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編輯部出處:徵文廣場期數:249期 2010年7月刊
常聽到志工們彼此互聊,總圍繞著某些話題:
文/不双
(一)老眾與新眾
常聽到志工們彼此互聊,總圍繞著某些話題:
「為什麼每次辦活動總是固定的那幾個志工在做事?」
「一些不常來道場幫忙,僅是偶爾來參加開會的,為啥總是放馬後炮居多?」
「在道場中,某些所謂的老眾為什麼不能以身作則,起帶頭作用,帶動新眾的心呢?」
這不禁令我思考著,究竟「老眾」的定義是什麼?
是-接觸千佛山很久了嗎?
是-年紀較長嗎?
是-做志工的時間比較久嗎?
還是,該做的事要比別人多?
或是,該付出的時間或精力比較多?
我試著先把老眾的內涵定義出來,再談老眾該怎麼付出,需付出多少時間?該做些什麼事?
老實說,每個人心中的老眾定義或有些許的不同,但大致是差不多的。好比是:接觸千佛山或老師父比較久的,並且是在道場上擔任志工有段相當長的時間者。然而,即使如此定義,是否意謂著老眾就得付出較多的時間及精力呢?再者,什麼叫多?什麼叫少?有些人雖然常親近道場做志工,可是因為沒有上班之故,所以來參與的時間多半在白天(其他人上班)的時間,也許不會被大多數身為上班族的志工看見,實際上他卻付出了許多時間。有些人雖不常來,但他常把道場一些行政文書或相關工作帶回家做,我們是否可以因為在道場不常看見他,而認定他付出的時間較少?有些人,因為有家累,屬於自我可資利用的時間少得可憐,但他將可資利用時間的大部份投入道場運作,比起一些自由的單身貴族志工而言,他付出的時間比例,可要比單身貴族志工超越了許多。
那麼,我們究竟以什麼角度評斷別人付出的時間多或少?
是以自我看到的時間來決定?還是以大部份人看到的來決定?或是以付出質量來決定?還是以可資利用時間比例來決定?
即使我們真的一致地對「老眾」一詞下了共同的定義,付出的時間多寡也有了共識。那麼試問,我們憑什麼認定老眾該怎麼樣?該付出多少時間?我們究竟以什麼身份要求?我的意思是,在我們要求別人的同時,我們究竟付出了什麼,是別人該肯定我們的?或者我們自己覺得所做的、付出的已經足夠了呢?當我們要求別人的同時,我們有沒有想過,是否我們也被別人定義為老眾呢?那麼我們做足了多少,別人心中對我們的定義所認定的要求呢?
如果我們在道場做志工,硬要強調或比較孰為老眾、新眾,該付出多寡的問題,一開始的心態就已陷入了計較執著!老師父說,當我們在做什麼的時候,不要在意別人有沒有做什麼;當別人在做什麼的時候,要想想自己正在做什麼。
誠然,當我們在做什麼的時候,但求盡心盡力,不管做了多少事,得到好處的都是自己,誰也搶不走。如果心裡老是計較某某人為什麼沒來,心裡做得心不甘情不願,不但影響工作品質,功德力也大打折扣。當別人在做什麼的時候,如果此刻正在忙,那麼謝謝做事的人,如果自己時間空閒了,大家一起完成事情,不是很好嗎?
道場的志工,有必要分別老眾、新眾嗎?能來到道場,彼此結一份善緣實屬難能可貴。大家在一起共事,一起完成工作,當別人的想法與自己相同的,慶幸尋得知己;當別人的意見與自己相左時,感念增廣知識經驗。若能好好運用老師父所說的道理方法,於在彼此的相契或摩擦中,體會轉煩惱成菩提的個中滋味,實屬人生美事。
其實,真要計較老與新,過去世,還不知誰接觸得早呢!
(二)調我與做事
有居士對我說:
「唉!做志工花了我許多的時間,好累喔!」
「為什麼做的總是我們幾個,其他的人哩?」
我的朋友也常問我:
「你做志工,花費那麼多的時間,怎麼老是你們幾個做?其他的人呢?」
其實我蠻感恩的,當他人來幫助我,SHARE我的工作時,我謝謝他們願意撥冗來幫忙,難得他們有份心,願意來護持這三寶之地,也讓我有機會與他們互動,並從他們身上學習到許多東西,藉這份互動,體會自己的不足。
當他們不來幫忙或表示無法幫忙時,我也謝謝他們願意給我機會全權負責,讓我盡情發揮我的理念,為這三寶地盡更大的力!
當他們不能來幫忙,卻又提出許多意見時,我謝謝他們即使無暇參與,也心繫於此,不忘提供許多寶貴意見,畢竟有時旁觀者清,也許他們並不十分了解實際狀況,但提供的許多意見,只要有一個是我疏忽且受用的,就夠了!
因為,最後真正能成就的,得到好處的是自己啊!
要感謝的人,太多了,哪還有任何空間可抱怨呢?
講堂道場裡,充斥著各式各樣的人,只要我們用佛陀所介紹的道理方法,試著去思考每件事情,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感恩又勇於做事的人!他人的做事與不做,或做事的態度如何,實在不是自己該探討或致力之處。固然,努力做人與做事之效率能兼得是最好,但我仍然認為,做志工的那份「我」的調養是先於做事的部份的,把握這個原則,那真是自在有餘了!
真心盼望,努力調理做志工的這份自我,影響他人,並以善巧方便達到做事及調我的雙贏之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