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性在那裏?

    佛,是梵語BUDDHA「佛陀」的簡稱,新譯者以為古人稱佛陀就是「浮圖」,實際上浮圖的梵語是STUPA「素堵波」,乃是「塔」的意思,與佛陀為大覺智者的含義差異很大。

  • 文:癡尊者出處:紅塵甘露期數:240期 2009年9月刊

佛,是梵語BUDDHA「佛陀」的簡稱,新譯者以為古人稱佛陀就是「浮圖」,實際上浮圖的梵語是STUPA「素堵波」,乃是「塔」的意思,與佛陀為大覺智者的含義差異很大。

所謂大覺智者,乃是說明佛陀的成就,徹悟了宇宙人生的事理,開悟一切有情眾生,完成圓滿究竟的智慧;舉凡能夠成就如此境地的人,不僅祇侷限於釋迦牟尼,凡所有住於娑婆世界的有情眾生,都擁有同樣的先決條件。《大般涅槃經》中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換句話說,凡所有眾生,都有成就佛的本有之性,只要我們去信佛、學佛,必定能夠成為佛!

甚麼是佛性?佛性就是清淨湛然的如來藏,或者說是本來的我,這本來的我,就是佛陀降世之時,左手指地,右手指天而言「天上天下,唯我獨尊」的我,也就是眾生悉皆擁有的清淨之我;這個「我」原本沒有什麼無明煩惱,像明珠一般,淨潔無瑕疵。後來,或者說無始以來,這個「我」輪轉世間,被自己造作的善善惡惡逐漸玷污了,以至掩殁了,失去了本來面目。於是,生生世世,造作成一個無以明瞭的假我,佛典中叫做業我,或者是無明我。

甚麼又是假我?假我的組織是這樣的:

一、以四大種性組成色身:

地大性堅,支持萬物,如皮肉、筋骨、齒爪、毛髮、五臟等物質。

水大性濕,收攝萬物,如血汗、涕淚、津液、大小便等物質。

火大性煖,調和萬物,如體溫。

風大性動,助長萬物,如呼吸脈搏等。

依此四大,和合時,造就一切森羅萬有,涵蓋了萬有中一切有情與無情的眾生;如果,失去調和,則消瘦、沉重、膨脹、燥熱、寒冷、萎縮、屈張等現象,隨著四大的差異而發生。當然,四大於眾生的生命歷程中,免不了相互間失去平衡,必定會發生彼此消長、刺激、矛盾等而形成新陳代謝的現象。但是,只要四大不分散,或者缺少其中的一樣,其生命是不會死亡或枯竭的,可惜的是,自然環境,人為因素,避免不了病害、衰老、毀壞、耗損等的變化,任誰也逃不出走進死亡的道途,停止生命的延續。

二、以六根八識完成功能:

眼以色為境,以淨色為性,就是見色於物質形象,依性而生眼識分別。

耳以聲為境,以淨聲為性,就是聞聲於物質回響,依性而生耳識分別。

鼻以香為境,以淨香為性,就是齅香於氤氳分辨,依性而生鼻識分別。

舌以味為境,以淨味為性,就是辨味於苦甜酸辣鹹等,依性而生舌識分別。

身以觸為境,以淨觸為性,就是感觸於粗細柔滑等,依性而生身識分別。

意依五根五塵了別法境,次第籌量;也就是前滅後生,念念無間,以意生義,依止為識,基於前五根轉五識,沒有善惡、是非、好壞等相對的分別,必須仰賴淨法依性而生,故於八個識中是為意識。

末那識,就是八識中的第七我意識,以思量我見、我癡、我愛、我慢等為分別之本體;所有的無明煩惱,都是從此識造作而發生的。

阿賴耶識,就是第八如來藏識,藏的意思是含藏的包容;具有能藏、所藏、執藏三種意義,或統說藏些什麼?能力如何?為了什麼?此識能含藏過去、現在、以至未來的一切造作之果,佛法中叫做種子。其所藏的內容有善有惡,非善非惡、是善是惡、善惡並存。但是,這在八識來說,是屬於含藏的本能,僅僅是功能之所在;如何使之完成這種功能?那就是與此識恒常交涉的第七我意識,依於現前所造之果,而藉其功能,執意交付收藏,完成含藏法的根本效用。

綜合這八識的功能,具有三種分別作用:

1、自性分別──不是依照比較計量的方式,而是由揣想而生起識辨外境,也就是現行的直接感受作用。

2、計度分別──依過去、現在、未來三度時空,加以計量臆度,推測思想,所生起的分別作用。

3、隨念分別──依於事物已有的經驗,加以追憶、分析、參考;以相關或可能的想法,而生起分別作用。

上述根識情形,就是吾人無始以來造作業識的原因,包括了有漏無漏等一切運作之下,必須仰賴的根本條件,如果說就是假我的根本,應該更加恰當。

三、以五蘊變化完成運作:

色蘊總計五根五塵等外緣,依世間之四大造就一切色法。

受蘊係對色法所產生的境相,或承受事物使心發生作用,也就是領納外境所生的感受。

想蘊乃感受後,引發對事物的想像力,包括思想時的動態與靜態。

行蘊從思慮為條件,因而發生貪瞋等情識作用,包括了有形與無形的善惡行為。

識蘊為境域中生起了別作用,或者說是對於因緣成就的分辨意識,也就是確定攝或捨的認同功能。

五蘊之蘊,梵語叫做SAGNDOLN塞犍陀,舊譯做陰,其實「陰」在梵語中應作「鉢羅沙陀」,意思是物覆之所,或者說陰覆。而塞犍陀纔是積聚蘊藏的意思,於假我的生命活躍中,運作了色質、感受、想像、行為、分辨的我意識;因而產生貪欲、瞋恚、愚癡、傲慢、執著的污染現象。不過,依於《增一阿含經》所說的:「色如聚沫,受如浮泡、想如野馬、行如芭蕉、識如幻法」來說,應該很容易相應五蘊的變化,祇是有心的造作,並無實際的存在。

綜合上面所說,可以瞭解現前這個活躍的我;如果認真的追究,應該發現四大五蘊、六根八識所假合的實體,它的本來是一無所有,是湛然清淨的;祇是凡俗之輩,橫生執著,強烈的自我意識,生起名位、財富、欲望、享受等的心態,策動身口意造作,留下種種果實;這些果實涵蓋了善的、惡的、以至無法分辨的因子;依此因子的力量,驅使吾人輪廻於天的享樂、人的疾苦、鬼的驚怖、地獄的折磨、以及醜惡仇恨的絕望境地,永無休止的承受感報;因此,釋迦牟尼佛告誡眾生說:

「四大苦空,五蘊無我!」

尤其是他揭示我們,這個業力與眾緣假合的我,內裡還有一個真正的我;它的名字叫做如來藏,或者叫做佛性,乃是無始以來為所造的諸業掩殁了的本有之性(本體)。這本有之性的面目,就像是潔淨的虛空,赤裸裸、坦蕩蕩、明朗朗;但無法以語言文字而能說出,更不能以思考、計量、擬議等方法表達。

如果,勉強地問它究竟是什麼?那末,也只能勉強的回答說:

乃是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淨的覺悟之性。

如果,一定要問,應如何纔能顯現?那末,可以肯定的告訴您:

當你的智慧達到圓滿的境界,做到徹底無餘的覺悟;也就是佛法中的自覺、覺他、覺與行能夠圓滿相應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