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四十二章經 第二十八章 意馬莫縱(上)

    千萬不要相信自己的起心動念,也就是自我意識,因為起心動念產生的就是自我意識的現象,要到什麼時候可以相信呢?要成就了阿羅漢,才可以相信它,否則都是不可信。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紅塵甘露期數:409期2025年5月

佛說四十二章經 第二十八章 意馬莫縱(上) 
/白雲老禪師

 

佛言:甚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與色會,色會即禍生。

得阿羅漢已,乃可信汝意。

 

這章的主題,是談意念的問題。標題「意馬莫縱」重點就是──人的意念,像奔跑的馬一樣,要好好掌控牠的韁繩,不要放縱牠,因為放縱牠,就會發生危險。世俗有一句成語「心猿意馬」,與意猿心馬的意思是差不多。這段經文的重點是:千萬不要相信自己的起心動念,也就是自我意識,因為起心動念產生的就是自我意識的現象,要到什麼時候可以相信呢?要成就了阿羅漢,才可以相信它,否則都是不可信。

 

現在來探討意念的問題,以人的自我而言,意念是從什麼地方發生呢?意念是從五根跟五塵相接觸後,意根加入而產生的現象,這種現象叫做意念。可是意念並沒有到達心念,心念是什麼境界呢?是從意念形成之後,那個「我」跟意念會合了,這時生起的叫做心念。意念與心念完成之後呢?發生了一種什麼現象?就是五蘊中的想蘊。五蘊中的想蘊形成,就是意念發生完成心念,這兩個完成之後顯現的,就是五蘊的想蘊。

 

大家能不能把它聯想起來?這個道理是怎麼形成的?依於色塵到法塵到色法,而完成色蘊,這種過程,在色塵法塵的時候完成的就是意念;形成為色法之後,這時叫做心念。五蘊的色蘊形成產生後,是五蘊的色蘊,起變化產生感受,就是受蘊的生起作用,這個完成的就是所謂的想蘊。意念是因為根塵相接觸,而意根參與。心念,就是色塵、法塵完成之後,進入到那個我,「我」是什麼?是因為意念由於根與塵的關係,產生的變化作用,這是第一個步驟;然後心念就起了,心念起了,就有了色法的形成,色法形成,起變化,就是色蘊的現象。因為色蘊,是要有外面的色塵緣境引起變化,才產生感受的作用;這時有感受馬上就會生起想,這就是由意念到心念,而我起變化,才會有想蘊的道理。

 

聽清楚這個道理沒有?如果用五蘊的道理來講,色塵、法塵,也就是五根跟五塵接觸,意根參與顯現法。開頭根與塵接觸,只是一個色塵;意根參與形成法,才叫做法塵,這叫做「意念」。意念引發我,這時才會有色法,這是依於五蘊來說的。

 

現在談的是以意念而言,也就是依於五根跟五塵,任何一個根接觸任何一個塵,意根參與,而生起的一種法的現象,這種現象叫做意念。意念要產生變化,什麼變化?「這是什麼?」有了疑問了!這時進入到我,「我」就是講「心」,所以這時心念才會生起;如果意念不跟我打交道,心念就不會生起。心念一旦生起,想蘊就形成了,這是理論。

 

以五蘊來說,以根塵來說,要能夠融會貫通。現在來談意念的問題,五根五塵是對法,什麼叫做「對法」呢?就是一個對一個──眼睛只能看、耳朵只能聽、鼻子只能聞、舌頭只能辨味、身體能接觸,是一對一的。絕不會說,眼睛能夠聽得到,耳朵能看得見。五根不是這種現象,它是一個對法,就是眼對色、耳對聲……,這種叫做對法,這種對法一定是哪一個根,相對於哪一個塵,就只是一種對法的現象。

 

如果要起變化、產生作用,必須要意根參與,意根不參與,根與塵就不會產生作用,意根參與才會起變化,產生的作用就是意所完成的法。所以要講五根五塵,不能講六根六塵,因為意根參與五根,跟五塵接觸,把原有的色塵轉變成為法塵,因此不能叫做六根六塵;是意根起變化生起的作用,這種作用叫做「法」,所以說意與法,不是對法。

 

意,是浮游不定的,五根任何一個根,去接觸外面的塵境,都可以參與──一個一個參與也可以,一次參與兩個三個,以至到五個都可以。它是不定的,它是浮游的、不定的,叫做意根。那完成的法呢?稱之為法塵。所以要知道:五根對五塵是對法,意根參與是根塵相接觸產生的變化,這種變化會顯現作用,這種作用就叫做「法」;這個理論一定要搞清楚。例如這個桌子,眼睛看到它有形態、有顏色,可是有形態、有顏色的東西叫它桌子,並不是眼睛看到就叫它桌子;眼睛只是看到它的顏色形態,要意根參與才確定叫做桌子;這還是停留在法上面,或叫做法塵。如果要進入到我,完成色法,從這些木頭的本身、顏色或什麼,這些都是物質體,對不對?那是根與塵,眼睛看到的東西;可是意根不參與,就不知道它叫什麼,所以要意根參與了,才有所謂的桌子,桌子就是一種「法」。

 

