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編輯部出處:特別講座期數:232期 2008年12月刊
人有生前死後名。
主講/鍾玲教授
人有生前死後名。有的人活的時候赫赫有名,死了以後卻被人遺忘,例如說很多大企業家或者是某一任總統,死了以後誰都記不起他的名字。有些人是身後揚名,莎士比亞是死後才享有大名,杜甫也是死了以後詩名才越來越顯著,文壇地位越來越穩固。寒山也是生前默默無名,死後他的名字卻遠播世界各地。
我現在問你們:這裡有沒有人不知道寒山是誰?請舉手!人還不少,如果不知道的話,一點也不奇怪。寒山是一位唐朝的詩人,但是我們台灣各大學中文系詩詞課的書單上面,絕不會列寒山為一位主要的詩人,正因為寒山沒有在中文系唐詩課的書單上面,所以今天才要講穿越時空,因為我們是講他的身後名,那要怎樣跟他會呢?我想,這個“會”字,是指去理解他,了解他的意思,尤其是有什麼歷史、文化因素令他雖生前默默無聞,死後卻廣為流傳。到今天,我們還不知道寒山的真正姓名,他不姓寒,寒山這個名字哪裡來的呢?是來自他住的地方,這個地方今天還叫做“寒石山”。2008年5月,我去過那個地方,在浙江省的天台山脈裡,它是一座幾公里長的,很多大石頭山崖連接在一起所組成的。寒山詩裡出現一條叫做前溪的溪水,溪現在還在,我還在那拍了照,今天也叫做巖前溪,就是巖石山前頭的溪流。
寒石山中有一個巨大的山巖,叫做寒巖,他就住在寒巖的大山洞裡頭.,所以他叫自己做寒山,因為他住在寒山的寒巖裡面,他今天在全世界流傳的名字,就是寒山的英文名字,Cold Mountain,沒有人知道他哪一年生,哪一年死。五四運動時期,胡適把他當作古代少有的白話詩人來研究。由五四運動開始,有些學者把他的年份訂在第七世紀,有些第八世紀,有些第九世紀。有二十多個學者把他訂在300多年裡頭不同的年份。他有沒有留下可考的生平事蹟呢?只有兩三首別人的詩中說到過寒山。那麼真正存在過的是什麼?是他流傳下來的314首詩。後代人或是世界各地,用英文、日文或漢文來評論他的作品的人,認同他不同的身份。有些人視他為成仙的道士,有些人把他當成出家人或是禪師,日本人、韓國人把他視為禪師,但他的詩顯示他從沒有做過禪師。他瘋瘋癲癲的傳說令他的故事愈傳愈廣,國外的讀者認為他的詩饒有禪意,所以說寒山是一個享有身後名的人。
他身後的際遇很奇特。第一、有人說他是文殊菩薩轉世。第二、有人說他是道家的仙人。第三、有人說他跟他的同伴拾得,兩個人合起來是婚姻之神,兩個大男人竟成為婚姻之神。第四、在日本、韓國、美國,寒山拾得變成禪師。第五、我們的白雲老禪師寫了三篇論文討論他,老禪師還和他的詩。與他人的詩唱和,不只要押一樣的韻,在內容上也作呼應,叫「和詩」。先講寒山成為文殊菩薩化身的原因,這是因為閭丘胤所寫的寒山子詩序而形成傳說,閭丘胤的序把寒山神化了。閭丘胤是一位太守,是天台地區的地方官,他上任之前頭痛得不得了,有位國清寺的豐干禪師,用淨水把他的頭痛醫好了,閭丘胤就稱讚說這真是位高僧!豐干禪師說:「我不算什麼!國清寺有兩個人才了不起,有一個是在廚房裡頭打雜的人,叫做拾得,還有一位叫寒山,他們是文殊、普賢菩薩轉世。」為什麼叫做拾得?拾得是撿來的意思,被豐干撿到的、養大的棄嬰。國清寺是著名的古寺,今日坐汽車由國清寺到寒巖約要四十五分鐘。閭丘胤就說:「既然是菩薩轉世,我一定要去拜見。」到任後他就帶著侍從跑去國清寺的廚房裡頭去找,他見到兩個人穿著破破爛爛的衣服,頭髮亂七八糟的,「灶前見二人向火大笑」就是寒山、拾得對著灶裏的火而笑,真是神神經經,人應該對人笑,為什麼對火哈哈大笑?這個太守就對這兩個人說:「菩薩啊!受我一拜!」兩個人連聲罵他,然後就互相拉著手,呵呵大笑,叫說:「豐干饒舌,豐干饒舌。」意思是豐干多嘴,把我們的真正身份講出去了,然後就跑到寺外去。閭丘胤太守就派部下拿了衣服、葯物,送到寒巖去,他們遠遠見到寒山。寒山反而罵他們:「賊!」然後就退到洞裡頭去,洞就合起來了,像阿里巴巴四十大盜的故事,法術會把山洞的門關起來。寒山有詩留下來,寫在樹上、岩石上,閭丘胤令僧道翹去收集他的詩,找到三百多首,於是就為寒山詩印書,還寫了這篇序。
