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編輯部出處:孺慕之情期數:242期 2009年11月刊
當初參加茶道班,原本並無特別的意願,心想平常自己並無一定的喝茶習慣…
文/淨崴
當初參加茶道班,原本並無特別的意願,心想平常自己並無一定的喝茶習慣,也無周全的泡茶工具,有時一個水杯倒些熱水放點茶葉、聞聞茶香、淡淡的茶色,倒也簡單而不講究,有時幾個人要喝茶或家人、朋友,簡單的沖茶器就這樣的供應著大夥有茶水喝,談天解渴、提神醒腦、飯後解油膩、幫助消化……。而聞聞茶葉泡出茶湯的淡淡茶香,也可讓親友間的小聚放鬆心情,至於喝茶對人體的諸多好處,例如:兒茶素、胺基酸、消脂減肥、抗衰老作用、降低血糖、預防癌症……,就只是懂得那少少的知識而已。
而如何準備周全的泡茶用具,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何懂茶、如何泡出好茶,恐怕還得學習許多的知識經驗,至於如何品茗賞趣、認識茶道的精神內涵,甚至唐代趙州禪師吃茶去的公案中,幾許的禪味、幾許對修行的體會、幾許在心念塵染的顛倒妄想中,如何讓生活任運隨緣、灑脫自在?所謂「吃茶去」、「飯後三碗茶」是如何在簡單的生活中修正妄想雜念,而提昇生命的內涵?就如同老師一開始便道出其實生活中喝茶是最平凡的事,但“如何在平凡中取得一個不平凡的價值”,好好的認識生活即是道、喝茶即是道,箇中端倪就看自己如何入門,如何下功夫了。
對於初學者(可能其中也有人對茶略懂一二,或是茶林高手也不一定),一開始老師便以小壺泡茶法為示範,一一陳列泡茶的工具,講解奉茶、喝茶的禮節,在茶道的場合通常第一道茶,主人會親自用奉茶盤一一以茶杯奉茶,第二道以後則可以用茶盅(又稱公道杯)讓每個人品茗茶湯時濃淡均一;若是另請茶師來奉茶,主人通常也會陪在旁邊,當泡茶者為每一個人奉上第一道茶時,須等到大家都有茶湯時才可以喝,而第二道以後的茶湯只要自己接收到茶湯時,可隨緣飲用不必等候;主人也會在每一道茶湯中留下少許茶湯自己試喝,以禮貌性的清楚自己所奉上的茶湯是否得宜、是否需要調節下一道茶湯,這是待客之道,更是一份誠敬的心意。接收到茶湯小口小口慢慢品茗,不宜一口喝完,含在口少許的時間再慢慢嚥下去,喝每一口茶湯時,中間須稍有間隔,細細的去感受茶湯的滋味,若茶太濃可以喝慢一點,小口一點,這樣則每一小口茶湯在口裡會變得更甘醇。賞茶的人也是喝茶的人,應把心安置在欣賞的角度,品茗雅趣,不要把心念只放在批評好壞,一杯茶當前濃淡皆宜,好壞都接受,品茗每一口茶,芬芳的欣賞泡茶者的用心與心靈品質,讓自己多一點包容,培養心量,從中觀察自己的修養,濃有濃的甘醇,淡有淡的清爽潤喉,不一樣的滋味,要有一樣怡然自得的心量。
一般而言,在喝茶小聚的場合中,除了用肢體語言、用眼神傳達「請用茶」外,是否在喝茶的習慣中有特別的手勢?例如:有人習慣在別人為他奉茶時,用手指點點桌子,其實輕按桌緣即可,但這並沒有絕對性,箇中典故倒是有著一個小故事,相傳乾隆皇帝微服出巡時,因與僕人互調身份,僕人成了老爺,而皇帝成了僕人,當僕人(皇帝)要為老爺(僕人)奉茶時,嚇壞了老爺(僕人),連忙在桌邊用兩手指行宮廷跪拜禮,以視敬意,以至於後來演變奉茶時不成文的習慣。
不管準備工具、備水、備茶有多忙,開始泡茶的人端身正坐,一次只做一個動作,一手取茶、置茶、沖水……另一手安穩的放著,不徐不緩,不管取任何器具眼到、手到、心到、專注一心,唯有當下別無旁騖,溫壺的水,只倒七、八分滿,其用意是再一次清潔茶壺並去除器具的寒氣,蓋上壺蓋時動作宜輕巧,不畫圓、不花俏、不作聲,不圓不直,全神貫注的蓋好壺蓋,溫壺、溫盅、溫杯…不緩不急、井然有序,取茶、置茶時,可用茶針(或茶匙)搯取茶葉至茶則(或茶荷)賞茶、識茶,並度量適當份量的茶葉放入茶壺內使用,置茶時茶匙的動作宜大而緩,且不可講話,這是禮貌也是衛生,在溫壺置茶後溫潤泡宜快速過一下熱水,讓茶壺於置茶後再稍作提溫,也讓茶葉吸收濕度和溫度,利於第一道茶湯香氣滋味的發揮(但也可視茶況的瞭解而省略),至於選擇不同茶葉類別適合的茶水溫度之考量,如高溫(一般指90°C以上)、中溫(指80°C-90°C以上)還是低溫(指70°C-80°C以上),是在室內室外、冷氣空調、冬天夏天、還是高山平地……皆會影響茶葉類別沖泡溫度的合宜性。提壺置水時宜往內繞,左右手亦然皆往心臟的方向內繞,置水時宜細慢勻長,就如同觀照呼吸般,呈現的茶湯也會較細膩。
