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雲老禪師六本著作──必看的理由

                                                                                                    文/ 邱麗珍

  一、雲水悠悠

購物都得注意不買來路不明的商品,更遑論是學佛呢!要親近攸關自己法身慧命的領航者,避免以盲導盲的憾事,怎能不慎選明師呢?

《雲水悠悠》是老禪師執筆自述五十歲前的過往塵事。老師父以流暢生動的筆調,帶領讀者一齊走回時光隧道,神遊了老師父行腳走過的東亞地區、內陸的大江南北、以及台灣頭走到台灣尾,空間感是壯闊的。

老禪師對自我身心的磨練,一步一步的實踐他說過的:「要救苦救難、先受苦受難!」的悲心宏願。文中沒有華麗、膨風的言詞,只有發自內心真摯的告白。例如84年四版一刷139頁:「……擔當苦難須要大慈大悲,成就妙覺須要大徹大悟」的意念,佔住了他〈夢雲〉思想的全部,蘊藏的是百分之一百的純度。」又例如362頁:「……問,禪師習禪,意欲何往?」答:「習禪者原本在即身成就,唯山僧願力不同;但求生生世世為大乘比丘,住此五濁惡世接引眾生。」……等不勝枚舉的慈悲願力,每閱讀至感動處,忍不住時而淚眼模糊,時而淚痕斑斑。

親近千佛山十四年,確實領受到老師父拔苦與樂的慈悲力,究竟有甚麼好康A呢?說來話長,點點滴滴湧上心頭,套句很通俗的比喻「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二、 解惑篇    

佛法是可應用於生活上的!對佛法的認識,必須是正知正見,修行方向對了,學佛才具有饒益性。老禪師一直以來,為信眾闡疑解惑不計其數,《解惑篇》所摘錄的提問,是屬於大多數人會產生的疑問。

未親近老禪師之前,我對佛法有以訛傳訛的知見,例如淨土法門的修行,以往聽到的是,祇要一句阿彌陀佛就萬事通了。然而在〈淨土法門、念佛〉這章節裡,老師父有顛覆性的闡釋,學佛的終極目標,西方淨土並非唯一的選擇,可以多元性的。拜讀之後,我才又重新省視自己的興趣、條件以及多少能力,慢慢地找出適合的方向,修行之路變得既寬廣又有趣多了。

三、開拓新的思路    

本著作是老禪師走入群眾,廣開法筵,福澤四海,從島內至海外。經由現場實錄,發行了平面印刷和影音片,以嘉惠無法親臨聞法的信眾,更方便親臨者的溫故知新。

回想起83年老禪師蒞臨台南文化中心,連著兩晚演講,第一場的演講,在我心裡烙印了這段話,大意是關於婚姻問題,世俗名言「因誤會而結合,因了解而分開」,老師父拋出的問題是,了解後,應該比較好相處,為什麼彼此了解後,反而要分開呢?當下次的感情發生,會不會再因誤會又在一起呢?……當時我對婚姻感到心灰意冷,卻因為這段話有了大逆轉的機會,化解問題之道在於勤走菩提寺,諦聽老師父的週日講經,從聞法當中思考癥結所在,慢慢想通了,既然走上婚姻之路,相處之道就不能祇以自我為出發點,還要不忘身旁有個「他我」的存在,就這樣一個瀕臨破裂的婚姻,有了重新經營的方式,從相看兩厭轉為相視而笑。思及此,淚水吞不回喉頭,兩行熱淚奪眶而出。

肯受教於老禪師的人有福啦!而我就是其中的一個幸運兒。

四、修行法要   

本書的重點在於介紹止觀法門和出家人的修行法要,老禪師以自身參學的經歷做解說。止觀法門是老禪師浸淫禪那法門,所發明之心得,身為一個在家居士,我也很想從止觀法門中有所得。

十幾年來,菩提寺舉辦的靜坐課程,我參加約十期,靜坐的「解」還算有所體悟,至於止觀部分,初學時期,雖然教授師在台上賣力的解說,而我在台下卻總是一臉傻相,只好認份地,一期又一期的報名參加,及至後來上課時,也祇是行於似懂非懂邊緣,下課後卻還是不解,既無法「解」,當然「行」就會陷入困頓停滯。

《修行法要》的問世,有助於我課後的複習,每次的閱讀,就會與教授師上課中所講的內容,有所融會貫通。

拜讀〈轉化情緒〉這篇文章讓我明白,為何我會不放棄對止觀法門的學習,原來多年來儘管我對止觀法門的認知有限,卻也幫助了我,在人事的困擾中,還知道要朝五蘊的調理下手,確實有助於我掙脫煩惱,而有了輕鬆的心情。

五、老禪師的話    

日常生活上,我算是有閱讀習慣,所以也感受到「三日不讀書,便覺語言無味、面目可憎」的道理。《老禪師的話》是由101則主題結集而成,老師父以短文詮釋主題,每篇都堪稱為「量少質精」的精神糧食,很適合忙碌的人咀嚼,不用花很多時間就可看完一篇,卻可以引發思路延伸,總會有「啊!原來事情也可以這樣想」的驚喜,讓眉頭深鎖的表情得以舒展開來。

例如〈莫染著是非〉這一篇,老禪師如是說「人與人之間的是非,知道的越少越好,最好不要知道;如果無意而知道了,最好的處理就是算了;否則,必然惹來許多的麻煩,以後的日子也就離不開是非了……」哇!多麼好的提醒啊!我漸漸地學習不愛聽八卦消息,就算聽了也學習「算了」,這麼處理的饒益性是避免惹「公親變事主」的麻煩。

六、影子    

一篇篇的文章呈現出人生百態,有愛恨情仇、悲歡離合的糾纏。老禪師藉故事的情節融入佛法的介紹,使略顯生澀的名相更加生動,有時故事裡某個角色的經歷,會投射出自己的影子,引發“心有戚戚焉”之感;有時也像是一面鏡子照見自己未發現的問題。   

〈天降紅雪〉、〈祖庭之旅〉這兩篇文章是老禪師與祖庭闊別四十多年後,回山謁祖的懷舊之旅,文中記錄了現今與往昔的景象差異,滄海桑田人事已非,這麼個無常,唏噓之餘,卻也凸顯蓬萊寶島子民的福德因緣,因為老禪師駐錫於此廣佈正法。

「〈怪力亂神〉、〈法妄、尚師、炒能力〉這兩篇文章敘說奇怪的現象,充斥社會各個角落迷惑人心,文章中的案例,提醒我們「心頭要抓得定」,不要讓探頭探腦的好奇心作祟,而跟著怪現相起舞,才不致於偷雞不成蝕把米,使得身心更加混亂。

親近千佛山最安心啦!這兒有告訴大家真實話語的老禪師坐鎮,指引信眾走向「清淨、莊嚴、淡泊」的修行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