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恕出處:衲衣下的故事期數:409期2025年5月
竹仰白雲青曳翠 梵密飛揚圓相備 悅蒙灌頂並加持 增福慧 何時最 再盼上師登壇會
衲衣下的足跡 詞兩闕
/恕
其一、天仙子.竹幹節節通祥瑞
竹幹節節通祥瑞
掩映聖壇主法位
幾度煙供燦芳菲
燃香木
懸幡珮
八豆七香安樂味
竹仰白雲青曳翠
梵密飛揚圓相備
悅蒙灌頂並加持
增福慧
何時最
再盼上師登壇會
後記:
中國人尊竹為賢,因其勁直有節,歷寒暑夷險而不改貞節,所以也稱「抱節君」,雅號叫君子。另有「翠筠、冰碧、綠篁、綠玉君」等美稱,都是各懷品格的追求。是以,自古文哲詠竹繁多,譬如李白的「野竹攢石生,含煙映江島」,謳歌竹子強大的生命力,即便是環境惡劣依然長出自己的風采。蘇東坡的「竹杖輕勝馬」,虛雲老和尚的「竹節戒有用」,可謂明月清風各有胸懷。
向來竹挺秀、中空,直被喻為「高風亮節」的象徵,而其枝葉疏落,瀟灑脫俗,予人格高韻勝的感覺;在菩提寺的周邊就常見綠竹,點綴環境的優雅。
某日走過「護摩壇」,門口的幾叢綠竹映入眼簾,深闊幽靜,頓時令我憶起當年金剛無上師──上白下雲老禪師在護摩壇主法的情景。在此寫竹述懷,就不由竹子的陳腔文字著筆,而從老禪師「禪」與「密」兩方面的德養寫起。
其一、竹藏「密」用:
上白下雲老禪師為當代高僧,禪密雙修,其於古梵密的成就如下所記:
被尊為「金剛無上師」──曼殊伽陀摩地薩怛波耶,密宗法源承自印度古梵密尊者 讖提那庫瑪(佛入滅500年後唯一古梵密行者)。
2005年、2007年、2008年老禪師憑藉著願心與修養,三度主法大護摩法會與健達壇香花供養。隨願躍動地球村之福祉,祝禱世界祥和安康,幾度精彩盛況皆有文字、影音紀實。
梵語護摩意即「火供」。譯義作燃燒,即燃燒檀香木、柳枝、松枝……等七種樹枝作為供養。是密教中重要行法之一,依古梵密的作法要先煙後火,火供的內涵──煙的薰香表「供養」,火的烈燄表「燒盡世界所有災難」,以譬喻以智慧火焚燒煩惱,祈福息災,也含有供養毗盧遮那佛,以驅魔求福慧之意。法會微風徐拂,護摩爐口燃燒檀香木、檜木等七種香樹,芳香逸馥裊裊,那場法會是煙與火的殊勝交響,恒是世紀的殊勝法會,至今猶繚繞空際。
其二.天仙子.綠篁傍巖披幾叢
綠篁傍巖披幾叢
勝馬良朋竹杖同
疏節喻戒迴持用
禪機凛
向孤峰
來去無礙也無蹤
襟沐歲寒胸豁定
任爾霜雪兀然挺
雲開不改舊時夢
真如性
清涼頌
勝韻格高竹上風
竹映禪風──
青竹歲寒展天姿,ㄧ冬迎ㄧ冬,「猗猗風來竹自嘯」,竹的靈秀,幾干風骨,早已灌注心靈,豁達心胸。尤其竹葉拂風,細袖相迎。歷來祖師多於觀看花開花謝的無常變化中,明心見性,所謂「鬱鬱黃花無非般若,青青翠竹皆是妙諦」。好比香嚴禪師乍聞石擊竹之聲而豁然悟道,因此竹喻禪風。老禪師的《雲水悠悠》一書有載:禪和子行腳一瓶一缽,餐風露宿,灑脫自如。雲水生涯中,禪思凝想,常行止觀,「運用思想,發揮智慧」,於五蘊的想行之間加大空間,展現無上菩提,大自然中常見的竹子就是禪思的素材。
禪師呈顯本色,一根柱杖撐天柱地(註),力振宗風,能撥太虛,借以攀登覺悟的高峰。然而宗風各有燦爛,無證亦無踪,若問其中端的意,各各心頭引清風。
「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風簷展書讀,古道照顏色。」遙想吾師行道,德養行誼高超,棒喝、施教、接引衆生的逸事已深印人心。他願「生生世世做比丘,來去娑娑世界度眾生。」一如竿竹不改「葉青青」,穿越時空,佛法彌遍娑婆。(註:柱杖子即竹杖之類。禪師遊方及開堂常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