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喜不報憂

喜樂生信心 憂煩亂人心
報喜不報憂 拿捏有分寸

人生於世,「用情」之時:凡俗者,總不離業力作用,故而不相同處,真真假假,難以臆測;但傳統上,隨其旨趣,各別拿捏不同。學佛者,雖從出世法,求個己離苦得樂,乃至普及眾生;但所具業力作用相同,其「情」以「道」為依歸,怎也不任性隨緣。

世情也好,道情也罷,唯「用情」之時,必須做到不傷害他人,自己亦不致於受到傷害,能力所及,最好彼此都能得到利樂;就像大眾運輸工具,非少數人所能擁有的利益,復如全民健保,福被含識群生眾類。

雖然如是,拈題報喜不報憂,似有文不對題之嫌;非也,說意涵,論因緣法則,涉及因果關係,於「情」在「識」之作用;也就是心念之所及,於行為時:

報喜,利樂群生,令使皆有信心,有希望。

不報憂,於事實,現時不及,重點在如何轉憂為喜;是責任,也是義務,切忌公諸於言說,將一份憂,令使群生分担。

是喜?彼此、乃至群生皆喜。
是憂?執事者,用心化憂為喜。
大德!您以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