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語書摘 讀佛經 佛說摩訶衍寶嚴經(五)

    謹慎杜絕「狎習白衣、憎嫉師友」等背覺合塵之劣行,慎防品德有闕漏,才不致遭受墜墮之遺憾,辜負此生出家修行之良緣。

  • 文:若知出處:雲語書摘期數:409期2025年5月

雲語書摘 讀佛經 佛說摩訶衍寶嚴經(五)
/釋若知

 

  前經文已提到:出家學佛有二重縛──學世經典是其一,出家行者應在道上精進,以深入經藏為務,奈何反捨本逐末,退而學俗世經籍?此乃追逐學歷,好勝攀比,是潛伏的貢高慢心在作祟。佛告訴迦葉尊者,另一重縛是「執持衣鉢而不精進」,出家了應該志求覺道,雖然求學也是一種精進,但有所營求,俗心未了,不是出家佛子的正精進。

  出家學道有二堅縛── 一「見縛」,所知障重,執「有」難入般若大智慧,無法進入菩薩乘;另一堅縛是「為貪財名譽所縛」;此二習堅牢難破,對行者而言具極大的殺傷力。

  出家學道有二法障礙──狎習白衣、憎嫉師友;白衣是居士的別稱,雲公上人稱居士們為「外護善知識」,在《易知篇》特別提到:「外護善知識:修行辦道(編按:指僧伽行者),必須資養,防禦外擾,輔助安心靜住,無有旁騖者。」所以是佛門僧人的護法使者,是僧人度劫成道的恩人,不是天南地北聊天的茶友,所以不可狎習──太熟絡,習以為常,失去分際了。佛門有「出家三天佛在眼前,出家三年佛上西天」之警策語,出家學道像極了倒吃甘蔗,先苦後甘,但歷經艱辛要有潤心見道的喜悅──如洞山良价禪師的「我今獨自往,處處得逢渠」,甘獨處、耐寂寞,要能時常省視觀照自心,是否「與道相應,與生死有關」!每當打坐止觀時,尋、伺自心當下,可以五重唯識觀法──遣虛存實,捨濫留純,攝末歸本,隱劣顯勝,遣相證性──來自照,謹慎杜絕「狎習白衣、憎嫉師友」等背覺合塵之劣行,慎防品德有闕漏,才不致遭受墜墮之遺憾,辜負此生出家修行之良緣。

  出家學者復有二垢──任、取二結已述,見上期;「詣知友家而從乞食」,學佛道人要懂得樂天安命,順應環境,尊重佛陀之教誨──「上乞法以養法身,下乞食以養色身。」乞食不過七戶,遇空缽則思:「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修福不修慧,白象披纓絡」以自省自礪,怎麼還上好朋友家去托缽?指望什麼,不言而喻;是為垢也。

復次迦葉,出家學道有二雹雨;云何為二?一者誹謗正法,二者犯戒而食信施。

雹雨,形容重大之災難。學佛首要建立正知正見;學佛之初,要修學八正道──正見、正念、正定、正思惟、正勤、正語、正業、正命。不修正知正見,又如何能得解脫呢 ! 但提昇至菩薩法、成佛之法時,法也要淨捨、捨盡。《金剛經》云:

「若說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

「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即有我人眾生壽者。」

即使是聲聞行者,於修證之後也要行捨

  「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

  「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所以要明佛之旨意、佛經諦義,不能以自我意識錯解佛典。雲公上人常告誡:「依文解義,三世佛冤。」而「離經一字,即同魔說。」知見若不正,修行即不得力,切忌「出家三年,佛上西天」,如若心不慈悲,滿眼對立,當知分別心起即是罪生之時,要牢記老和尚的訓諭:「無諍即是戒 !」伽藍是六和僧,如果違和而諍,「犯戒而食信施」,最後將是得不償失。

出家學者,復有二瘡;云何為二?一者觀他短,二者自覆己短。

所謂瘡者即毒也,出家修行要掌握正確方向,修行是由內而外,觀心是出發點;若錯了就如生瘡,有害無益。一是觀人缺點,二是掩藏自己的錯誤;這是修行上的根本錯誤。

復次迦葉,出家學者,有二煩熱;云何為二?一者藏濁持袈裟,二者欲令有戒行者承順於己。

出家學佛行者,有二種躁鬱煩亂之源:一種是以不清淨的心來持袈裟,須知袈裟是眾生的福田衣,要有戒行修養方堪持之。自古以來常言「厚德載物」,何況出家人是慈悲智慧的象徵,那是一種超凡入聖的成熟修養。第二種是「欲令有戒行者承順於己」,說得不好聽就是我慢高漲,自我意識高於一切,像世俗人一樣,強調權威,管你有沒有理由,「我」說了算!你有戒行有修養也要服從。而這,就是心病煩熱躁亂的根源。

