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佛研院園地期數:237期 2009年6月刊
其次談“莊嚴”,就是談“功德”
其次談“莊嚴”,就是談“功德”,經典上不是常有一句「功德莊嚴」、「莊嚴佛淨土」,不都是談“莊嚴”嗎?其實,重點是在於“功德”。講到功德,我們千萬不要只是談布施、談供養,那是最大的錯誤。因為往往有布施、有供養,卻不一定能夠形成功德,必須功德能形成,才能得到福報。其實得到福報也沒什麼了不起,最多到天道享受去。如果做一個佛弟子,戒行莊嚴就夠了,你就可以到天道;因為戒行莊嚴,你就不會造業,不會做錯事,至少保持自己的清淨,也不會傷害別人,自己也不會受到傷害。
剛剛說“功德”,“功”是一種力量,“德”是一種修養;你的修養能夠發揮成為力量,又肯定是饒益性的、利樂性的,沒有傷害沒有後遺症,是不是這樣就能莊嚴了?但這是一個概念,教界常常有些笑話,譬如看到一個比丘尼,長得很美,不敢說她長得很漂亮,都說她很莊嚴;再看連插一盆花,也是講好莊嚴,簡直糟蹋莊嚴兩個字。
話又說回來,我們人是帶著業來到人世間,難免有業的習氣。我們常說:「處處是道場,處處都有佛法」,打開始我講的,人都執於表相,其實在乎表相是很自然的,連釋迦牟尼佛也談表相呢!所謂“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不都是談表相嗎?那你一定要了解,釋迦牟尼佛談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說從你的修行完成修養,慢慢改變形成的,不是跑到整容醫院一點點給它整出來的。在十幾年前,因為我是單眼皮,就很多人說去割成雙眼皮,眼睛會大一點,照相會好看一點;現在人老了,滿臉都是老人斑,是否應該去把這些統統點掉,弄得乾淨一點?那我就會說,如果把這些都去掉了,就不叫老和尚而叫做老怪物!因為這都在表相上打轉,只不過人對表相的分別心並沒有罪過,問題在這種分別心生起以後,不要太過於去計較執著它,如果能保持一種“自然性”,至少世間法也這麼講:這個人長得不怎麼樣,可是他內心很好,有所謂的內在美;那內在美誰看得見?看他的表現不就可以看見?!
常常世俗的一些話,不要只是當成語來唸,什麼”紅顏多薄命”、”蛇蠍美人”,那都是從表面上看,要想看到他的內在,其實不容易了解,所以有時候,有些來參訪的在家、出家的佛弟子,見著我說:「人家說老和尚有神通,你知道我現在正在想什麼?」我說:「我絕不會告訴你,你在北京的天橋看猴戲。」因為這裡頭有很多典故;很多人都是拿後人寫的祖師大德的故事去問別人,可是我會告訴他:「我不會這樣,因為你心裡在想什麼,跟我有什麼關係?」如果我告訴你:「你現在滿心都是佛心」,你就歡喜了嗎?你就成佛了嗎?假使我講一句教訓的話:「你滿腦袋瓜裡都是妄想雜念」,你會怎麼樣?!
