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佛研院園地期數:241期 2009年10月刊
我常說,懂得道理好修行!比如學淨土的,凡所有功德皆回向西方極樂世界,以莊嚴佛淨土。
我常說,懂得道理好修行!比如學淨土的,凡所有功德皆回向西方極樂世界,以莊嚴佛淨土。有人翻成白話是:「你所做的一切功德,都要回向到西方極樂世界,讓西方極樂世界更莊嚴。」如此聽來,好像並沒錯,但是如果這麼解釋,遇到一個不信佛教的,他問你:「西方極樂世界還要靠你去莊嚴的話,你去那裡幹什麼?」該怎麼回答?這就是不懂佛法的結果!莊嚴佛淨土,不是莊嚴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你們有沒有看過我講的「淨土法要」?“莊嚴”的是那九品蓮台,你自己預約的那個蓮台,不是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還要你去莊嚴!再看《彌陀經》描寫的極樂世界──金沙鋪地,萬物都是七寶所成,難道你的莊嚴與回向還能超過這些?常常有許多話,初聽好像很有道理,結果卻是謗佛、謗法!
這麼一來也許大家會問:「那我們怎麼辦?」所以為什麼要有《佛學辭典》、《三藏法數》、《大乘義章》等那麼多的工具書?因為你們看經從來不想翻工具書。我從五十歲起寫文章到現在,佛學辭典我起碼翻壞了六部,還發現佛學辭典很多的說法跟經典有出入,那麼翻這些工具書有什麼好處?譬如現在你有一個不了解的名相,去翻佛學辭典,可以找到相關的名相與其它的經典、論典解釋的差別,此中就會有許多發現。有沒有聽過王雲五這個人?他一輩子完成了一部《英漢辭典》,雖然我不敢說那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英漢辭典》,至少在我讀書的過程中是最早的一本。因為涉及很多名詞,解釋名詞的那些資料從哪裡來?他去翻《大英百科全書》,就等於我們佛教的工具書,查查這個名相出自什麼經典與論典?某一些經典是怎麼說的?我覺得你們現在看的《佛學辭典》就沒有《三藏法數》好,《三藏法數》又沒有《大乘義章》好,如果把這幾部統統合起來使用呢?差不多你所看的關於佛教的書籍,幾乎都可以看懂!這就是佛法為什麼特別強調“無量無邊、無際無礙”的道理,因為是學不完的。同樣一個名相,初學佛時可以怎麼解,瞭解深一點怎麼解,再深一點又怎麼解,深到某一種程度,根本是不可思議,認為這一句佛法,就包含了佛陀所有的法了!因為你可以馬上聯想到佛陀所說的那些經典,如果在學習的過程中或道理上,當你看這部經,會發現好像在哪一部經典上看過,看另一部經,好像在哪一部經典上也有看過,很熟悉。如果有這種反應,就表示你已經在讀書了。
談方法,的確要花很多功夫,因為佛法裡最難的方法就是“善巧方便”!善巧方便,不是初學佛者或者半調子的人可以運用的。舉一個例子,我常說“讀”,不要小看一個小男孩、小女孩,只要你跟他相處一點點時間,說不定你可以從他身上讀到很多意想不到的!為什麼?“讀”就是學!但是一般人都喜歡當老師,不喜歡當學生;如果有人說:「我就不喜歡當老師,我喜歡一輩子當學生。」我告訴你,表示你有自私心,沒有一點願力、理想與生涯規劃,你什麼都沒有,只想當學生混一輩子!學了後,當然要能夠把你所學,讓更多人知道,我不是說過“回向功德”嗎?就是把你自己已經擁有的,去跟更多的人分享!
