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密碼座談 我如何在生活中運用佛法

    人家以為是我寫母親現實往生的樣子,其實相反的是我母親是照著我的書寫而辭世的,這很有意思,讓我深刻體會吸引力法則,人的思想是有震動的互為影響力的,所以我們人要保有善念也是如此,意念可以無遠弗屆。

  • 文:鍾文音出處:佛教論壇期數:409期2025年5月

智慧密碼座談 我如何在生活中運用佛法
/鍾文音
/與會座談:高天恩、單德興、鍾玲教授、林少雯、鍾文音作家

 

鍾文音:

因為時間只有七分鐘,所以我得說快一點,這真是有點緊張。忽然覺得講短比講長還難,就像寫作一樣,精練常比冗長更不易。生活中實踐佛法的智慧,佛法智慧要怎麼在生活中運用,這牽涉到兩個層面,也就是生活與運用,佛法智慧體現到生活經驗中,如何運用就是行,修行的行,這很重要。剛才接續單教授所說的六度,我以為六度以般若為首,在六度萬行裡,沒有般若就沒有覺知的智慧。我去西藏旅行很長一段時間,剛剛單教授拿的小說《別送》,後半部是我在西藏高原的行旅,將經驗挪用到小說。在西藏我看到很多人都是鈴杵不離身,鈴杵象徵智慧與方便,解行併重,要修得一顆在紅塵又不在紅塵的心。智慧要通過善巧方便才能運用在生活上,上午聽了高天恩教授說的《帝師的禮物》,我自己也給自己禮物,我將佛法智慧濃縮成生活的座右銘,有了座右銘就彷彿有了核心的座標,走偏時,就會拉正。

 

座右銘羅列如下:

一、我若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

二、此是選佛場,心空及第歸

三、無智亦無得,亦無不可得。

四、要用提起,不用放下

五、莊嚴佛土,成熟眾生

六、返聞自性

七 、不凈觀與慈悲觀

八 、不住一切處,心即是佛心

九、上報四重恩,以寫作報恩,體察本心。

十、 《增一阿含經》之四不可得

 

第一條:「我若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

此即是在生活中要忙中有序,融入而不亂的練習,以無心,來提醒自己不執著。這一句話對我的影響很大,無心時,何妨萬物常圍繞。在紅塵中寫作,寫的自然不離人性,要融入它,外境紛擾,所以我學會轉念。如何融入且不亂呢,我就以龐居士這句話為座右銘,如此旣在紅塵,又是處處是心地風光了。

 

第二條:「此是選佛場,心空及第歸」。這對我的創作也很重要,努力創作但不有功利之心,心如虛空,當體即空。選佛場也就是現在的蘭若之所,而我在紅塵也就是所謂的文壇,鍾玲老師剛才念我得聯合報大獎,那真是很大的獎,但問題是都不及心空及第歸更讓我嚮往。比如,狀元及第不如心空及第歸嗎?我在禪堂沒有心空及第歸,也就是仍然心有所牽絆,因此要進禪堂不斷修得這種心如虛空的胸懷,其實得獎之後我反而更精進了,因為知道得獎也是因緣和合,如果換了別的評審也就不一定了。所以學習當體即空也是佛法教給我的智慧,於是顛峰永遠沒有顛峰,因為之後還有另一個轉彎,還有另一個山頭可爬,永遠有另一個題材可以書寫。由於我是個雲遊者,去過很多地方,世界之大都化為一顆我在尋找的心。

 