這個故事令很多人著迷,但是現在做寒山研究的學者,考據出來,在第七世紀的確有閭丘胤這個太守,可是這個序卻不是他寫的,因為這個序中提到的一些事物,是閭丘胤死以後才有的,像是序中提到閭丘胤官位所賜的「緋魚袋」,第七世紀並沒有這種賜品,也就是說這是後人偽造的序。而這個非常傳奇的傳說,成為寒山在國外流傳的主要原因,這是第一種傳說。
第二個傳說是道家的,宋朝杜光庭著的《仙傳拾遺》,把寒山說成是神仙,他去點化一個修道的道士,叫李褐,李褐很有天份,寒山變身成一個窮人家,去向李褐乞食,李褐不理他,還罵他。後來寒山變身成一個富人,騎著馬,有很多侍從,李褐就迎出來拜見,非常禮遇,寒山說:「不可敎也!」他決定不收李褐為徒。這是寒山變成道家仙人的故事。正是因為寒山的身世是謎,所以後人可以加以附會,再加上他的詩很有味道的,所以道教、佛教都發展他的傳說。
寒山、拾得又怎麼會變成婚姻之神呢?這就更離奇了,因為婚姻之神應該是一男一女,寒山、拾得兩個大男人,瘋瘋癲癲的,披頭散髮,衣服破破爛爛,怎麼會變成婚姻之神呢?我想這跟寒山、拾得成為中國跟日本歷代畫家,筆下的主題有關。智旭住持和尚幫我們把寒山、拾得的畫像印在講義上,右邊拿掃把的應該是拾得,因為他在廚房工作所以才拿掃把,他們兩個笑得牙齒都露出來。歷代畫家畫寒山、拾得,都是齜牙列嘴的,笑得很開心,正因為笑得很開心,有喜氣,所以明朝有人就認為他們可以做喜神,而且是一對,囍不就是兩個喜字嗎?於是寒山、拾得就化成民間傳說中的婚姻之神,叫作「和合二仙」。此處用了道家的辭語──「仙」,和合就是兩相和好的意思。民間的書畫中,一個人拿著飯盒,一個人拿著盒子.,拿著盒子的是拾得,他在廚房有些剩飯剩菜,拿給寒山吃,寒山就拿一個飯盒來拿剩飯剩菜,為什麼有飯盒跟盒子呢?「合」、「和」與「盒」諧音,中文喜歡用吉利字的諧音。到清朝的時候,結婚時會貼和合二仙像在新房裡頭。我自己還收藏一塊和合二仙的白玉雕像,在清朝他們已經變成民間很普遍的婚姻之神,當然不是我們看到的怪模樣,而是變成兩個青少年,很漂亮的,笑嘻嘻的,差不多十五六歲,甚至更年輕的少年,已經不再是兩個五、六十歲的老頭。
歷代信仰的演化是很有趣的,如果你們去過蘇州的話,也許去過寒山寺,寒山寺是因為「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張繼的那首詩《楓橋夜泊》才出名的。但蘇州的寒山寺實是寒山死後才蓋的,就是唐朝以後才蓋的,可是寒山寺卻以寒山為其重點。寒山、拾得的雕像就供在大殿裡面,寒山的詩也刻在牆上,但是寒山從沒去過那裡,那是附會的。
在日本、韓國、美國,寒山是以禪師的形象出現,而且地位很高。最早的、在中國印的寒山詩的版本,不是唐朝而是宋朝的版本,就藏在日本東京的皇宮圖書館,而不是在中國。歷代日本人對他都很尊崇,認為他是禪師、禪詩人,但寒山肯定不曾是禪師,可能根本沒出家過。在美國就更奇怪了,為什麼他在美國會流行呢?寒山能夠在美國出名是因為「天時、地利、人和」各種因素具備。天時地利的原因是因為剛好美國的情況適合他傳入,他是大約在1955年左右傳入美國。
1945年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1955年有10年的時間,是美國國勢越來越強的階段,美國空前的富裕,因為美國本土並沒有受到戰亂的摧毀,中國、台灣都在戰亂中受了極大的破壞。美國地大物博,資源豐富,人口又少,所以新的中產階級在1955年左右就形成了,當時美國中產階級大多可享有這個成果,像是開大轎車,住獨棟的洋房,爬到經理的位置,再過十年就可能做大公司的總經理;年輕的一代指的是當時十六歲到二十歲左右的年青人,他們已經預見自己未來的這種中産生活模式,但他們想要的不是物質,而是精神方面的東西,上一代的信基督教,年青人卻想:「我要去找新的東西」。對他們而言,東方的東西最好,因為夠奇特、遙遠,夠異國情調。