可是這還不是心所主宰,還沒有進入到所謂的五蘊,為什麼?這桌子是幹什麼用的,意根不能決定,要五蘊的我才能決定。譬如:這是講桌、或是飯桌還是書桌……等,這種種的名稱完成了叫色法。現在知道了,眼睛所看到的一切──方圓、大小、顏色、形狀等,都叫色塵,這是根與塵相接觸完成的。意根加入以後,才產生叫它桌子,桌子就是法,或叫法塵。

 

由色塵到法塵,如果再要確定它,這桌子是幹什麼用,就要進入到色法,色法不是一個單一的;確定它是桌子,是一個單一的;桌子是幹什麼用的?就涉及到色法了。必須要五蘊起變化、生作用,為什麼?本來這桌子是在錄音室擺機器用的,現在拿來當講桌,是不是經過五蘊生起變化、產生了作用?「拿來當講桌」;可是現在很多人學佛會造成一種誤解,桌子就桌子,管它什麼桌子,那就沒有色法的說法了,就只有一個法,所謂法塵而已。只能從色塵到法塵,如此而已,不能顯現色法。

 

因為色法是依於五蘊的變化產生的作用,色法又可以再起變化,產生不同作用的完成,叫做「心法」──於自心所起的,經變化完成的作用。可以發現一個道理:眼睛所看到物體的顏色、形狀、大小、長短……,是眼睛接觸到的,就是根與塵所接觸的,這只是色塵。從色塵,意根加入,假使在教室,物品擺在這裡不管它,或擺在別的地方也不管它,憑這個東西的樣子,可以叫它桌子。

 

可是這桌子幹什麼用,一定要進入到那個我或是心;否則連色法都沒有辦法辨別。這種色法,有什麼樣的桌子可以分別很多!如飯桌、茶桌、講桌,各種桌都是,這叫色法,可是要肯定做什麼用,不一定那個桌子,就是茶桌、飯桌……,是拿來做什麼用,才叫做什麼。這是要經過五蘊的我,或說心所完成的。

 

譬如:桌子原來是擺在錄音室,在錄音室是桌子,現在拿來這裡,沒有變,還是桌子,可見這個桌子只是法塵;一定要確定它叫什麼桌子、幹什麼用的,才有色法。可是這種色法,不是個肯定的,色法同樣可以再起變化,產生不同的作用,這種作用的完成才叫做心法,為什麼?本來這是桌子,按照桌子來講,應該四四方方!為什麼有一邊方一邊圓?這都是經過五蘊起變化產生的作用。

 

所以在色法類裡面,都可以叫桌子,可是一定要,確定它拿來幹什麼用,在未確定之前都只是法塵。就像人,我們每一個都是人,可是至少可分別,有出家的人、有在家的人。出家的又有比丘、比丘尼;在家的有男的、女的。人是色法,分別這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才是心法。

 

先要把道理搞清楚,才知道為什麼意念是那麼亂。意念亂不是一件好事,要怎麼去把握它,完成色法到心法,需要懂得道理。如果不懂得道理,就不可能去面對問題、去認識、瞭解,以至化解問題。大家對我講的──意念、心念怎樣形成,直接到想蘊的形成,或是以五蘊而說怎麼形成?乃至色塵、法塵、色法,以至到心法,這都要能夠把握它的原則,因為這些原則就是原理,也就是法的形成。

 

再舉例:譬如這條毛巾,大家叫它毛巾,對不對?毛巾就是法塵,這個毛巾只是法塵,由色塵的棉紗或者纖維,經過機器編織而完成的這個樣子,叫它毛巾,所以還在法塵的境界。可是怎麼形成色法?那就有了洗臉的、洗澡的、擦腳的、擦桌子的,各種都有,這些是不定的,可以稱之為色法。真正的心法在哪裡?這是洗臉的毛巾,難道就不能拿來洗澡嗎?就要看人的自心,生起的變化、產生的作用。

 

所以說這個是拿來擦手、擦臉,洗臉的也可以,擦手的呢?如果說擦手的,是不是就不叫毛巾了?所以毛巾是什麼?只是色法中的東西而已,要完成心法,就必須要確定它幹什麼用。為什麼要講這些道理?是關係到所謂的修行辦道。講修行也是從根與塵接觸,意根參與產生法,什麼法?喜歡就是色法,不喜歡還是色法;喜歡什麼、為什麼喜歡,就涉及到心法。

 

還是拿毛巾來講,人有執著的問題;在這裡談人的意念,要怎麼去掌控它?不掌控就會變成障礙!這是毛巾,假使毛巾只有一條,先拿來洗臉,然後再拿去洗澡,一點問題都沒有,對不對?如果是先拿來洗澡,現在要洗臉,還是要用這條毛巾,一定會拿肥皂抹了,把它洗得乾乾淨淨,才會拿它來洗臉,為什麼?意念分別。洗臉是自己的身體,洗澡還是自己身體,大小便的位置是臭的,難道嘴裡面不臭?鼻孔裡面不臭?眼屎、耳屎不臭嗎?

 

這就是人的分別心,所生起的意念有那麼亂。毛巾先拿來洗澡,之後拿來洗臉,拿肥皂把它洗乾淨,究竟對不對呢?所以佛法無定法,沒有什麼對不對!如果去計較它要這樣才對,我告訴你,那不是佛法。不洗也沒有錯,洗了也沒有什麼不對;只是告訴你,人的意念分別就是如此。(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