死,入涅槃樂。
〈5〉懺悔第五
《梵網經》云:「懺悔即安樂 不懺悔罪益深。」當三業不得清淨,魔障重重時;應當面佛,發露懺悔,乞求諸佛菩薩、護法神祇擁戴,滅除河沙罪障,使菩提不退,禪悟速成,超出三界,得無上道果。
〈6〉頭陀第六
頭陀是抖擻精神,修十二種苦行。
二時頭陀者,從正月十五日至三月十五日,八月十五日至十月十五日。
餘外冬夏坐禪,結夏安居。頭陀行可說就是精進辦道的苦行,不辭疲勞,不貪睡眠,不辨飲食,不分晝夜,不畏寒熱,為求禪悟,制心一處,四威儀中,行住坐臥,皆不離道,如癡如呆,以苦為樂,身心與禪悟不分。如是修行,則近道矣。
〈7〉行解第七
《楞嚴經》云:「理須頓悟,乘悟併消;事非頓除,因次第盡。」頓悟教理,漸修薰習;古德有通宗不通教,開口便亂道;通教不通宗,好比獨眼龍之說。歷代祖德,宗下巨匠,無一不是行解併重,禪教圓融者。
〈8〉參學第八
何謂參學?唯親近善知識者是!《法華經》云:「善知識者是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佛,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古德云:「學道之人不具法眼,須具參方眼。」勿為偽善者,虛有其表者所蒙騙。
真實大善知識者,往往一言之下,能使弟子心地開通;一句之中,性天朗耀。歷來,如二祖安心,三祖懺罪,南嶽磨磚,青原垂足,德山痛棒,義玄威喝,如是等等,不愧一代祖師,宗下巨匠。行者同道:知己知彼,參學訣竅,跨出靜室,知識常近,一心辦道,逕超佛地。
〈9〉般若
欲明心見性,入般若門才得。般若譯作智慧;此智慧就是宗下之看破、放下、自在。吾人生具五蘊、六根、八識。於六塵緣境中休戚不離,八識田中,業力種子,導致長淪三界,浮沉六趣,不得出期。
禪德深瞭此義,疾呼,看破!看破!令眾生于塵境,不妄亂,善能分析,盡入正受。於諸法中詳解二性空義,無所生心,無念無得,法我根境之相絕離。
八識田中所含藏者,湛然清淨,如是,即知看破必無執著,看破了即能明心,放下了即可見性。明心見性之行者,入于無餘涅槃,尚有何者不是自在。般若大智即是行者明心見性之法寶。
〈10〉持名
參禪為圖悟自性之佛心,持名為圖悟自性清淨心。經云:「現前當來,必定見佛。」試想現前見佛較之參禪得悟有差別呼?
古德云:但得彌陀一句,當叩門子瓦,二六時中參究再參究,看這念佛的到底是誰?至一心不亂,一念不生之時,管教行者明心見性,得大自在!
行者!同念句:
「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 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資料來源:雲老禪師著《禪林寱語》)
以上可以作為明心見性之前方便。(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