他們反叛中產階級富裕的生活,因為那只是物質上的富裕。精神方面,歷經兩次世界大戰,西方已經有很多人不再相信基督教了,二十世紀以前十多個世紀,基督教控制歐美人整個人的生活,從生到死,但基督教到二十世紀影響仍大。美國的反叛青年屬於反文化運動,英文叫做Counter-Culture Movements 逆向的文化運動,逆向的文化運動主要是三代的青年運動,跨越1950年代到1970年代三十年,第一代是Beat Generation垮掉的一代, 第二代是Flower Children花孩,第三代是Hippies 嬉皮。他們都覺得如果你大學畢業後,成為中產階級,你就會被中產階級的物質文明價值觀套牢,他們不要物質文明,也不要信仰權威式的基督教。年輕人說我要追求的是精神的自由,他們做了許多負面的事情,包括吸食大麻,吸食迷幻藥LSD,那還有性濫交,他們用這些來反叛上一代的價值觀,反叛傳統基督教的思想。同時他們在心理上追求一種不為中產價值觀所動的定力,有這種定力的人就會成為他們的英雄、偶像。在他們的心目中,寒山就有這種定力,翻譯寒山的美國詩人蓋瑞˙史耐德(Gary Snyder),也有這種定力。
史耐德會翻譯寒山成為英文應該是緣吧!也許他前輩子是中國的出家人。他十多歲就開始喜歡中國的禪宗,念大學的時候就學打坐,讀英譯的《金剛經》、《壇經》,他有一個朋友,日本二世的美國人Albert Saijo,曾跟日本禪師學過禪,史耐德就跟著這個朋友學禪,學打坐。由1953年開始,史耐德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跟一個很出名的中國教授學中國古典詩,上他研究所的課,他學的是唐詩,而陳世驤是一位大學問家。1955年秋他跟陳世驤說他想翻譯一個中國禪宗詩人,翻譯是研究所功課的一部份,陳世驤就看看這個徒弟說:那你翻譯寒山詩好了。一般中文系的教授是不怎麼看重寒山詩的,他們會比較重視貫休、懷素這些唐朝出家的詩人,他們的詩就比較文雅,寒山的詩比較口語,比較粗俗。
史耐德英譯的二十四首寒山詩,1958發表在Evergreen常青雜誌上,但這雜誌讀者不多,都是知識份子,現在講寒山詩流傳西方之因緣的「人和」的部分。「天時地利」就是我剛說的大時代的局勢,年輕人的需求。史耐德當時在垮掉一代的文友之中,只小有名氣,因為他有那股勁去認真學中文,學禪,也因為他有定力,別人去瘋狂玩樂以後就變得很頹喪,史耐德玩完了,還可以打坐呢!他跟著他們喝酒,或是交女朋友,樣樣都做,可是打坐時候就六親不認。1955年他認識一個朋友,是個很有天份的小說家,後來很有名,叫做Jack Kerouac傑克.克洛厄, 這個Jack就跑去找他,他住在加大附近柏克萊山上的小房子裡,史耐德就跟Jack說:「你知道我在做什麼嗎?我正在翻譯寒山」,然後就跟Jack說:「我讀給你聽!」Jack聽了這首詩的英譯:「登陟寒山道,寒山路不窮。谿長石磊磊,澗闊草濛濛。苔滑非關雨,松鳴不假風。誰能超世累,共坐白雲中。」Jack聽了就大叫說:「wow!」意思就是真棒,「炫酷」的意思。然後史耐德就跟傑克說寒山精神。傑克就寫了一個自傳式的小說,叫做The Dharma Bums《得道流浪漢》,裡頭講寒山的詩,又講史耐德怎樣翻寒山詩,他又加了自己的意思,寫史耐德不僅長得很像我們中國詩人寒山,而且個性也像,行為也像。史耐德很有定力,喜歡爬山,住在高山上,他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常在高山的山頂打坐,跟寒山的行徑很像,《得道流浪漢》就是寫傑克如何認識史耐德與寒山,並學習他們的行為和精神,這是傑克出的第二本書,在1958年出版以後就風行於世。那個時候正是第一代的Counter-Culture Movements的年輕人風起雲湧之際,也就是The Beat Generation垮掉一代,“Beat” 就是被打擊,很疲憊,想要求解脫的意思,這些疲憊求解脫的一代年輕人卻很喜歡史耐德和寒山,二人遂變成為偶像,結果寒山就在美國風行起來,這只是一個開端,一直到2008年的今天,半個世紀五十年了,寒山對美國人還是很有魅力,例如說美國年輕人在大學選東亞文學或中國文學的課,在他們用的中國文學集的英文翻譯本中,寒山跟杜甫、李白並列為重要詩人,有時寒山甚至是比李杜還要出名,如果你在美國大學裡面隨便問一個上過中國文學課程的學生,知不知道誰是寒山?他會說:「Oh, Yes, Cold Mountain。」這跟華人地區的情況不太一樣,台灣、大陸、香港的中文系學生不一定讀過寒山詩。