而茶壺內置水浸泡的時間更是須拿捏掌握得宜,透過知識經驗的學習來調整、來修正、來改變…這不就正如修行般,透過觀察學習的經驗累積來覺察返照,透過修養而誠心正意的,來改變無始以來堅固的妄想執著、習氣毛病,所以如何好好的正視,唯有當下專注一心的這個“我”並不停留於一切,但卻在一切中,既不該停留於業識種子萌發的習氣,也不該讓顛倒妄想無始無明繼續造作,不該百千萬劫來來回回,而既然百千萬劫難值難遇的得聞佛法,就該好好“受持”,去深入認知四大、五蘊、八識的假合,去探究無上甚深微妙法的真實義,好好的正視當下這具形枯。
當明瞭泡茶須具備的三要素:1.置茶量2.溫度3.時間後,在倒茶湯置入茶盅時,不宜超過九十度不甩壺、也不滯留茶湯,因茶壺內的熱氣,會讓滯留的茶湯過了頭影響下一道茶,奉茶時,用肢體語言、用眼神傳達「請用茶」,要讓對方能感受到誠敬的心意。茶壺、茶盅、茶杯、茶盤、水方等位置,動線宜順手,不要讓手在倒茶湯時交錯不順。另外,對於喜歡使用茶船有淋壺習慣的人,其實,在淋壺後所滯留的水反而易使茶壺降溫,而不是提溫,所以改變一下方式或習氣在茶壺下方放置一個小底盤更不失其雅緻,至於選擇使用茶盤、或用素方(即茶巾)則以泡茶人的方便或喜好,只要能將茶具規範在一個凝聚的焦點上即可,情境上在喝茶的茶桌上布置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都可相應泡茶人的用心與待人之道。
對於每一種茶的種類、產地、生長的緯度、葉茶類、芽茶類、茶的發酵揉捏烘焙、四季取茶的季節以及影響對泡茶三要素的1.置茶量2.溫度3.時間掌握拿捏等種種狀況各不相同,須透過認識、了解、分析、且個人的雅緻偏好、不同的人時地物也會略有變通,這也須靠更多知識經驗的學習與累積,實在不是一個初學者幾句言語文字可概括說盡。
每天的小事就是修行的大事,微小的事有大作用,為什麼在茶道中使用愈輕巧的器具愈難掌握,因為愈微小的事愈容易忽略、愈不夠細心、愈不易觀照覺察,就像心念中粗糙的計較執著,就像見思與塵沙,常常明知道,可是卻也一再故犯,因循著自己的業習難改,所以佛法不是對付別人而是對付自己,所謂「克己復禮」、所謂「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心性修養的提昇,如果不去明白一切色塵緣境,無非是自己的心識變現。就像表面上看到、感受到的計較執著,如果不借以歷事練心的要求自己、改變自己、與自己繼續戰鬥去克服,在修行路上如何提昇?更遑論微細無明惑的觀照覺察呢?
曾有僧人問天竺子儀禪師:「如何修行,即得與道相應?」師曰:「高卷吟中箔,濃煎睡後茶。」在《五燈會元》中記載著:「汝州葉縣廣教省禪師問:『如何是西來意?』師云:『齋後一碗茶。』」像這樣的“茶禪公案”,唐宋時期的禪宗語錄裡還有很多,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學茶道是待人之道,多一份用心來對待茶、多一份用心來對待周圍的人事物。而茶道也是一種生活美學,和生活息息相關,每個動作的起落、心神的專注、心思的對待……觀照覺察在茶道的心境中與生活與佛法是否相應。
因此,透過茶道落實在起心動念處、落實在揚眉瞬目、落實在舉手投足、落實在行住坐臥待人處事中、落實在飯食茶飲。「吃茶去」、「飯後三碗茶」, 宋代道原《景德傳燈錄》:「晨起洗手面盥漱了喫茶,喫茶了東事西事,上堂吃飯了盥漱,盥漱了喫茶,喫茶了東事西事。」喝一口茶湯是再平凡不過的事,是那樣的知足與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