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關係與說話技巧(下)

出家講“慈悲”,“慈悲”是什麼意思?“拔苦與樂”!把人家的痛苦化解掉,讓人家得到快樂;生病就是苦嘛,健康就是樂嘛!又如有時候看到他人,有一些不如法,反應就是「喔!你這樣不可以,你這樣不好,你還是學佛的人,怎麼樣怎麼樣……」,動不動就挑剔,固執的去教訓人家,難道就不能換一種方式表達,去幫助人家調整嗎?舉個很簡單的例子,我們寺院早晨三點五十分起板,晚上九點鐘開大靜,中午十一點二十分吃飯,吃完飯稍許散步二十幾分鐘,不要馬上去睡,中午有一個午睡時間,你假使十二點睡到兩點有兩個小時,晚上至少有五個小時,睡太多也會生病。如果講一些不好聽的話:「出家人睡得愈少愈好,才精進,才好修行……」如果用這種方式來講,對方一定聽不進去,你改變一種方式,幫他算算他的帳,「對啊!我一天也睡了那麼久」,與其責備人家還不如幫人家去思考!責備人家很容易,要幫助人家思考,的確你講話的技巧很要緊!講話的技巧,真正的力量來源,是來自你的知識經驗與修養。

我常說,現在的出家人都不肯自修,有很多時間卻用來聊天、喝茶,甚至煩惱,就不會把握時間去調養自己,甚至多看些書,多收集一些知識經驗,好像一天過一天就算了;我向來強調,兩個眼睛不要老是去看別人,尤其在修養的過程中要多用耳朵,少用嘴;如果只依自己的個性,那人家只要回一句:「你的脾氣、習氣、個性還不是這麼糟,你告訴我那麼多修養,為什麼你自己做不到?」就像很多人,不管在家出家,以業的習氣,自我意識的心態去分別好人、壞人,是好人就拼命引導他信佛教,對壞人離的越遠越好;出家人應該如何?人沒有好壞,怎麼讓壞的變成好的,好的更好,那才是幫助人!我最近聽說,我們千佛山山系裡,有人好像賠了很多錢,苦惱得不得了。以出家人來講,衣食住行不愁,如果腦袋瓜一味想著一塊錢變成兩塊錢,一百塊變成兩百塊,一萬塊變成兩萬塊……老是想這些的話,我肯定的說:「你出家三天的時候佛還在眼前,現在佛早就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你不跟佛打交道,早已遠離佛了!

這裡講的“佛”不是泥塑木雕的佛,是成就的那種境界,佛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要有這種修養才叫做佛。那菩薩呢?至少於苦能不以為苦,能做到這一點就有了菩薩的樣子,如果更好好的下功夫,當然就可以成菩薩!你們不要看羅漢是小乘行人,好像很自私,真正要想修聲聞乘,成就羅漢還真不容易!首先在戒律上你就受不了,尤其在台灣,根本沒有辦法修聲聞乘,因為根據“五分律”,很多事情你都不能做。要能把你的“我”空掉,不管什麼苦根本都影響不了你。所以在中國,菩薩法是一種最方便的法,幾乎人人都可以修學,能成菩薩,如果你的品位升高,就可以跟佛一樣,如果再突破了這種境界,你就是佛。羅漢沒有機會成菩薩成佛,除非他發菩薩願、生菩薩心、修菩薩行才有機會,而且,要來生才有機會。你們看發菩薩心、修菩薩行的這一些,自度度他、自利利他,自己要有修養還要幫助別人成就;羅漢是不管別人,他能夠把自己搞好就好,可是有一個基本問題,如果你因為要把自己搞好而不管別人,捨棄了你應該做的,同樣沒有成就的機會。所以我常說我們出家人,在學校本來學了一技之長,出家後就扔到垃圾桶去了,認為出家了還要這些幹什麼?其實若能把你原來的專長慢慢培養得更好,你的知識領域就會擴大!現在的出家人做到什麼?眼觀鼻、鼻觀心,自己一條線、前面設一道牆,人家進不來、自己出不去!

