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羅蜜與果報 (上) 

波羅蜜與果報有什麼關係?一般學佛的人,不管在家或出家,開口就說要戒律莊嚴,要布施功德,倒不是說這些不好,而是中國大乘菩薩教法,特別強調“六波羅蜜、四無量心”,這是佛陀後期所談到的“摩訶衍法”,也就是“大法”,翻成白話就是大眾都可以學習的法 (小法只有少數人適合)。通常說佛法有“大乘佛法、小乘佛法”,而將小乘佛法歸納為原始佛教,認為這是佛陀最早的教法,是最可信的,反而後期的菩薩法似乎不可信。不知大家有沒有去留意?一部大藏經,菩薩法的經典有多少?聲聞法的經典有多少?只不過有人謂佛陀最早在菩提樹下成道之後度五比丘,一開始講的不就是四聖諦法?如果單只強調這點,認為佛陀的思想,最初就是講四聖諦,須知後期佛陀說菩薩法時並沒有否定四聖諦,同樣談“苦集滅道”,只是他談苦的內涵與層次不同,因為聲聞法是討厭苦,最好離苦愈遠愈好,所以有“厭苦”之說,菩薩法對苦,是教你去面對苦,還要不以為苦!若以佛菩薩大慈悲的心願來看,究竟哪一個才適合且是佛法普遍可以接受的?所以真正談佛法,是“無所謂好或者不好”的。譬如談菩薩法,若是強調他修的「除了這個,其他的都不好」,這一句話講起來似是容易,事實上已經造成“謗佛、謗法”了!佛法一向強調“相應者是”,經典裡常有這樣的話:“隨眾生所樂,隨眾生心所樂”,如果不懂得中國文法的人,就會解釋成「隨眾生所喜歡,他心裡面喜歡什麼就好了」。不是這個意思,這是說學習佛法是根據學的人的根基與所具備的條件。

所以談到學佛,有些講經說法的法師,甚至懂得一點點佛法的人,都會說:「學佛不要管那麼多,這一輩子抓住一個,將來就能成道」,但是成什麼道?是成阿修羅道?還是成鬼道?尤其我們曉得“阿修羅”是人也不是人,他是不同於人的,你說他是天又不同於天,所以阿修羅另外一個名詞叫做“非天”,他有天的享樂、有天的福報,但是他不是天,因為投入阿修羅道的眾生,犯了兩個大毛病,一個就是強調戒行莊嚴,強調細微處都不可以去犯,而且看到別人有一點點不對就馬上挑剔,產生一種傲慢的心態?其實戒行清淨不清淨完全是個人的事!再者就是把布施功德一天到晚掛在嘴上,或者利用布施功德達到他名聞利養的目標,最好讓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我是一個做慈善事業的,我所行的布施功德最大」,只懂得追求這些名聞利養;因此如果犯了這兩樣毛病,不修定也不修慧,那就會投入阿修羅道。所以如果說戒行莊嚴、行布施功德就可以去天道,要知道那個天道是“非天”,不是帝釋天的天。

所以為什麼菩薩法要談“六波羅蜜”、“十波羅蜜”,甚至無量波羅蜜?至少從經典上可以知道的有“九十波羅蜜”。如果只選“戒波羅蜜”、“施波羅蜜”,以六波羅蜜法來講是六分之二,難道其他的“忍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禪波羅蜜”、“慧波羅蜜”都不需要了嗎?尤其我一直強調,佛法是智慧之法,學佛就是學智慧。因此投入阿修羅道的眾生,原本在身口意上持守“戒波羅蜜”、“施波羅蜜”是一件好事,這也是佛陀說的到彼岸的方法,但是佛陀所說的法,你絕不能只強調這個而否定了其他的,因為於身,以戒建立“戒體”,如果戒體建立了,於心還不能夠做到不犯,那你的戒波羅蜜並沒有完成!所以,很多人於身好像做到了戒波羅蜜,但是口與意所表現出來的卻都是傷害!為什麼十惡業裡,於口有四個方面須注意?因為殺、盜、淫比較容易控制,可是口業稍不注意就會出問題;甚至貪、瞋、癡我們都可以淡化它,唯獨話常常衝口而出,不是惡口、兩舌,就是妄言、綺語,總是有這些問題。所以有時候覺得自己好像每一天都在精進,但是你身口意本身有沒有清淨呢?尤其那種執著、計較──什麼是執著?就是抓得緊緊的不放;什麼是計較?不看自己如何,總是去看別人如何,執著於自己認為怎麼樣,計較別人不怎麼樣。我一直強調:修行,就是修正身口意的行為,身口意若不清淨,你修什麼法、修什麼波羅蜜,它的功德有限!

