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時空會寒山 (下)

                                                                                               主講/鍾玲教授

下面這首也是口語式的,但在講一些佛理:

「嗔是心中火,能燒功德林,欲行菩薩道,忍辱護真心。」

寒山把學佛的觀念融在裡面,這首詩是講三毒「貪瞋痴」的「嗔」。嗔是火海,會把功德林燒掉,功德林就是上堂課住持和尚所講的功德叢林,禪修就有功德,林就是眾多,像樹林一樣眾多的意思,你有眾多的功德,因為生氣,就把它們給全燒掉了。以人跟人之間的關係來說,如果有一個上司對辦公室的人很好,什麼事都正派處理,而且也會偶爾關懷大家,可是有一次他生氣了,因為屬下做了一件不該做的事情,上司起了嗔心,在辦公室當著十幾個人面前大罵那個屬下,這個屬下的反應通常是會很生氣,想自己的錯也沒這麼大,因此他也會生嗔心,以後他表面服從,但心裡面不服,到處去說上司的不好。所以在辦公室中,有些小小的功德,一嗔就沒有了。我們在會生氣時一定要忍住。「欲行菩薩道」,菩薩道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要實行菩薩道,就要「忍辱」,忍辱就不會生氣了,「忍辱」是六波羅蜜之一。寒山在這首詩中,講一些佛理,所以我們的白雲老禪師說他是在勸世方面有他的功德。

下面一首寒山詩,是隱含佛、道思想的山水隱逸詩,這是他最美的詩的結晶:
「一自遁寒山,養命餐山果,平生何所憂,此世隨緣過。
日月如逝川,光陰石中火,任你天地移,我暢巖中坐。」

這首詩講他在山上過著隱居生活,非常自由自在,連時間都不算什麼。我們了解他的前半生,就是前三十年,是滿坎坷的。這首詩講:自從我避世到寒山裡頭,就保養自己的身體,也養我內在的天性,以山果來果腹,平生何所憂呢?到了這個境界,已經沒有什麼可以憂慮了。「此世隨緣過」大家都知道「隨緣」這兩個字,很多人掛在口頭上,我去查佛學大辭典,不簡單!它是「隨順緣業」的意思,典出《景德傳燈錄》。我們講的隨緣通常是說:如果事情不大順遂,得過且過,沒關係!用平常心。《景德傳燈錄》中達摩祖師說:如果是「勝報榮譽」,榮譽加身,你要去了解,這是由於過去的因,完全是因為你過去世做的好事,所以何喜之有?因為這勝緣盡時善報就沒了,你要領悟到這點才是真正的隨順緣業,因此隨緣就有更深一層的意思。如果來的是逆境和打擊的話,你也要了解這是過去的因,也要歡喜承受,這才是真正的隨緣,我很高興學到這些。

寒山詩中說:「日月如逝川,光陰石中火」是說歲月像流水一樣地逝去,石中火是指以前的取火方式,現在取火太容易了,打火機、熱水爐,一下就點燃;以前是要拿一個打火石去敲火鐮,那個火剎那出現,所以講時間的短暫。「任你天地移,我暢巖中坐」,這個巖指的是寒巖,就是寒山住的山洞。這個坐字可以做居住講,也可以做打坐講,他在這地方很暢快地打坐,時間就這樣流逝。我們老禪師認為他生活在寒巖的日子,悠哉悠哉,無拘無束,可以說達到山野散人的境地,就是融入山野中,很閒散、自由自在的一個人,寒山的確到達這個境界,這首詩也反映這個境界,很有情趣。但老禪師也批評寒山是固執的,寒山自認為這樣在山裡頭過活才是最好的,固執於此,於是就寫出這首詩。下面一首詩也寫得很好,我在1978年,三十年前去韓國,深山裡頭有一座叫做白羊寺,此寺是唐朝以前建的,寺中的殿外有八根柱子,上面就寫上寒山這首詩:

「今日巖前坐,坐久煙雲收,一道清谿冷,千尋碧嶂頭。
白雲朝影靜,明月夜光浮,身上無塵垢,心中那更憂。」

這首詩跟佛學有關的是哪一個詞?就是「塵垢」,塵垢通常是指煩惱。「巖前坐」是講他在山洞前靜坐,他的詩中常描寫打坐,我想他不會只打二三十分鐘,可能兩三個小時,因為他開始坐的時候,前面的山上有煙有雲,打坐結束以後一看!煙雲都已經散了,遊走到山的其它地方去了,於是就能看清楚對面絕頂山峰上那一道清谿,谿就是山溪,從山上流下來到清溪,冷冷地流下來。「尋」就是古時候像呎一樣的度量詞,一個尋,等於現在的八尺,千尋當然很高,嶂就是山峰。山峰絕頂上有一道清溪流下來,像煙雲把詩人的臉洗乾淨,清溪也把他洗乾淨了,洗乾淨他的身體,也洗乾淨他的內心。

「白雲朝影靜,明月夜光浮」這兩句非常好,你們有沒有在深山中看過山的上空有雲,山林上面就有它的影子,因為天上只有一片雲,早上出了太陽,薄薄一片雲投影在山林之上,四處無人,那就是「朝影靜」,雲不動,是一種安靜的景緻。「明月夜光浮」是指天上有明月,但並不是天地之間什麼都沒有,有些薄霧,薄霧上面就有月亮的光芒在那邊閃動,「夜光」就是有淡淡光在霧裡閃啊閃,所以整個大宇宙很安靜,而且有細微的光,那種境界指內心感受到的靜,感受到微微的靈光顯現,寒山寫出這樣的好句子,對句佳、景象也佳。所以下面接著說:

「身上無塵垢 心中那更憂。」所以老禪師稱讚寒山達到「思惟修」中的靜慮。

這首詩中他思惟人跟宇宙的關係,人跟山水的關係,整個人定了下來,所以這首詩是滿有境界的。

下面看寒山的一首感懷詩:感懷詩中通常自我意識很強,這是因為「我」感到委屈,所以才「感懷」,寒山曾有詩句「可惜棟樑才,拋之在幽谷」表示自己是個棟樑之才,可惜不得政府重用;拋之在幽谷,這是自怨自哀自憐。下面這首也是感懷詩,感慨人事全非:

「一向寒山坐,淹留三十年,昨來訪親友,太半入黃泉。
漸減如殘燭,長流似逝川,今朝對孤影,不覺淚雙懸。 」

平常我們也會有這種感受,尤其年紀大了以後,更會有這種感覺,你們認識的人慢慢一個個過世了,你覺得孤單,這是他的感覺。「漸減如殘燭」就是蠟燭越燒越短,生命也是這樣子,燒到越來越接近死亡。「長流似逝川」時間就像河水般的流走了,只剩下一個人對自己的影子,為此他哭了。這首感懷詩與學佛、修養完全沒有關係。

下面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寒山詩有沒有表現佛理跟禪意呢?我們剛剛讀的那首「今日巖前坐」是有些禪境的,詩人思維以後,表達了一些高超的境界。我們老禪師對寒山詩批評得很嚴重的,這是老禪師說的:「寒山子的疏狂,是由於他犯有間歇性的神經質或稱之為歇斯底里」,白雲老禪師以此來解釋寒山的瘋瘋癲癲,閭丘胤序裡講寒山在寺院裡一個人在走廊上常哇哇大叫,人家一抓就跑,又哈哈大笑,老禪師認為他精神有些不正常,老禪師接著說:「以致造成他非僧、非道、非儒、非俗的模樣和任性的狂歌,無端的哭笑,以及喜怒不定,痴癲無常。」老禪師說:「可以說寒山的心靈奔放於徹底自由的環境下,而宣洩他毫無忌諱的心意識感慨。」(《寒山真面目》頁19),老禪師用西方的心理學觀念,就是寒山的潛意識裡面的東西跑出來了,潛意識就是下意識,是西方佛洛伊德的理論,然後由於寒山這種心識分裂變態,而且產生了頑強的思想與創造力。我想作家、藝術家多少有點瘋子的成分,尤其是好的作家,像是莎士比亞怎麼能夠寫瘋子寫得這麼好?梵谷到最後為什麼把自己的耳朵割下來?寒山的詩作中,有不少表現疏狂自傲的,如「家有寒山詩,勝汝看經卷」。但很難找到一首表現他的「歇斯底里」的詩,下面這首表現了他的迷茫:

「可笑寒山道,而無車馬蹤,聯谿難記曲,疊嶂不知重。
泣露千般草,吟風一樣松,此時迷徑處,形問影何從。」

查字典「可笑」是「可喜」的意思,指寒山的山徑很幽美的意思,「而無車馬蹤」這是學誰的句子?就是陶淵明的詩,「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寒山子換一個字,變成「而無車馬蹤」,這更安靜了,連「蹤」都沒有,更不用說是「喧」了。「聯谿難記曲」這個「谿」可以當山谷講,山路沿著山谷彎彎曲曲的,因為路的變曲多的不得了,路就很難記了。「疊嶂不知重」就是山峰層層的,不知道有多少重?「泣露千般草」中的那一個字是詩眼?就是透過那個字,你可以了解作家的心態,他為什麼說「泣露」呢?為什麼不說「凝露」、「清露」呢?「泣」是因為人的心裡頭在哭,就用「露水」來表現,露比喻淚水,一根根草上都有露,全都在哭一樣。整個山都是松樹,風一吹,吟出合聲,松濤像是交響樂一樣。.

「此時迷徑處」表示寒山迷路了,沒有人可以問路,所以他的身體就問他自己的影子應該去哪裡?但是寒山當然是不會迷路的,因為他對寒山很熟悉,所以這是講他的心迷路了,內心在哭泣了,這裡可以顯示出老禪師所講:他的心識分裂了。思想找不到出路,我想即所謂:「有大迷而無大悟」,住持和尚所說「大迷大悟、小迷小悟」,寒山這首詩中卻是有大迷而無大悟,他只把自己的迷講出來,卻不知道該怎麼辦?

寒山的佛理詩能不能究竟呢?有些詩看起來很高超,寒山自己覺得俢道俢得很好,別人應該跟他學,但是不是真的那麼好呢?

「登陟寒山道,寒山路不窮,谿長石磊磊,澗闊草濛濛 。
苔滑非關雨,松鳴不假風,誰能超世累,共坐白雲中。」

那麼這首詩意境也很好。第一句也有象徵的意義,寒山徑是山路,也就是心路歷程,求道的路途。「石磊磊」,指乾枯山澗河床的石頭堆,就是大圓石很多的樣子。我們在橫貫公路裡頭也會看到這種景象,在溪谷裡頭有很多圓形大石頭。「澗闊草濛濛」描寫草很多,有點迷迷濛濛的感覺,以上的對句對得好。「 苔滑非關雨」就奇怪了,沒有下雨怎麼會有蒼苔?這就有點神秘了,用科學解釋可以說山上的濕氣很重,即使是不下雨它也會有青苔。可是這不大可能啊!山上一定會下雨,所以已經有點進入玄祕的境界了。.

「松鳴不假風」是講沒有風,松也會鳴唱,這也很神秘,可能描寫的是一種內心的境界。「誰能超世累,共坐白雲中」就是說世人啊!你看我已經得到解脫了,你們哪一個可以超脫世俗的拖累、家庭的拖累、金錢的拖累,跟我一起坐在白雲之中呢?這表示寒山自己有很高超的境界。如果問這首詩中寒山有沒有究竟?應該是他並沒有究竟,因為他有大悟可是沒有大疑!他沒有講過程,只講自己已經到達很高的一種境界。

我們現在看最後一首要討論的寒山詩:
「高高峰頂上,四顧極無邊,獨坐無人知,孤月照寒泉。
泉中且無月,月自在青天,吟此一曲歌,歌終不是禪。」

老禪師怎樣看這首詩呢?他認為這首詩只是「吟曲」,沒有「禪」在其中,老禪師說最後連寒山自己也承認歌不是禪,可見他自己也覺得這首詩沒有禪(《寒山真面目》83- 84頁)。我倒是持不同的看法,我認為這首詩有禪,因為有疑也有悟,並且有突破。

「孤月照寒泉」這個「孤」跟「寒」顯現出寒山的孤傲,他遠離人世,跟剛剛討論過的「誰能超世累」一句一樣,表現了傲氣,因為他是覺得自己超人一等。「孤月照寒泉」,固然孤寂自傲,但是接下來我覺得他有疑有悟!他說「泉中且無月」,因為他有過疑問,泉水形成一個小潭,有個月亮映在水上,他已經有疑了,到底泉中有月還是無月?他疑了以後有了悟,就是「泉中且無月」,這雖然不一定是很大的悟。「吟此一曲歌」。他唱了一首歌,就是這首詩,如果得意自傲的話,他會說自己這首詩的禪意很濃,可是他卻說「歌終不是禪」,他有這層領悟說自己寫的這首詩沒有禪意,已經是有疑亦有悟亦有突破的境界,所以我覺得這首詩有小疑有小悟。

