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佛學佛法(下)

所以談佛教並不是一般人想的那麼容易,什麼拿三根香拜一拜,好像就是一個佛教徒。或者皈依三寶就是佛教徒,其中有一個問題:你拿三根香拜,究竟是在拜什麼?你的目的是什麼?你想幹什麼?因為你皈依三寶,總是有所求,如果不考慮種種問題,那連佛教徒都不是!我們看,常常有一些人說:「我皈依三寶了,我有皈依證。」或者說:「我受過菩薩戒,有菩薩戒的證書。」那請問念佛、修西方彌陀淨土的,是不是就發給一個西方極樂世界的證書呢?那叫做世間法,佛法可不是這麼說的;但是我們是人,所以也不要捨棄這些,因為世間法,人的世界本來就是如此!不可以去否定它!但是也不能去執著它!此中就涉及到佛學、佛法了。

尤其初學佛的人最容易犯的一個毛病,睜開眼睛看到的,豎起耳朵聽到的,幾乎都是別人的缺點,這些人幾乎是標準的佛教徒,他能夠看到、聽到別人的缺失與錯誤,可說他連佛學也不懂,因為佛學還要告訴你,看到別人的缺失,須返照自己有沒有犯同樣的缺失?如果看到別人的缺失,發現自己也有這種缺失,就要想辦法去調伏、去修行,以化解這些缺失,那就涉及到佛法了!所以“佛教、佛學與佛法”這三個名詞必須真正的搞清楚。只要隨便提出經典裡面的名詞,或是法相的認識、或遇著一個什麼問題,都可以從中發現“佛教的、佛學的、佛法的”存在了。

以前我也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口渴了,最好的辦法是什麼?」就是喝水,這誰都知道!我也說過:「凡是能止渴的都是對的!」但是這沒有涉及到佛法,最多只是佛學的理論而已!如果涉及到佛法的話呢,口渴最好的辦法就是要去化解你的渴」。我們知道口渴會不自在、會煩惱,要怎麼樣讓自己能夠化解煩惱,不但不煩惱,還能止渴?有一個簡單的方法,泡一杯熱茶給他喝,這裡面就有佛學、也有佛法,你們把這個問題思考一下!想想,這個人正在那裡渴得不得了,因而起煩惱,在電視劇中也常看到這樣的畫面:一個人在外面忙得不得了,回到家裡,一打開熱水瓶裡面沒有水,打開冰箱也沒有飲料,就會氣得摔東西。其實這個時候,最好的方法是泡一杯熱茶給他喝,就可以發現有沒有修養?為什麼?如果那個人怪說:「我口渴的不得了,你還給我熱茶喝?」那根本煩惱就不能化解,等於煩惱加煩惱,如果他真正懂得佛學,也懂得佛法的話,拿了這杯熱茶,真的能止渴,為什麼?因為要是一杯溫的或者冰的水,就咕嚕咕嚕,一口喝下去,可能愈喝愈渴,原先的那個渴的煩惱,還是沒有辦法消失!因為口渴是一個問題,也是一個緣境,已形成了煩惱,須先使煩惱能夠平靜下來,才不會口渴得那麼厲害,你們去思考一下,如果拿了這杯很燙的熱茶,會不會一口就喝下去?不會的!一定是一邊吹,慢慢的一點點的喝,邊吹邊喝....是不是那個煩惱的心念就會不存在了?緣於完全把心念放在想把這杯熱茶吹冷,便會心平氣和,慢慢的來,那才真正能止渴!能做到這樣,才可以談得上是懂得佛法,不像一般人、渴的不得了,拿杯熱茶給他,可能氣得連杯子都會摔掉!

所以,什麼叫做修養?修養是要有行為,去慢慢完成的哩!是要經過修行,完成某一種知識經驗,才叫做修養,可是我們平常總是不知不覺,口渴了、很方便嘛!有礦泉水....甚至什麼都沒有,也可以打開水龍頭喝自來水,但是很少去做佛法所謂“內觀”的修養、表現!我前面不是提過嗎?“處處都是道,處處都是法”,禪宗說“抓住了是你的!抓不住就當面錯過!”這些話你們都很熟,可是能不能用得上?所以我另外有兩句話:「在現實生活中,運用思想、發揮智慧」!為什麼要講這一些?人有很多的潛力,可以慢慢去累積,如果平常完全不去修行,就不可能有什麼潛力,潛力是平常慢慢培養出來的,一旦擁有了,自然就會表現出來。看一個人有沒有修行?就是看他平常有沒有修正身口意的缺失,有沒有去調整自我,改變不好的,使好的更好,那才叫做修行!也就是須完成某一種功德才叫做修養!什麼是功德?就是具備了條件,而且可以表現出來!我們常常講的“德養”,就是功德完成的,這種功德是慢慢從修行中而來!

