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紅塵甘露期數:409期2025年5月
因為色聲香味觸只是色塵,「法」才有緣境可說,在名字相就有所謂的入流,或者是不入流。
《金剛經研討》 依法出生分第八
/白雲老禪師
一相無相分第九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
「不也。」
「不也」這個「不」字要唸「勿」,不要再唸「不」了。
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這一分談三向一果,就是聲聞乘的三向一果,為什麼不說聲聞四果?因為不管是聲聞乘、菩薩乘,最後目的都希望能夠成佛,只是依於修養、依於根機的不同有聲聞、有菩薩。而且還要瞭解,不要把學佛的人分類;這些根機比較淺,都是聲聞乘;這些根機比較深,就是菩薩乘,不要這麼分類!即使最後成佛,總還是需要經歷聲聞法、菩薩法,所以不要在某一個階段成就的結果來認定佛法,這只是一個過程。
「佛」──釋迦牟尼佛,經歷聲聞的過程,菩薩的過程,只是在這裡先要理解一下,剛剛說聲聞三向一果,不講聲聞四果,並不是否定聲聞有四種成就的結果,因為聲聞最高,也就是最後是以「阿羅漢果」為理想的目標,其他三個還是趣向於阿羅漢,所以我說是三向一果。要談他的修養,完成某一個階段的過程結果,聲聞的確有四種結果,可是阿羅漢果還是為最後一個,聲聞是用這種方式去看。
說三向是趣向於羅漢,因為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不一定要按照順序才能到阿羅漢。「須陀洹」可能在即身修養上,就可以直接到阿羅漢;或「斯陀含」也不需要經過「阿那含」。也就是不一定按照這種層次去提昇,不是的!有時候,常會把一些階位,也就是說修行者在任何一個階段,完成的一個果位分別看,很容易造成自我陶醉,我已經到什麼果了!甚至還有人當面問我:「老師父!你到什麼果了?」我說:「我最不喜歡吃蘋果!」因為這種結果──跟各位講,真正學佛者不管聲聞、菩薩或者是佛,真正的結果,必須要般涅槃了才能肯定,否則可能一念之間、一剎那之間,就把自己境界提高了,而它是不可以把握的一個境界。
現在看「須陀洹」,這是梵文的音譯,翻成中文叫「入流」,也可以翻成為「預流」。入流就是一般白話講的,這個還沒有入流,就是還不夠資格,已經入流了就是夠資格了,是這種意思。夠什麼資格?是以聲聞乘來講,到某一個階段,完成什麼樣的地位。所以,須陀洹可不可以作這樣的想法?作是念──意念,就是想法;我得到了須陀洹果嗎?須菩提說,不是這樣!他不是說:「不是哦?」「不是這樣!」也就是不是一個肯定的名詞,「不是」就是肯定你否定他──「你不是須陀洹!」不是這樣,為什麼呢?因為須陀洹於名相而言,是入流,也就是於名相而言是須陀洹。
「而無所入」──從什麼樣的情況之下,進入到這種修養呢?下面說「而無所入」,不入什麼?不入色聲香味觸法!色聲香味觸法,就是根據六根來的──眼耳鼻舌身意。如果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不是眼睛不看見色、耳朵不聽見聲,不進入那個世界呢?我講的這個世界是色塵世界,不是這麼解釋!因為於入流而言,人人眼睛能看、耳朵能聽,可是看到什麼樣的程度?有人說我看人很準,準到什麼程度?要算什麼樣的程度,才叫做準?我聽得很真,要聽到什麼樣的程度,才是很真?這裡談入流不是肯定的一種境界,為什麼?因為關係到色聲香味觸法,這是一個外面的色塵緣境而已;這個入流不是說,我已經進入到色聲香味觸法的境界裡面了,不是這個意思!而是於色聲香味觸法的本身,看到什麼樣的情況,到達什麼樣的境界了,講入流,不入是這種差別。
有的人看小孩子將來有沒有出息,這些話都是不可信,為什麼?成與敗是小孩子本身,做父親、母親、老師的只是一些助緣;有的做父親、母親的為了孩子,幾乎把自己休閒的時間去教育、幫助他,可是有的孩子,的確一講他就聽、他就能理解,可是有的孩子就是不幹!
最近看到一個這麼的故事;有位父親對電腦非常有研究,可是他的孩子喜歡電腦裡面的遊戲!幾乎每天的時間都在網咖裡,父親是搞電腦的,就一直思考,孩子不是不喜歡電腦,可是只喜歡電腦遊戲!站在父親的立場,這不是正業只是一種娛樂、一種消遣,浪費時間,要怎麼幫助他?結果父親除了上班,只要是空餘的時間,就陪著孩子,利用孩子打電腦遊戲的時候,加入他的想法,為什麼?顯現一個什麼遊戲,線上打得很樂,樂完了暫停休息,父親就問他:「剛剛看到這個,有什麼想法?有沒有想過,對你有沒有幫助,有增加一些什麼知識沒有?增加一些什麼經驗沒有?」就是在一種滿足小孩子興趣之餘還加以教育他,所以到最後變成一個什麼習慣?這個小孩只要打電腦遊戲的時候,就會叫他爸爸一起來,父子倆一起來,無形間就讓他得到了好處。
這上面說什麼?如果說到網咖打電腦是不入流,在學校裡進電腦教室就是入流?如果用這種方式分別,是很不可信的。台灣有一個男孩,是世界級的電腦遊戲冠軍,對其他的電腦還是不會,你說他究竟是什麼?有一些就會想到更多──他只是在這個上面有所成就,將來這個能不能養家活口,讓自己這一生能夠好好交代;這就可以發現什麼叫做入流,什麼叫做不入流。
談色聲香味觸法,都是依於本身的六根,跟外面的色塵相接觸而產生的一種緣境;也就是五根跟五塵接觸的是色塵,接觸色塵以後顯現的法;也就是意跟前面的五根接觸,「色聲香味觸」而後顯現有它的事、有它的理叫做法。這是意根的加入,加入之後會產生一種緣境──就是什麼樣的色塵現象,完成一種什麼內容叫做緣境;「入流」不是在意那個色塵,而是在緣境上面的體會,以及所得到的利益來看,並不是所謂入流而無所入──不要入色聲香味觸法,不是這麼看文字!因為色聲香味觸只是色塵,「法」才有緣境可說,在名字相就有所謂的入流,或者是不入流。這一段文字,要用這種方式去看它;尤其經文在翻譯上,為了要迎合中國文字方面的習慣性,以及文字學上面的規範,就會造成照文字解經,解佛陀的道理方法。
像須陀洹可以翻「入流」,也可以翻為「預流」,這個預流是什麼?就好像正取的學生有多少,還有備取的,備取的就是「預」,如講預備軍官,有軍官的樣子,可是他不是正式的軍官,「入流」也是用這種方式看。在中國的文字上看經文,千萬不要在那裡說入、不入,為什麼?明明講「而無所入」,這個無所入,不是說沒有所入,因為對色塵與緣境的關係,是不是進入了它的境界,要這樣去看。(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