現在我們來看一首白雲老禪師和寒山的詩:
「搯水缽藏月,繁露浴身潔,野莓和粥煮,法味不可說。」

這是老禪師和唱的詩,通常押韻押在五言的第十個字與第二十個字,就是「潔」、「說」兩字,老禪師連第五個字也用同一個「月」字:

寒山原詩為:「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潔,無物堪比倫,教我如何說?」寒山這首詩是可以咀嚼的,第一是說他自己的心像是秋月一樣,秋天的月亮最潔白了,而且尤其是中秋的月亮圓得像鏡,“碧潭”當然指潭水是綠的,「清皎潔」是指什麼?皎潔是白的,所以大多不是指潭水,應該是指月亮的倒影,所以天上有月,潭裡也有月亮,有兩個月亮的影像。「無物堪比倫」指沒有東西可以比,比兩個月還是比一個月呢?到底哪個是心?“叫我如何說”,他有所領悟,也想寫出來,但道理說不出,“叫我如何說”如果說出來了就不是禪了,禪是傳心,不落文字,所以這首詩很多人喜歡,說它很有禪味。

現在看老禪師唱和的詩,這首詩我一看,就搔頭不知該如何解釋,「搯水」不知道該如何解釋?之前去找若知法師問,她比較熟悉老和尚的作品,她給了我一些重要的資料,第一、這首詩跟老和尚行腳有關係,“行腳”是什麼?就是出家人離開自己的本山,四處走,餐風飲露的去參訪名山的高僧大德,跟他們學習或進行機鋒的對話。行腳時身上一定要有兩樣東西,一是缽,一是方便鏟。缽是吃飯喝水用的。「搯水缽藏月」行腳時要吃東西、喝水,就用缽,來到有水的地方,就用缽搯水喝。「繁露浴身潔」,我想是說師父晚上行腳,一直走到天亮,身上沾滿了露水,行腳是一種苦修,可以把內在和外在都弄乾淨。「野莓和粥煮」野莓哪有和粥煮的?不知野莓和粥煮是什麼滋味?若知法師告訴我說也不一定是野莓,也有可能是桑椹等一些甜果,也許是像梨、棗樹、小蘋果等其他的水果,那些果物是大地對出家人的供養,一個出家人吃了會感受到大地跟他的交流。「法味不可說」,所以這些不尋常的粥,有其不尋常的法味。「法味」是五味之外,呼應著“雲水悠悠”裡的一段對話,這也是若知法師幫我找的,是老禪師與他的師父虛因老和尚的對話,書裡老禪師有一句話:「五味俱全,尚缺一味。」而一般人有六味的說法,老禪師沒說六味,只說五味,尚差一味,就是法味。而「搯水缽藏月」中的「藏月」怎樣解釋?剛剛若知法師演講說到「千江有水千江月」,天上有一個月亮,地上就有一個月亮,天上有億萬月亮,地上也有億萬月亮,所以缽裡藏有一個月亮。還有一個典故出自《楞伽經》:「如愚見指月,護指不觀月」,以手指月,手指代表法,月代表心,心是佛性,有一個出家人讀了“指月錄”想了二十年沒有悟,突然一次一搯水,見缽中月便大悟了,這是大疑大悟。但這是假設的狀況,不知與「搯水缽藏月」有沒有關係,既然是藏就一直在那裡,要看我們什麼時候悟。我想老禪師當年行腳的時候,真是非常用功,以缽搯水,望到水中月,也有悟;半夜到天明行腳,身上露溼,也有悟;自己煮個水果粥吃,也有悟。這種精進,我們望塵莫及。

(有一位學員舉手發表意見:她說缽有另外的說法,它是如來應量器,“搯水”,水是溼性,溼性是四大種性之一。缽既然是如來應量器,所以應該有它的意涵,藏有禪機。通常禪者在境界上與另一禪者相映,也就是瑜伽士相應時,境界裡藏著慧機,所以藏有它的意涵,月亮在禪者也有他的意涵。這首詩呈現的是一個慧的整體,而且既然缽是如來的應量器,應該也有它意涵,看老和尚的這首詩,整體的詩應該有很深的內涵,每一句都不可以那麼平白的看過去。)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