我寫了那麼多書,錄了那麼多光碟,你們究竟看了多少?又吸收了多少?消化了多少?我在這裡不是說一句誇大的話,今天天底下有哪一個出家人跟我一樣?同樣的事情要做,又要寫那麼多的東西、錄那麼多的東西?那都是利用人家睡覺時我在那裡忙,白天我根本就找不出時間來!可能你們想老年人本來就想睡也睡不著,那你們錯了。你們不要看我這麼老,真正要沒有事,或不想做事啊,我一吃完飯就睡,醒了再吃,同樣照睡;為什麼我希望你們白天不要呆在自己的房間裡?在房間裡看到床鋪就想躺,躺在那裡幹什麼?不是真正睡覺,都在胡思妄想!就說我們的共修好了,你們有沒有機會可以共修?不管知見上的、行門上的?有的是時間,而且有的是機會!我們現在很多道場有讀書會,佛學班有國語的、閩南語的,還蠻多人參加,難道我們出家人都沒有感受嗎?在家的除了自己的工作事業以及家務事,還來上課,我們有那麼多時間卻不肯自修,浪費!你們不要看啊,到現在我每天都還要看書,尤其是現在所謂科技方面的、財經教育各行各業,我都會看,甚至於連《讀者文摘》裡的幽默小品文都會看,為什麼?有時候譬如跟人家相處,人家來找你,幫他化解問題了,坐下來聊聊天,無話可說,連一個輕鬆的話題都不知道從何說起,因為總把莊嚴兩個字,好像寫一塊牌子掛在身上,什麼叫做莊嚴?莊,一是自己要莊重,對別人有一份平等心;嚴,不一定是板著臉孔嚴肅,嚴還是有一個範圍,在這大前提之下不會超出,那才談得上莊嚴。就好像佛像,不管什麼材料做的,貼上一些金,「喔!這就是莊嚴了」。我以前常說,很多出家人插花,表現插花的技巧,說「這盆花很漂亮」,「不可以!不可以!要講它很莊嚴」;好像不食人間煙火了?漂亮就漂亮嘛,為什麼一定要把漂亮講成莊嚴?它只是一個花器插了一些花,表現出插花的藝術,你還會欣賞呢!要講莊嚴的話,這些東西一點用處都沒有了,否定現實,你豈不成了一個怪人?!

很多信徒初到菩提寺,剛開始樸素得很,我就跟她們講:「適度的化妝穿著是一種禮貌」。最近XXX為什麼會劈腿?因為太太認為結婚了,老夫老妻,他成天面對一個黃臉婆,看到外面漂亮的怎麼會不心動?像有一個信徒,來這裡我就改變她,原來先生看了她很快就討厭,我說:「我看了也討厭」,她問為什麼?我說:「看看你自己嘛,一個起碼的化妝都沒有,好像學佛的就要像出家人一樣」,在家居士是在社會上呢!我們出家人躲在寺院沒有人看見,在家居士天天跟人接觸,人家看著你,不要說外面的人,家裡人也都會看著你;二十多年前,來菩提寺參加法會的那些太太、女孩們都會打扮一下,為什麼?「我們若那麼隨便,師父會罵」。其實我不是要罵她們,人就是如此嘛,要叫人家起歡喜心,生親切感;若看了就討厭,人家怎麼歡喜、怎麼會有親切感?濃妝豔抹是不好,可是邋裡邋遢更不好。我會跟一些有婚姻關係的太太們說:「當初你先生為什麼愛你?為什麼娶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現在他看到你就不想看?一天到晚往外跑?」我說:「你就是在家裡,每隔一段時間也要做點變化!」當然這不是我在教室裡跟大家講的這麼簡單,很多事情,先問問他們,然後再去溝通,而後再怎麼去幫助他們、化解問題。

早期台灣是農業社會,很多出家人認為「牛奶不可以喝,糖果餅干裡有牛奶都不可以吃」,那時我在行腳,就問他們:「為什麼這個不可以吃?」「喔!這是葷的。」「什麼叫做葷的?」「不殺生啊!」「你吃媽媽的奶有沒有殺媽媽?」因為他不懂得一點點佛教的道理,一個“不殺生”就抹煞了很多現實問題!牛奶、奶製品為什麼不能吃?根本沒有殺生嘛!也不可能因為你吃這些使人殺生,人家也沒有殺生嘛!譬如說一個兒媳婦,婆婆信佛是個佛教徒,兒媳婦並不是學佛的人,婆婆對吃素很執著,可是公公完全相反,素菜不吃都要吃葷的,對這個兒媳婦而言婆婆很好應付,可是公公怎麼辦?尤其她公公吃蝦要活的,要會蹦跳的才吃。這個一講就會變成一種欺騙,我告訴她:「蝦買回來,妳把牠做成菜,難道蝦還會在碗裡跳嗎?」妳跟他講:今天買的蝦非常好,剛從池子裡撈起來的。公公難道會說:「為什麼池子撈起來,現在都變成紅的了?」他不會那麼笨吧!雖然這有欺騙,可是妳沒造成傷害,所以有一些話是妄語,如果妄語不會造成傷害,不會傷害別人,自己也不會受到傷害,這叫做“方便妄語”,為什麼可用?皆大歡喜!我那次還跟她開玩笑,我說:「妳公公吃肉,是不是妳要買條豬,活蹦亂跳的殺了他才吃?」還不是到市場裡的肉攤子,買了切了拿回來煮嘛!她說:「我曾經也這麼跟公公講啊,他還是那麼堅持。」我說:「你不能責備他,各人有各人的習氣!」所以一張餐桌,婆婆要吃素,公公要吃葷,加上先生、小孩又挑剔,她說那個日子真不好過。我說其實很好過,你們也看過電視,現在素食加工的東西,都有魚、有肉,不要以為你們吃的是乾淨的素食!現在加工的,一嚐跟魚一樣、跟肉一樣,因為本來就放了這些東西,你們在電視上也看到了,那叫吃素嗎?其實素料,不要把它當成好像雞魚鴨肉都不能吃?以在家的來講,只要自己不去殺牠,去超級市場買現成的,不是說不能吃!像泰國這些國家,出家人出去托缽,人家給什麼吃什麼!我並不是反對吃素,你們不要誤會了!在環境許可之下,當然可以,何況在家居士有“六齋日、十齋日”,並不是叫你天天都吃素,而且這些都是受過三皈五戒、菩薩戒的人才有。