好比我們在大寮挑菜洗菜,本來有一些發黃不能吃的菜葉,我把它摘掉,旁人也許會講:「一個學佛的人,尤其出家人,要懂得惜福,有一點點黃葉子沒有關係,可以吃的。」聽起來是很好,仔細再想,它會造成什麼現象?那片黃葉子炒下去,如果吃到的人可能會起反感,心裡產生惡念,也許不好聽的話就會從嘴裡吐出來。如果是你自己吃到,也許會說:「怎麼這麼倒楣?我就剛好吃到這片黃葉子!」為什麼這時你會覺得倒楣?不是你自己說要惜福的嗎?當你夾到那片黃葉子,你會不會說:「這個很好」?或者根本無動於衷,照吃不誤?所以,不要看只是一個小小的動作,都是身體的行為。常常很多事,只是以自己的知識經驗去看那麼一點,卻不會去看它的全面,往往你一句話,聽起來好像對大家沒有什麼損害,但是也許在大眾中,就有某個人剛好呼應了這個問題,如果他有意見提出來,而你又對這個人說:「對不起!我不是講你!」「那你講誰呢?」這麼一來,那會是一個什麼結果?!

我們的起心動念不清淨,身口意就不清淨,起心動念清淨,身口意自然清淨,要自然清淨,起心動念靠的是修養。我們知道很多經典談修養,把“修行”叫做“修治”,為什麼叫做修治呢?修正它還不夠,還要調整它、去管理它,使它以後不再犯!有的學佛者,剛開始一股熱誠,什麼都好,什麼都能承受,但是時間一久卻什麼都不在乎了,口裡掛著「沒有什麼嘛!」也就因為一個「沒有什麼」的起心動念,使自己一天到晚在造業還不知道!人之所以為人,來這世界承受苦、樂的果報,是否遇苦就不管,樂的就接受?如果真能做到這一點,我還覺得你有修養,但是真能做到嗎?為什麼我一直強調「修行是修理自己,不是去修理別人」?尤其我剛剛提到的一個重點──戒行莊嚴、行布施功德可以去天道,現在全台灣都是這麼做,其他的好像都不要了!我不是說戒行莊嚴不好,也不是說布施沒有功德,而是佛法絕不是以單一的方法可以成就的;佛法本來就有一些基本的道理方法,你看“聲聞法”講苦集滅道、講八正道;“菩薩法”講波羅蜜、四無量心;講了那麼多,難道釋迦牟尼佛住世四十九年,跟自己過不去?他何不乾脆說,我教你一個方法,其他的都可以不要?不錯!當初印度七十二種外道都是如此,執著於一個方法,認為就可以成就,只不過佛法講究的是事與理要能夠圓融無礙,如果於事於理說不通,或者於理說得通,但是於事辦不到,都不是佛法,一定要圓融無礙方是佛法。

我經常發覺你們過得不快樂,身體也多病,那是為什麼?我曾經說過,我們每一天吸收的營養,以一百分來講,腦就消耗百分之七十五,才能維持正常的運作,如果妄想雜念一堆,腦的百分之七十五的營養就不夠,會消耗掉五臟須要的百分之二十五來滿足腦的營養,然後哪一臟營養不夠哪一臟就生病,如果妄想雜念比較嚴重的話,五臟所須的營養全部給了還不夠!所以學佛者,為什麼要強調“清淨”兩個字?清淨不是說眼不見為淨就叫做清淨,或者洗得乾乾淨淨就叫做清淨,不是這麼解釋的!“清”是清清楚楚,“淨”是沒有雜物,以前我講過清淨的方法有兩種;譬如一缸渾濁的水,要清淨它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利用外力,好比放進藥物或化學原料讓它沉澱,還有一種是拿著棍子用力攪,也會很快沉澱。一個是靠自己的力量,一個是靠外面的力量,只有這兩種方法可以讓水清淨,否則你再怎麼去過濾也不乾淨。修行辦道,住在五濁惡世,本來就是如此,每一天要達到清淨,就得從身口意上下手,使你的起心動念能做得了主,要做得了主,就必須懂得道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