出家學者復有二病。云何為二?一者憍慢不觀其心,二者毀呰學摩訶衍者。

出家學佛復有二病:一是貢高我慢,不會觀照自己,衹會強調自己;二是詆毀傷害學菩薩法的行者。

  復次迦葉,沙門稱說沙門者;云何沙門稱說沙門?

  佛門有句話:「若要佛法興,除非僧讚僧。」即此是也。

  有四沙門,云何為四?一者色像沙門,二者詐威儀沙門,三者名譽沙門,四者真實沙門。

云何色像沙門?若有沙門成就色像,剔(剃)除鬚髮、被著法服、手持應器,彼身惡行、口意惡行。不習調御,亦不守護;犯戒作惡、貪不精進;迦葉!是謂色像沙門。

印度有96種外道(佛教以外的修行者),所有修行人都叫沙門(別譯桑蒙)。此處佛云沙門是指隨佛出家的修行人,印度出家人修行生活方式以托缽為生,所以佛門行者手持應器,所謂「應器」即「應量器」──相應自己食量之大小,佛門行者的應器即缽,或鉢。(據律部記載:羅睺羅為佛陀洗缽,不小心摔破,裂成五片。)可見原始應作缽,後來有人供養不破的「鉢」,始能作為傳法之法鉢。

所謂調御,即調伏駕御自己的心,《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云:「此界他方凡聖眾,悉知調御住於禪。」世上最難的事就是降伏自我,改變自己,故佛陀十名號有「調御丈夫」之稱;《論語》云:「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經云:「心之可畏,甚於毒蛇、惡獸、怨賊;大火越逸,未足喻也。」又說;「縱此心者,喪人善事;制之一處,無事不辦。是故比丘,當勤精進,折伏其心。」

所以調御是降伏自己,不是調御他人,若要調伏自我,無如觀心,就必須認識自己的五蘊(色受想行識)的變化作用;雲公老禪師的心地發明──〈千佛山止觀法門〉(阿舍那僧涅陀耶他摩),即是針對五蘊下手的調理方法,若善用之,則足以在修行路上轉業成道、轉凡成聖。                          

云何詐威儀沙門?若有沙門成就禮節,遊步正智,食知止足,行四聖種:(1)不樂眾聚道俗之會、(2)少言少睡,然彼威儀詐不真實;(3)不期淨心,(4)不習止息而有見想,於空便起如坑之想,諸有比丘習行空者,發怨家想。迦葉!是謂詐威儀沙門。

所謂詐威儀沙門,就是詐現沙門威儀假相,實際上不懂真正的修行;好比他懂得沙門禮節、具有威儀;所學習表現的也是正智慧,不會造成傷害;飲食也知止知足,所行是四聖種。什麼叫四聖種?這裡所謂的聖,是似聖而非聖的意思。

記得本經是宣說菩薩法的《摩訶衍寶嚴經》,徒有威儀不具實質精神是不被認可的;所以喜歡安靜自處、不喜歡聚眾參加道俗之會,就有捨棄眾生有厭離的嫌疑;少言少睡,靜默寡言、不貪睡眠,這看似在修行,但衹現修行的相,不懂老和尚說的:「不知道『法在哪裡』,知法方能見道」,其實法就是人與人、人與事之間的關係,一切因緣和合所顯的現象,不能刻意逃避拒絕;第三種「不期淨心」:期是希望、指望、要求之意,目標錯了,沒有針對「淨心」下手,經中說「心生種種法生」,心乃法生的根本,心淨則法淨,所謂「令汝流轉,心目為咎」,心若不明則萬法皆咎,慾望所趨,所作皆業,隨著虛妄而流轉,就是輪迴之因與花果現象(所謂花果,見諸《梁皇寶懺》,意思指因地修行時,尚未完全能轉業為道,所作之業因仍須受其果報,這種果報通謂之花果)。