最後再看看“佛教、佛學、佛法”:佛教包含了佛、法、僧,這一個整體,都叫佛教!佛學呢?是對“佛 法、僧”的一些道理方法的認識,這種種的知見與了解都叫做佛學;而後把這一些道理方法表現出來,發揮成為有饒益性的力量,那就是佛法!這樣大家能不能夠辨別?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中藥”是中國的藥材、藥理,有各式各樣的藥材都叫中藥,假設“中藥”是佛教,中藥裡頭各式各樣的藥材,都有它的效用,能治什麼病的這些道理方法,就等於佛學;進而你針對病癥,拿這些中藥的藥材,治好別人的的病,就是把他的病化解掉,能完成這種結果,林林總總整個加起來就是佛法!這樣容易了解吧!如果以個人來講呢,你這個人由“地水火風”組織成你的色身,再加上六根、八識、五蘊,最後完成你的心識,或者我們叫做精神的內涵,這都叫佛學;那以一個人來講,是一個概念就是個宗教;佛法呢?就是發揮你的生命力,能夠完成這種饒益性的結果!

再舉一個例子:你們坐的這種椅子,整個椅子就像是一個宗教的型態;它的理論是不管你拿的是木頭的、金屬的或者是石頭的,把它怎麼組合起來,以至完成這把椅子,這就是佛學;最後這把椅子真正能夠用得上,這裡面又關係到椅子的學理跟實用性,為什麼?因為有的材料很容易壞,有的金屬很容易生鏽,還有因為環境的不同,它會成為壞相....其中又涉及到許多精神的、物質的現象。像物質的有“成住壞空”;精神的有“生住異滅”,其中就有“教、學、法”。所以,幾乎眼目之所及,都可以發現這三者!當然這要具備一些基礎,究竟你對佛、法、僧了解多少?以戒定慧來講,你在修行、用功上,完成的修養有多少?所以,我們常常說:佛法是要能夠運用在現實生活中,能夠去化解那些缺失,圓滿那些問題,絕不是告訴你怎麼做,好像煩惱來了,我給你一個菩提,你就可以把那個煩惱打掉?絕對沒有這回事!煩惱也是你自己煩惱,如果想顯現菩提,就必須去認識、去了解煩惱,而後怎麼樣去突破它、化解它,這中間必須要能覺悟到什麼,最起碼你要知道自己為什麼煩惱?可不可以不煩惱?這都有道理、有方法,但是要你自己實際去修行,慢慢去體驗與發現,才能夠完成修養。

以上談的是“佛教、佛學、佛法”的一些概念,不管你是學佛法十年、二十年、三十年還是五十年,總是離不開這些東西,問題是你能不能發現其中的粗、細、微妙的不同?粗相的很容易把握,進入到細的就很難了,若要達到微妙的境界那就更難了!可是難歸難,沒有做不到的!只要自己肯修,這個“肯”,頭一個就要能“捨我”,千萬不要動不動把一個“我”擺在前面,等於“自己出不去、人家也進不來”。學佛最大的障礙就是因為“有我”,所以對於自己的“我”,要能夠去調伏它、改正它,從有我到無我,這不是念一念:「唉!不要執著計較起分別嘛!」這並不是你要不要的問題,有時候自己不想要,可是還是會要,為什麼?怕自己受到傷害,就會找理由、找方法來保護自己,一切都為了保護那個我,所以為什麼要去苦行?為什麼要修波羅蜜法?都是為了調理那個“我”,因為每一個人都有一個我,可是你絕不可以,把別人的我當成自己的我,或者把自己的我去代替別人的我,世俗不是有這種話嗎?「不要把自己的快樂建築在別人的痛苦上」,同樣的「也不要把自己的痛苦建築在別人的快樂上」,那你才有調理自我的機會,這就要建立一個空間,要學習“止觀”與五蘊調理的道理方法。(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