白雲老禪師在1985年出了一本書叫做《寒山真面目》,白雲老禪師是研究寒山詩的一位重要學者,他的《寒山真面目》也是一本重要著作,其中有三篇論文(寒山詩的意境、寒山詩中覓寒山、寒山非禪),再加上老禪師還寫了200多首的唱和詩,就是寒山原來那首詩押什麼韻,我們老禪師也押同個韻,內容也有些呼應。寒山一共有314首詩,我們老禪師唱和了267首,他的中文造詣非常高,是湖南大學中文系的畢業生,寫古詩一下筆就可以成詩,老禪師對於寒山,有些稱讚,也有些批評。他說寒山詩的意境可以說沒有一點人間煙火味,這是稱讚的部分;他批評寒山詩裡頭,沒有表現出“了生脫死”的禪悟,沒有達到那個境界,也沒有突破,這是他的批評。研究寒山的生平真的只能靠他的作品本身來研究。白雲老禪師是最先兩個用這樣的角度來研究寒山詩的人之一,這是在1970年代的事,另外一位是陳慧劍,這個人已經過世了。由1980年到現在二十多年,台灣有一個學者葉珠紅,大陸有兩個學者錢學烈、何善蒙,都用這個方法來深入研究寒山.。
錢學烈是深圳大學中文系的教授,何善蒙是浙江大學中文系的副教授,葉珠紅是我們台灣研究寒山的學者。老禪師與這三位學者的結論大約如下:寒山大概是中唐人,第八世紀到第九世紀的人,家在長安一帶,他的父祖輩做過官,所以他從小就讀書,寫詩也有訓練,學問也是不錯的,所以才能寫出不錯的詩,他結過婚,有孩子,他也考過幾次科舉,考過進士,考過幾次的意思,就是說前面幾次肯定是不中的。有學者考據,他最後一次考中,卻是因為一個特別的緣故,可能是跛足、儀容上有問題,所以沒拜官,他有這種遭遇,心裡會有怨的,他做過其他官員的幕僚,所以算是當過小官。在安祿山之亂(755年)以後,他就一直往東走避亂,大概在三十歲左右避亂到了天台山,他在天台山山上住了七十年,高壽活到一百歲。他是儒釋道三家都學的。有兩首詩有提到「出家」這個字眼,所以有可能他年紀很大才出家,可是也沒有講在哪個寺院出,他也可能沒有真出家。我們老和尚說他是儒釋道三者都愛好,只是偏重於佛教。
我們現在來看看寒山詩的內容:基本上寒山詩可以分成三類:第一類是用口語文字寫內容淺白的偈。第二類是隱含佛、道思想的山水隱逸詩。第三類是感懷詩。第一類都是很淺白、講佛家道理的偈,在三百多首裡面佔百分之七十,第二類是山水隱逸詩,大概是佔百分之二十,並不多。第三種就是傳統讀書人寫的感懷詩,就是對生命的短暫、思念家人、想做官,自己不得志那類的感懷詩,佔不到百分之十。偈是什麼.?就是佛經裡頭,有些經文出現四個句子,通常是警句,可能是毎一行三個字、四個字、五個字或一行八個字都有可能。大家都熟悉的,就是在上一堂課,住持和尚念《金剛經》裡頭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個就是偈。在經文裡頭會出現作為警句或是總結,後來,文學家也寫偈了,偈的本身是不論平仄的,不一定押韻的,到了文學家的手上,就把它變成押韻,到後來就變得跟五言、七言詩差不多,偈跟詩就合一了。下面這首寒山的偈很淺白,不需要解釋:
「老翁娶少婦,髮白婦不耐,老婆嫁少夫,面黃夫不愛。老翁娶老婆,一一無棄背,少婦嫁少夫,兩兩相憐態。」
這是唐朝的白話文,今天讀起來還是白話詩,我覺得中國人的傳統文化真有貫穿的凝聚力,這是一千兩百年前唐朝的一個作者的詩,我們今天一聽就明白。「兩兩相憐態」就是說,兩人互相愛惜的樣子。這首詩的內容是夫婦年齡要相稱,否則有不良後果,道理很淺顯。(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