第三條:「無智亦無得,亦無不可得」。體嘗一切,卻又體察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心念一轉,萬境皆變 。這是我受到玄奘大師的影響,也是《心經》《金剛經》的旅程,所以後來寫了一本和玄奘大師相關的小說──《命中注定誰是你》,雲遊僧與文成公主在小說裡交會成兩條線,這和我年輕時去旅行有關係。現在我每天的功課最主要仍以《心經》和《金剛經》為主,此是了解般若最重要的經典。《命中注定誰是你》,我叩問著誰是你,什麼是我們的本來面目?《心經》的無智亦無得,我去西藏讀經時發現藏文的版本多了一句:「亦無不可得」,覺得很有意思,很有禪境,這樣就更圓滿了,於一切境不起分別。很多人問我,你說不起分別,那你寫的作品你知好壞嗎?當然知道啊,知而無念,問的人不知道佛的智慧教會我要用提起、不用放下的運用。

 

第四條:「要用提起,不用放下」。舉例說,也就是我寫作時好好寫作,不寫作時就不牽掛,學習放下,等到要用時再提起筆,而不寫時就不必再糾葛那個狀態。另外有個體驗是佛教給我的心流的運用,觀察因緣流動,在這世間,我說話時時間在流轉,外界的風也在流轉,牆壁的濕氣可能又多了些。在這變化中自己的精進與所有的體悟,也就是佛法帶給我的身處一個「共住世間的體驗」,於是生起平等觀,眾生都是被需要的,都是缺一不可的,今天我可以坐在這裡,也是很多人的努力才成就了今天的論壇。

 

第五條:「莊嚴佛土,成熟眾生」。在這個共住的世間要懂得報恩。既要上報四重恩,也要成全眾生,有機緣就要接引眾生認識佛法,比如我的寫作也是一種方便。

 

第六條:「返聞自性」。隨時自省的練習,我寫作的時候會訓練自己先深思十分鐘,還有睡前至少十分鐘的靜默反省,檢視自己有意識和無意識的念頭流動,這個提示也對寫作的觀察有了敏銳的訓練,這是我的日常觀。西藏人睡覺前會把杯子倒蓋,因為不用了;醒來,感恩地把杯子放正,一天的開始;這個儀式也暗示著無常,睡前把杯子蓋下,感謝這一天的種種。睡醒倒一杯水喝,一天的開始,感恩。此外我以前還有另一個身份也就是當媽媽的看護工,七年學會一身的長照手藝,媽媽臥床幾乎都不用去醫院,我甚至知道她什麼時候要往生了,有安寧病房的訓練。

 

第七條:「不凈觀與慈悲觀」。因為母親臥床生病,體悟到人命在呼吸之間,也練習了佛法說的不淨觀。慈悲觀是緣於照顧母親的色身,看到了受苦的母親,因而反觀自己是否具有慈悲之心,了解無常迅速,這都是佛教贈予的善巧方便。

 

第八條:「不住一切處,心即是佛心」。體嘗一切,卻又體察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心念一轉,萬境皆變。處處都是學佛的境地,心念一轉萬念皆定,為母親的往生送行,想起以前去恆河看到生死河流的無常,感觸良多,恆河旁有很多等死小屋,死亡前的靜默,充滿著一種極其安靜的死亡,讓我感受良多。

 

第九條「上報四重恩,以寫作報恩,體察本心」。文字是千秋,所以當年作家魯迅會棄醫從文,因為文字的影響巨大。因此我也經常提點自己要時時回到寫作的本心。我去印度朝聖時,聽到佛陀十大弟子富樓那被外道抓去時的故事,尊者說:「殺我可以,但舌頭留下。」舌頭即說法,就是死了也還要說法,讓法永遠流傳的氣魄,深深影響了我的寫作,不忘初衷,不忘作為一個提筆者的責任與使命。

 

 第十條「《增一阿含經》之四不可得」

常少不可得  無病不可得  長壽不可得  無死不可得

 

這四句提醒我不執著,心就會比較安定,能定才能生慧,既然一切都不可得,那麼生命就是去經歷去體驗,寫下之後,就再次把自己變成一無所有,心定對我很重要,如此才能伏案好幾個小時寫就一本本的長篇。年輕時去印度看到當地人在生病之後,會長途跋涉徒步走恆河,他們的臨終之眼是望著恆河,河水悠悠,在祈福中,平靜的離開。也看到很多西藏人五體投地的一路朝拜到拉薩,他們把自己打回一無所有,這對我有著莫大的啟示。

