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宗初祖─法順大師

法順(557~640A.D.),唐代雍州萬年(陝西)人,一說敦煌人,俗姓杜,故世稱杜順。又稱為華嚴和尚、帝心尊者、敦煌菩薩。又稱其為華嚴宗初祖,此說法開始於圭峰宗密(780~841A.D.,為華嚴五祖),盛傳師有種種神異的事跡,所以《續高僧傳》卷二十五把師的傳記編在《感通類》裡。

師幼年時,常到家宅後面的墳塚上為眾人說法,聽者無不信受領悟,故該地被稱為「說法塚」。十五歲時,代兄長統領兵士,前往平定賊寇。在軍中,他常挑水搬柴,供給眾人使用,而綽綽有餘。他甚至悄悄地搜取軍中所有的骯髒衣物,全部清洗乾淨。當軍隊正準備討伐賊寇,沒想到一切的賊寇都退散無蹤。

十八歲時,依止因聖寺僧珍禪師出家。珍禪師為其剃髮時,忽感大地震動,地神恭奉盤子來承接其髮,眾人都驚奇萬分。又珍禪師興建因聖寺時,有一天忽然出現一隻黃身白腳的狗,大家都不知牠的來歷,只見牠在眾人中非常馴服,逕入窟內,口銜泥土出來,往返迅速勤勞不倦。牠的食物與出家人相同,過午不食。這件靈異之事,傳遍千里,竟傳到隋文帝的耳中,帝非常重視,下旨天天賜米三升。當靈龕建造完成,狗也無疾而終。這是因聖寺的建造奇蹟,師親見其事。

師到慶州(甘肅慶陽縣)弘化,有一齋主請三百位僧眾受供養,忽然出現五百位貧人跟隨前往,齋主深深憂慮供不應求。師謂:「只要心存平等,沒有不能辦成的事。」於是,齋主依教奉行。當受供完畢,五百位貧人竟然化為阿羅漢的模樣,騰雲駕霧而飛去。

一次,師準備渡過黃河,但正值河水氾濫,隨從的徒眾十分驚懼,然而當師率大眾涉水時,河水竟然截成兩段,於是安步當車地走過,才登上彼岸,河水又恢復原狀。又有一次,師接受供養時,齋主抱著兒子前來,請求賜與消災延壽的祝福。師仔細觀察,然後說:「他是你的冤家,你應當向他懺悔!」受供後,師教齋主把兒子抱到河邊,於是師把小孩丟進水中,齋主夫婦著急得搥胸頓足,嚎啕大哭。師謂:「你們的兒子還活著!」師用手指向小孩,小孩剎那化為六尺高的大人,站在水波中,怒斥齋主夫婦:「你們前生奪我的金帛,又把我推到水裡溺斃。如果不是菩薩為我化解怨恨,我絕不原諒你們。」齋主夫婦聽後默然不語,由衷信服師的德養。

師的盛名流傳各地,隋文帝對師更加崇敬,下旨每月以優渥的薪俸供養。又唐太宗仰慕師的修養,遂下詔請至宮中供養。唐太宗問:「我為寒熱所苦,久患而不能痊癒,如何清除此病苦?」師答:「您的聖德統治天下,區區小病何足憂慮!只要頒佈大赦天下的命令,您的身體自然安康。」唐太宗依照師的教示行事,痼疾便痊癒了。於是,唐太宗賜號為「帝心」,宮廷內外,恭敬師宛如佛陀再世。

師將體驗到的《華嚴經》心得,著成《五教止觀》,以說明所悟入法界的觀門;又著《法界觀門》,把《華嚴經》的思想,歸納整理為三觀。另有《十門實相觀》、《會諸宗別見頌》等著作。師的弟子中,以智儼最為特出。智儼是天水(在甘肅省境)人,十二歲時,師來到智儼的家中為其摩頂,並向其父母說:「這是我的徒兒,可不可還我?」智儼的父母深信師是得道高僧,便欣然應允。於是,師把智儼託付高徒達法師教導,就不再過問。後來,智儼在至相寺的智正門下,學了《華嚴經》,在唐高宗的護持下,致力於《華嚴經》和《攝大乘論》的研究,而撰有《華嚴經搜玄記》、《華嚴經孔目章》、《華嚴經五十要問答》等書,為師的《法界觀門》加上了理論,成為華嚴宗的綱要,而奠立了華嚴宗一脈相傳的基礎。

唐太宗貞觀十四年(640 A.D.)十月二十五日,師沒有任何病苦,在雍州的義善寺,教示門人法要,語畢如同平常坐定,然後圓寂,世壽八十四。圓寂後安座三週,顏色始終不變,四周洋溢著芬芳的香氣。眾人為了避免外來的侵損,將其安放在龕中。後來,葬於樊川的北原,官民同悲,穿著喪服,滿山遍野。

師未圓寂前,有一門人來辭行:「弟子想要往五台山禮拜文殊菩薩。」師答:「遊子漫波波,台山禮士坡,文殊祇這是,何處覓彌陀?」門人不懂其義,即動身往五台山,才到五台山的山麓,便遇見一位老者問:「為什麼來這裡?」答:「我來禮拜文殊菩薩。」老者:「文殊大士已去長安教化眾生了!」問:「是誰呢?」答:「法順和尚。」門人驚訝失聲:「正是我的師父!」忽然老者消失得無蹤影,門人立即兼程返回,途中遇上河水暴漲,苦等三日,方才渡過江水。當抵達義善寺時,師已於前一日圓寂了。所以,亦有謂師為文殊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