從以上可以發現,即使你能將修養表現出一種力量,佛法論“從因到果”,中間還有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過程中間,還涉及到“因緣”的問題.如果我們把世間法放在一邊,只是害怕逃避,拼命地去尋找佛法,我問各位,真能找到佛法嗎?世間沒有佛法,世間只有世間法,必須知道怎樣從中去突破、出離,被綁住了能得解脫,有煩惱能夠不煩惱,就是出離,如此一來,“五欲八風”對你而言,一點關係都沒有,那才是真正有修養!可是有修養並不夠,修養要能夠化成力量,產生能幫助別人的“效益性”才是。
所以我們不要到《大藏經》裡去找佛法,而是要把大藏經當成知識經驗,具備這些知識經驗後,面對現實的環境,不管人也好、事也好,能夠分別你所計較執著的不是“業”而是“道”,要能達到這種程度!但是,這還不是很高的境界,可是能做到這樣也就不容易了;因為分別心生起,總是有兩端的對立,想從世間法發現它的絕對,把握一個原則就能一下子抓住要領:在人與事這種環境中,沒有什麼應該不應該,沒有什麼對不對、是與非,如果還有,都是一種分別的相對法,如果能夠突破這種“有”,就可以到達“無”的境界!但是“無”不是沒有,你們如果看我的CD、VCD或者DVD,應該可以發現我總強調“無不是沒有,無是從有的突破,可是在某一個時刻,可能還有不一定的意思”的法要;所以這原則一定要把握。當然有些經文裡說的“無”肯定是指“沒有”,那就要看是哪一部經,在哪一品、哪一章?談的是什麼?但是只要涉及到“有”,肯定那個“無”不是“沒有”。
剛剛說沒有什麼應該不應該、對與錯、是與非,那是什麼樣的境界?就是一個“絕對”的境界!只要還“有”都是“相對”的,是相對的都是世間法。現在我們可以想一想:「煩惱跟菩提是不是相對法呢」?好像是相對,為什麼?煩惱是世間法,菩提好像是佛教裡的東西,但是我告訴各位,菩提還是世間法不是佛法,這麼一講,煩惱跟菩提都是世間法,那什麼才是佛法?這問題就嚴重了。首先須了解:為什麼“煩惱即菩提”?因為煩惱裡有菩提!只是你能不能從煩惱中間顯現出菩提來?如果只談“菩提”,肯定是指“覺悟的道路”,或者是“覺”的意思,那還是些文字,一些含意,所以它還是世間法。你要如何從煩惱中顯現出菩提?這就需要佛陀的道理方法幫助你!但要知道:如果煩惱消失了,你的菩提也不存在了,為什麼?就好像一件衣服髒了,是煩惱,是不是洗乾淨就是菩提呢?衣服髒了我們說是髒,洗乾淨了是乾淨,這都是世間法;要了解:是誰在那裡煩惱啊?衣服髒了穿在身上不自在是煩惱,我要去洗也煩惱,是那個“人”在煩惱,不是衣服起煩惱,你穿得再髒它也不會煩惱,你洗得再乾淨它也不會歡喜,這一切是因為那個“我”去分別!我剛剛不是說過,於業於道的分別中都有我,問題是:“誰”在那裡煩惱?“誰”在那裡菩提?是誰在那裡分別?是你那個“我”!
所以說在分別心之下,難免會有計較執著,但是要搞清楚,「你計較、執著的是業還是道?」如果是業,是世間法,如果是道,還是世間法,不是佛法,為什麼?因為煩惱是需要方法去化解的,方能顯現出「不煩惱了」,憑什麼不煩惱了?因為搞清楚了、覺悟了!那你說現在不煩惱了,可以抓住一個覺悟不放嗎?所以說煩惱沒有化解之前,菩提還是存在的!煩惱化解了,菩提也不見了,這一點你們一定要多思考!如果煩惱化解了,認為還有一個菩提,我告訴你,你還是分別心,還是執著與計較,一點都不清淨,那就談不上修養。因為功德的“德”,是從“修養”來說,修養是依於清淨的修養完成,才能夠談到功德的顯現,一旦有這種功德,那要怎麼去顯現?就要發揮它的效用,不只是自己得到利益,還能幫助別人得到利益。可是很多人把一部《維摩詰經》搬出來跟我抬槓,《維摩詰經》不是講“自尚未度而度他者,即是菩薩”?緣於他把那個“度”當成化解問題,其實化解問題不是度,是叫“解脫”!“度”是什麼?“出離生死”,“離苦得樂”那才是“度”!這個苦不是一個單獨我們講的“生老病死苦”或“五欲八風苦”,而是講這個生命“一期生死”的“苦”,完全脫離了,得到了樂,才叫離苦得樂,才叫做“度”!度什麼?在人世間假使你修淨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了,那你就得度了!或者是說,我在人的世間,能夠成就“聲聞乘”,到達“阿羅漢”;或成為“菩薩”,從“因”到“果”的完成,才叫做“得度”;這個果不是我們一般講因果問題的果,是講你在菩提道上,修“解脫之道”,最後怎麼樣證得結果的果。所以我們對佛教經典裡的很多名相,常常混淆不清,尤其談到“解脫”認為就是死,談“涅槃”認為就是死,簡直叫人發笑。其實一個問題把它化解掉,就是一個解脫,而解脫的最後還有“究竟解脫”呢!究竟解脫是什麼?那是連問題都沒有了,不需要道理方法幫助你了,只要還有問題都需要道理方法!所以說莊嚴,莊嚴什麼?表裡一致!而且肯定是依教如法。依於佛陀所教、佛陀所談的道理方法去修養而完成道業,這才是莊嚴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