學佛法,尤其菩薩法,強調波羅蜜;不管是六波羅蜜、十波羅蜜、甚至於九十波羅蜜,而六波羅蜜是基礎,十波羅蜜是擴大了,九十波羅蜜是化簡為繁!如《華嚴經》,不是有《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嗎?《四十華嚴》就是《華嚴經》的一些理與事的精要,《六十華嚴》就增加了一些相關的,所謂的場景與一些過程現象,那《八十華嚴》呢?《八十華嚴》一共有八十卷,前面大概十二品左右叫你看了想睡覺,一開頭不是說什麼神就是什麼國土,盡談一些場景,偏於宗教的色彩,其中看不出它的道理與方法,事實上道理方法是有的,只是看你能不能從中發現?如果不能,就純是宗教色彩了。前面的十二品,以《八十華嚴》來講,就等於一個大型的金馬獎似的,都在描寫它的那些燈光、聲光,包括布景以及配合的氣勢,其他屬於動態的神、人、天反而成了配角,點綴在其中。
你們看《法華經》剛開始也是這樣,其實不要把它當成囉嗦,可以看成像我們看經典,一開始都是“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一樣。為什麼經典前面都有這麼多相同的部份?至少你們受過大戒,與每個月布薩的誦戒是相同的道理!何況前言“佛一時在什麼地方,什麼道場,參與的是一些什麼人,又以誰為上首,最初誰開始提問題,佛陀怎麼回答......”文字看起來好像都一樣,其實都不相同!有的是專門為出家人說的,有的是為出家、在家說的,有的專門為那些天神而說,如果前言你不看清楚,就會認為這個內容是跟我講的,那後面有很多不一定適合你!很多經典都說「若眾生怎麼樣」,那是要讓人知道,這部經的主題是針對哪些對象。就像我當初特別解釋《地藏菩薩本願經》這部經,強調地藏菩薩的願是到地獄度眾生,其實介紹這部經的最初,是釋迦牟尼佛到天道度他的母親,他發現天道的眾生都是享樂福報、懈怠放逸,基於佛陀大慈大悲的胸懷,擔心他們福報享完了,將來退墮到下三道,要受其餘業報,所以請地藏菩薩講了這一部有關地獄方面的經典,目的在警惕天道眾生,耽於歡樂、喜樂的後果,這是這部經的本意。所以地藏菩薩肯定在地獄度眾生,絕不是在我們人道度眾生,你們看《彌陀經》裡有沒有說:「地獄眾生只要念阿彌陀佛,將來就可以到我極樂世界來?」我還要告訴各位,地獄裡面是連佛字也聞不到的,莫說念南無阿彌陀佛了!問題出在“若眾生”這幾個字,很多經裡講“若眾生”,好像就是對我們人講的,其實他是在天道,警惕這些天道享受福樂的眾生,何況真正說來,《地藏經》是一部孝經,最初還是以目犍連為首來談這些問題!
因此我們常說,經典的前言看起來都一樣,若以自我意識去解釋,最後造成謗佛、謗法,自己都不知道。你們看《地藏菩薩本願經》,是不是佛說的?其實那是地藏菩薩的本願!不是佛說的。所有的經典,有的是沒有人問而佛自己說的,有的是因為人問才說的,有的是緣於菩薩他們的願而介紹的,就像阿彌陀佛度化西方極樂世界眾生,不是釋迦牟尼佛去度的,只不過釋迦牟尼佛介紹西方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告訴我們怎麼做就可以去極樂世界,所以才有《佛說阿彌陀經》!人有人的問題,因此給人希望。譬如介紹西方極樂世界,告訴你:「有這麼一個地方將來可以去,那是一個非常好的地方。」而介紹《地藏菩薩本願經》,是告訴你「有那麼一個非常不好的地方,你不能去,而且要小心!」如果不懂得這些道理,最後就免不了是用自我意識去看問題!
為什麼我常講一些不好聽的話呢?我說弄不好佛教成了人教,佛法變人法,這都是一些人以自我意識在介紹佛法!佛經的原文源自印度,有的是用巴利文或從梵文翻譯過來的,的確不容易了解。巴利文還好,但是梵文就很困難,如講到“五逆罪”,有一條是“出佛身血”,絕不可以解為「釋迦牟尼佛看到母老虎與小老虎餓得不得了,就捨身去餵虎,那不成了幫老虎造業,叫牠們下無間地獄嗎?」必須了解,那是佛說一段他在某一劫所發生的事,不是他成佛以後的事!很多人看經典不搞清楚,好比《金剛經》有一段「釋迦牟尼佛行忍波羅蜜…」那可是歌利王時代,不是釋迦牟尼佛那個時代,如你硬要擺在釋迦牟尼佛這一生,你看這個距離差多遠!我一直強調要明辨是非,不要參與是非,如果是非都分不清楚,那叫做不明是非!人一定要明辨是非,但是不要去參與;參與就變成:不是“是”就是“非”,盡在那裡挑剔、分別。尤其要知道,學佛法沒有什麼是好或不好,「相應者是」很重要。只要你相應,對你而言就是對的;不相應,不是經典不好,是你不適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