這都是關係到你對佛法的知識經驗,吸收了多少、消化了多少,你能幫助人就有多少,可是你必須要瞭解人的世界是怎麼樣!所以我常說:「人的問題就要用人的方法來解決,千萬不要用佛法來解決。」有一些人到廟裡的香爐抓一點香灰,回去泡泡水,「嗯!真的有效!」為什麼?他的飲食太精緻,可能缺少碳的成分,香灰中成分最高就是碳,剛好他缺這個,吃了當然有效,問題是你的知識經驗夠不夠?若他吃了有效你硬說那是迷信,他不能接受!你若有這些知識經驗分析給他聽,相反的他就可以改變!我以前說過,菩提寺裡要吃雞魚鴨肉我並不反對,可是有條件,買的人不要起心動念「喔!這是雞魚鴨肉」,煮的人也不要起分別,吃的人也不要起分別,做到了我准許你們吃!要做到這一點不容易,去買的人「喔!這明明就是雞魚鴨肉,都是有生命的東西,我們出家人都不慈悲」,只要這麼想,那你就起分別了;那煮的人呢就更膽顫心驚,當然要吃的人一看了,「這跟普通人有什麼差別?」如果說能做到不起心動念、不起分別心,在菩提寺只要你自己不去把活的宰殺,到超級市場買現成的,我准許你們吃,可是條件就是要不起分別,你的起心動念憑什麼?“不淨肉”!

很久以前我去台北信徒家,幫他們解決問題,剛好他有親戚買了一包乾鮑魚要送他們,那位親戚不信佛教,也不接受佛法,「你們今天來了客人,剛好我給你們送鮑魚來了。」那信徒就說:「不可以講!不可以講!這是我們的老師父,不可以。」我說:「沒關係,他講他的我做我的嘛,你們擔心什麼呢?不煮給我吃就好了!」如果在那種環境,你起歡喜心到時候你就想吃了,如果討厭排斥,可以說你的分別心就起來,因為這裡面就已經成問題了,你要如何把這個問題化解掉?送鮑魚的親戚也不會難過,信徒自己也不會感覺這樣對老師父不敬,那就是講話的技巧!你如果說:「沒有關係!沒有關係!」這個話可以講,但是後面要加上一句:「反正你不要煮給我吃就好。」這就是技巧。

除了我剛講的知識經驗修養之外,主要的原因,就是我們平常很少運用方便善巧,善巧方便的本身有一個先決條件,方便不要變成隨便,善巧不能變成投機取巧,而且要使人都能得到利益。你們看電視上播出電影版達摩祖師,神光原來是將軍,殺了很多人,因為他的手殺了很多人,出家後一天到晚在洗手,那能洗的乾淨嗎?佛教很多故事,其實都在講道理,如果能夠把故事融會貫通,知道它的利益所在,的確很多故事都可以當成佛法來講。不是有個這麼的故事?有個獵人用弓箭打獵,出家人問他:「你一箭可以射幾隻?」他說「射一隻」,出家人說:「我一箭可以射兩隻。」獵人莫名其妙,就問他:「你一箭怎麼射兩隻?」各位思考一下,他一箭為什麼射兩隻?其中還要有佛法的道理存在,不只是殺生的問題而已,如果射的是一隻母的而且牠懷孕了,可能還不只兩隻!法是在於,不是你殺生的行為而是後果,佛法講究的是最後的結果,結果若是造成傷害,甚至是更大的傷害,那是不對的。