又比如剛剛提到的富樓那尊者即使面對死亡也要說法的氣度,我希望這種氣魄也能帶給我能量,我明白書寫的意義,所以我在千佛山雜誌開始寫了些文章,當然寫的都只是一些感受性的粗淺文字而已,但我將它當作報恩。文字千秋,一期期的登載,也許哪個人有緣就看見了讀到了,就像點了一盞心燈,啟發了另一個人學佛的緣份,照亮了一個黑暗中的人。謝謝,多用到了些時間,真不好意思,現在我講完了,非常謝謝大家!

 

單德興:我要問鍾文音老師,我今天也帶了妳的《別送》等會請妳簽名,想請問妳在七年的長照裡,寫了將近七百頁,四十萬字的小說。妳是怎麼面對這些苦的,事後都記錄了下來,妳如何將經驗轉化成藝術、小說的美學以及智慧?

 

鍾文音:我寫這本書時其實我的媽媽還在世,我寫了約莫三年,我以為大悲無言,深怕媽媽走了之後,我可能寫不出來,因為太悲傷,所以我想趁她還在時先行寫下,所以這本書是預言之書 。想想文字的力量超可怕的,為什麼好萊塢電影演出來後,這世界有的事情就跟著電影的情節如實發生了,我想這就像是集體意識,猶如佛經說著萬法唯心,一切唯心造,意識流串襲各地,新聞訊息也會熏染在人的心意識裡。我想讓下筆成真,因此提前想先幫母親舉行一場文字的葬禮,讓現實世界可以跟著我的祝福,讓母親跟著我的書寫的歷程離別這苦痛的人間。果不其然,後來的發生竟然都和我的這本小說不謀而合,人家以為是我寫母親現實往生的樣子,其實相反的是我母親是照著我的書寫而辭世的,這很有意思,讓我深刻體會吸引力法則,人的思想是有震動的互為影響力的,所以我們人要保有善念也是如此,意念可以無遠弗屆。這本書是寫母親亡後的世界,是我用想像力抵達的,意念有點危險,因為意念可載舟可覆舟。就像剛才單老師說的,你的心,你的立足點在哪裡,必須要檢視。我提筆時懷著深深的祝福,於是母親照著我的歷程走,我把我的心念放在文字上,她臨終能得如此安寧,這都是我提前想像的。然後,三年之後 ,母親的離別幾乎是照著我小說的路徑,包括發生的時間點。

 

我深刻感受到倉頡造字時如巫的想像,文字如此有力量,所以有文字是千秋之說。又比如在我經濟困難時,有家鄉老農竟賣米資助我,他說文字可以救很多人,我很感恩他。剛才單老師的提問,看護是很艱苦的事,還好有佛經的支撐,其實我到現在也還沒走出來,因為創傷是唯有經歷過的人才能抵達的世界,安慰的話其實對人都是失效的,只有本人自己才能走過,內化且融解傷痛,無數的暗夜,我都寫在這個小說裡,算是一種傾訴,所以寫作很重要,我以寫作來橫渡這座愛苦剎海 ,雖然經常仍有無法上岸的感覺,到現在還沒結束悲傷感,我現在寫一個輓歌之類的作品,所以單教授問的是一個很艱難的問題 ,如果實際操作,很多人會覺得我怎麼能孤單走過這麼漫長的路,其實還好有佛法打底,有佛經的閱讀訓練。在台灣長照七年幾乎是基本年份了 ,我受到佛法的幫助,才能將苦隨時轉變成不苦,體會苦苦仍是有盡的,在苦的時候體察那個苦,然後升起法樂之心。至於如何將經驗性的現實材料轉化成小說的藝術與美學,這牽涉到小說技藝的問題,時間關係我先說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