第四種「不習止息而有見想,於空便起如坑之想,諸有比丘習行空者,發怨家想。」第四種缺乏修行的智慧,衹修空定而無空觀的智慧,所謂「止息」就是佛門最早的安那般那呼吸法,事實上可從安般法門進入到念的認識,就不會執著空見,掉進空見坑裡,(執空見衹是著空相,不明空尚有體、用、境的內涵,所以要起空觀,空不是什麼都沒有,而是不計較、不執著(參考《老禪師的話》),否則什麼都辦不了,心的問題不解決,無法化解問題,則問題依然存在,於是面對不順的環境就起怨家想,基本上還是業,所以似聖非聖,此類流於聲聞獨覺乘偏空的作法,不能證入佛乘,因為看不到究竟的真如理諦。

云何名譽沙門?若有沙門奉持禁戒,欲令他人知奉持戒;精進學問,欲令他人知精進學;住止山澤中,欲令他人知住山澤;少欲知足、精勤獨住,欲令他知;不厭至死、不求離欲、不樂盡止,不欲求道;息心梵行,不為泥洹。迦葉!是謂名譽沙門。

所謂名譽沙門,追求名聞利養,不見道不樂道諦,修行衹是手段,目標在追求名利,凡所作為都在表現,欲令人知;如奉持禁戒、精進學問、住止山澤、少欲知足、精勤獨住,都是為追求好名聲,真正目標不求離欲,不樂欲望有止盡,不願捨欲求道;而道與欲永遠是相對的立場,古德云:「嗜欲深者天機淺」。修行的目標若不放在息止心念的攀緣遐想,不為不生不滅的諦義而努力,不追求生命終究的圓滿;則所從事的都是虛妄的有為,所擁有的也衹是虛名,於了生脫死毫無助益,徒然消耗生命而已。  

云何為真實沙門?若有沙門不為身命,況復貪財著於名譽!樂聽空、無相、無願之法,聞則歡喜,修行如法,不為涅槃而修梵行,況為三界!

不作空見,況見我人壽命;依法求道,離結解脫,不求外道,觀諸法性,皆悉究竟清淨無穢,而自照察,不由於他如法者;不見如來,況有色身;不見無欲法,況有文飾;不想無為,況有眾德;不習斷法,不學修法,不住生死,不樂涅槃,不求解脫,亦不求縛;知一切法,究竟清淨,不生不滅。迦葉!是謂真實沙門。

什麼是真實沙門?真實沙門以道念為重,甚麼是他們的道念?不貪生怕死,能為道而捨生命,如佛陀身為王子時能捨身餵虎,連身命都肯捨,又豈會貪著財富名譽。喜歡聽聞修行的真實法要:如法無自性,法性空寂;法依因緣和合而生,無常變化,現象虛妄,不可執相而信之為有;《楞嚴經》有謂「是因,是緣,是自然性」,隨順因緣自然,是行道的本然,萬般無造作,是願的突破,所以說無願,不是為貪涅槃而修梵行,(梵行即善行,初禪三天──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即梵行所到處。)所以是聞法歡喜,為修行而修行,修行無終極,不為涅槃而修,何況是出三界。

下面一段談真實的道諦,值得我們好好思惟:

了解法無自性「空的義諦」,所以虛懷若谷,不致聞空便執著空見,傲慢地否定一切,產生我與人眾生壽者的比較分別心,我慢大如須彌山;而是依教如法,觀心修行,離業結使,清淨解脫;不往

外求,往外求者外道也;達摩祖師說:「佛性不從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時。」一切法性本自清淨,心生種種法生,所以不習斷法,不學修法,不住生死,不樂涅槃,不求解脫,亦不求縛;知一切法,究竟清淨,不生不滅。

是故迦葉,有沙門梵志,多諷誦法而不自除婬怒癡病,亦復如是──譬如病人服王妙藥,不自將節而致終沒;如是迦葉,多有沙門梵志,行不如法,起諸結病,終生惡趣,亦復如是。譬如摩尼珠墮不淨中,無所復直。如是迦葉,多有沙門梵志貪著財利,當知亦如摩尼珠墮不淨中無所復直,譬如死人著金花鬘。如是迦葉,人不持戒被(披)著袈裟,亦復如是。譬如長者子淨自澡浴,被(披)白淨衣著薝蔔華鬘。如是迦葉,多聞持戒,被(披)著袈裟,亦復如是。

這段主要講的是:沙門梵志修行者,如果修行不如法,容易引發業障,生起各種業障病,心煩意亂,惱怒瞋恚,作不了主,終生惡趣,受其果報。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